汉字探源:毌贯關(关)的关系和区别

云鹤阁课程 2024-10-12 06:26:58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王力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P553)中提出,毌字是“古贯字”,同时认为“貫,毌,慣,關”属于同源字。这个提法有没有道理,正确与否呢?我们一起分析分析。

  1、毌字产生的场景

  毌字产生于远古时代,由于没有理发工具,不论男女都是长发,一般情况下长度一米左右。披散的头发会遮挡视线,严重影响人们打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于是,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把长发挽成一圈一圈盘起来,男子盘在头顶,女子盘在脑后,然后找一根树枝穿过头发加以固定,这样就可以放开手脚利索地干活了。

  毌字甲骨文字形中似“回”字中间一竖穿过,那个“回”表示头发盘了两圈甚至多圈,而毌字金文字形中由两个相同的符号叠加在一起中间一竖穿过的样子,表示头发盘了两层。后来,为了简省笔画,就采用了甲骨文似“申”的那个字形演变为“毌”字。

毌字演变自编

  这种把长发盘起来,且把头发固定起来的树枝后来演变成簪子,材质也多种多样,有骨质的有玉质,甚至是青铜,不同的材质代表不同的身份。人们就根据这个场景创造了独体字即象形字“毌”,本义穿过且固定。

  2、贯字产生的场景。

  贯字,繁体字写作貫。从字形看,貫字由毌和貝字构成,贯字里的毌表示穿起并固定在一起,貝表示钱币,不一定是外圆内方的铜钱,在把贝壳作钱币的时代,人们已经在贝币上钻孔,也是为了把散乱的贝币穿在一起,就像把散乱的头发收拢固定起来一样用线绳把散乱的钱币穿在一起,以便携带和使用。

贯字本义是把钱币用线绳穿在一起便于携带和使用

  先民触类旁通,把散乱放置的钱币用线绳穿在一起,联系人们把散乱的头发盘成发髻固定起来所创造的毌字,与表示钱币的貝字组合在一起,创造了新字“貫”。这表明,毌字并不是貫字的古字或者初文。后来,贯字演变为钱币单位,指1000个钱币穿起来。

  3、关字产生的场景

  关字,繁体字写作關。王力认为,關字与毌字同源,有一些道理。關字读guān,是把门和门闩组合在一起,意思是关门。远古时期,人们在屋子的出入口装上单扇或对开双扇的门,保证睡觉或不在时家里的安全。最初,人们是用一根木棍把门户顶住,因此甲骨文的“关”字就用双手持一根木棍的样子表示“关”,用于单扇门。在沿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金文字形增加了双扇门,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门和串组合,表示把两扇门联在一起就不是被打开了。古文传抄的“關”字则把金文字形中的串字替换为上下结构(上为两个幺,下为丱)。關字中的两个幺或是最初门闩曾经很长时间用线绳捆绑的“遗迹”。这里的“丱”读作guàn,本义是古代孩童的发型,把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因此,關字是形声字。丱字还有一个异体字“卝”,与门闩的样子就更像了。

关字演变自编

  關字在南北朝时期根据草书字体被简写作“関”,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把“門字”省去,写作关,至此,关字与最初创造的字形失去了联系,无法从字体来解析其字义。

古代门闩

  后来,人们在双扇门上增加了一种把门关紧关牢的装置,门关得更紧。这种装置分两个部分:一是固定在门面上可左右横向活动的插杆,另一个是固定于门套上的插槽。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彼此对应。插槽的作用是防止门被打开,具有一定的防盗能力。‌这种装置又叫门闩,属于木质结构,相当于现在金属做的关闭门窗用的插销。

  总结:因远古先民为了方便劳作把散乱的长发挽成发髻,并用树枝插穿加以固定,因而创造出“毌”字。贯字,则是把散乱的钱币用线绳串起来,便于携带和使用。關字,指的是把门用一种装置防止被打开。这就是毌贯关三个字的关系和联系。

0 阅读:1

云鹤阁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