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山西好风光”,太原郝庄乡王家峰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里的“梨园”堪称一绝,尤其村东头的大土坡上,一到4、5月份,真可谓“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土坡也不一般,当地人称“王墓坡”,顾名思义,千百棵梨树下葬着一位身份显赫的古代“王爷”。
这位“王爷”究竟是谁,当地人却说不清楚,直到出现了一枚价值870万的“金戒指”。
“王墓坡”是当地叫法,或须是年代太过久远,连当地史志也没有明确记载;考古部门的人虽然来过,但碍于这里是一大片梨园,因此始终没有确定“地下是否有古墓”。
虽说相关部门没有“明说”,但当地人坚信这里有座“王爷墓”,也是这位“王爷”千百年来的护佑,“王家峰村”才能风调雨顺,梨花遍野。
直到2000年12月的一天深夜,几声闷响将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原以为临近过年,有人在燃放鞭炮,可这大半夜的,谁会干这事?
而且,这几声闷响虽然声音不是很大,却震得地面都摇了三摇,这样巨大的威力,显然不是一般炮竹所具有的;而且声音发闷,也不像从地表发出来的,那就是“地下”了?
地下!有人马上从睡梦中清醒过来,该不会有人炸开了“王墓坡”吧?
就在此时,“王家峰村”乱成了一锅粥,也不知是谁,又是敲盆又是大喊“都快起来啊!王墓坡上有贼!”
这动静着实骇人,村里的男人们跳下床,顺手拿个工具就往“王墓坡”的方向跑,不一会儿就汇成了几十人的队伍。
再说“王墓坡”上,本来有点点灯光,但听见动静后,这些土夫子来不及收拾东西,兔子一样逃的没了踪影,只留下一眼还在冒白烟的盗洞。
由于天黑,村民们不敢追赶,更不敢下墓,只能通知当地有关部门;第二天,警察和考古队都来了,经专业勘测,“王墓坡”下确实存在一座大型古墓。
既然古墓已被破坏,那就只能抢救性发掘。
最初,由于地下情况不明,古墓损坏程度也不知道,这就需要一名身材娇小的考古队员,先行沿“盗洞”下墓查看,由此引出好一阵混乱。
这名“队员”拿着手电沿盗洞进入,竟然直达墓道,看来土夫子已经炸穿了古墓,再晚一会儿,这帮人或许就能得手。
通过村民描述,“昨晚”的爆炸威力巨大,既然炸穿了古墓,墓室或许也遭到了不小的冲击,会不会已经坍塌了?
正想着,这名“队员”的手电竟然莫奇妙的熄灭了,好在通过盗洞,还有昏暗的光线射进来,但也仅是“昏暗”。
那名队员虽然也曾经历过不少“考古”,但手电忽然熄灭,又孤身一人身处古墓,心中恐惧是难免的。
就在此时,“队员”借着昏暗的光线抬头往前看,就见墓道两边有无数真人大小的影子,这是“迎接”还是“警告”?
“队员”不敢往前走了,只能慌忙沿盗洞退回地面,并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
“汇报”肯定是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去说的,但他惊魂未定的表情,还是引起了围观群众的骚动。
前面说了,王家峰村自古流传着“王爷护佑”的传说,如今考古队员又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这明显“王爷不愿让人进他的陵寝”!
当地老人们带头,乱哄哄的找到考古专家,要求“不要挖王爷墓”。
已经是2000年了,“抢救性发掘”是保护古墓的唯一措施,更何况已经出现了土夫子,如果此时停止发掘,以后还会引来“贼人”的。
专家和相关领导向群众解释了好一阵,“抢救性发掘”才得以继续进行。
既然盗洞直达墓道,考古队开始从地面清理“封土层”,再揭开墓道顶进入,这样光线就非常充足了。
果然,借着充足的光线,墓道墙壁上露出一组气势宏大的壁画。
壁画内容大抵为:“神兽”正引领一支仪仗队前进,这应该是“接引升仙”的意思。
“仪仗队”由86名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华服青年组成,这些虽是壁画,但均有“真人”大小。
这大概就是最初那名“队员”,在昏暗环境中看到的“人影”。
如此宏大的壁画,也从侧面说明了“墓主人”的尊崇身份,究竟是谁呢?
这个问题还没答案,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墓门竟然破了一个大洞,也就是说,这座“王爷墓”早已被人光顾过了。
消息传出后,包括围观群众、考古专家等,心里都是一沉。
还不止这一处,考古队进入墓室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多数器物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墓主人的棺椁也早已破损,遗骸散落在棺木外,墓壁上还有4个盗洞和墓道掘口。
看来,王家峰村世代看护的“王爷墓”,早在数百年前就已被盗,里面还能有文物吗?
最先出现的是西壁上的大型壁画,内容为:几名华服士兵牵着一匹“膘满肉肥”的枣红马,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到来。
东壁上,是墓主夫人出行的壁画:大抵为:羽堡华盖下,停着一辆华丽的卷棚牛车;两旁侍女们裙带飘飘,恭敬的等待着不远处,仪态万千的“夫人”。
古墓中出现如此宏大,且色彩艳丽的壁画,专家首先想到的是“北齐王朝”,譬如之前发现的“高洋墓”中,同样出现了规模恢宏的壁画。
如今,这座古墓再次出现了如此艳丽、丰富的壁画,墓主人一定不是平凡之辈,他究竟是不是北齐时人,又是什么尊崇身份呢?
终于,在墓室凌乱的角落里,考古队发现了倒扣在地上的“石桌”,翻过来再看,竟然是一块墓志铭。
经辨认,墓志盖上写着“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几个大字。
“齐”不难理解,正是专家判断的“北齐王朝”,可“徐武安王”是谁呢?
后从史料中确认,“徐武安王”是北齐大将军,徐显秀。
据记载,“徐显秀”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帐下爱将,曾官至太尉、拜司空;公元564年,徐显秀被封为“武安王”。
总的来说,这座千年前的古墓,虽然早已“屡次”被盗,但考古队还是发掘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尤其棺木中发现的一枚“金戒指”。
这枚戒指上还嵌着一块蓝宝石,“指环”似龙非龙,似狮非狮;最独特的还是“蓝宝石”,上面刻着一个人形图案,头顶狮头盔,两手持物。
专家认为,这枚“金戒指”应该产自古西域;宝石上的“人形图案”,应该是神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赫拉克斯勒。
同时,专家发现“金戒指”边缘有所磨损,这说明徐显秀生前曾长期佩戴,应该是他的心爱之物,后作为陪葬放入墓中。
这就引出了“丝绸之路”。徐显秀所处的时代,正值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达到繁盛之时;那时华夏与西方贸易、文化交流频繁。
“北齐政权”本就不是源于中原,北齐皇帝对波斯文化非常喜爱,如今发现的这枚极具西域色彩的“金戒指”,或许就是由丝绸之路到徐显秀手里的。
受北齐皇帝的影响,徐显秀同样对西域文化非常了解,自然知道戒指上的“赫拉克斯勒”是战无不胜的英雄。
徐显秀又是武将,这枚戒指的寓意刚好和自己的身份契合,经常佩戴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些仅是专家的猜想,但这枚西域“金戒指”,切实证明了1500年前,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
如今,这枚“金戒指”早已成了价值870万的珍贵文物,而“王墓坡”也得到了妥善保护。
文物还能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