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开国帝王之子,郢靖王的身份不可谓不尊贵。这样一个人在去世之后所修建的陵墓的等级自然也远非一般达官显贵所能比拟,但也正是因此更加为盗墓贼所惦记。
经历了十余次偷盗之后,郢靖王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即便如此也挡不住贼人们前赴后继赶来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不得不对它进行发掘。
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墓除了王爷夫妻俩之外还有六个年轻女性,证实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的存在;还在墓室中发现了数口箱子曾经存在的痕迹,可惜木箱已成木屑,里面的东西也早已腐烂。
2004年的某个冬天,寒风凛冽,湖北三岔河村的村民们大都窝在家中取暖,但支书却被告知村东头的那座墓好像又又被人盗了!
那是一座历经了无数风沙雨水侵蚀的大墓,它的主人是六百年前的朱氏王朝的王爷-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第24子朱栋。
生在皇家,朱栋自小就过着金尊玉贵般的生活,三岁便封了郢王;可惜未及他长大成人,朱元璋便溘然离世,但他也因为年幼而躲过了随之而来的新帝削藩与皇叔之间的流血争斗。
1405年,十七岁的朱栋迎娶了明初名将郭英排行第五的女儿为正妃。喜读诗书、爱好文雅的朱栋与妻子感情甚笃,成婚九年育有四个女儿。
朱栋是在年满二十岁那年举家就藩的,封地安陆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业颇为发达,是块富庶之地。妻儿相伴,生活无忧,在自己的封地内身份超然,这样的日子好不快活。
然而,六年之后他突然生了一场病,医治无效,死了。消息传到朝中,永乐帝为其定谥号为靖,并罢朝半个月以示对这位幼弟的悼念。
朱栋的墓坐落在如今的三岔河村旁,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遗忘,直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将其位于地面上的建筑破坏殆尽,只余墓冢。
自古以来财帛就是那能引人铤而走险之物,即便是深埋地下的陪葬品亦不例外,依山傍水又华丽牢固、历经五百余年岁月侵蚀的郢靖王墓就曾被盯上很多次。
而这一次,已经是有据可查、有迹可循的第八次了。村支书一得到消息就赶紧去查看,在墓顶转了一圈也没发现新的盗洞。奇怪,往常那些团伙都是从墓顶往下炸开口子的。
最后,支书终于在墓的东边发现了一个用草和树枝遮掩住的洞口。当天晚上,村民和警察在盗洞口附近守株待兔,把四名携带铁锹等作案工具的盗墓贼抓了个正着。
没多久,村民发现墓室以上大约八米深的土层又被盗墓贼给炸完了,让这座本就饱受摧残的墓又增添了一抹伤痕。
8月,郢中派出所接到了一个群众举报,有几个外地口音的人在宾馆里密谋盗墓,警方顺着线索,又抓了七个惯犯。
至此,抢救岌岌可危的郢靖王墓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专家们现场考察之后也给出了应当尽快挖掘的结论。
2005年,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详细勘探之后,郢靖王墓的布局弄清楚了,发掘方案也确定了下来。11月底,正式开始了发掘。
首先,需要把墓道中的土给清理出来。动工没多久,挖掘的民工就反映这里的土又干又硬,挖起来特别困难。
工作人员检查之后,发现这些土都是夯实了的,并且添加了可以增强粘合作用的物质,由此可见当初修建的时候防盗工作做得很细致、到位。
相应地,这也导致清理工作的进度很缓慢,一直到半个月之后墓室甬道的券顶才开始显露在众人面前。大家都很兴奋,这意味着下面就是封门墙,打开这道墙就是墓室了。
率先得见天日的,是矗立在墓前的墓志。上面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称其为洪武帝第23子。这并非错误,盖因有位兄长被永乐帝废为庶人,他的排位这才往前移了一位。
墓志也小心翼翼移走后,显露出来的是封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吨多重,而这样的石头一共有三块,以铁铸固定,四周灌满了粘合剂。
重重防护,都是为了阻止那些觊觎墓内陪葬品的盗贼们的进入。可惜的是,当年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几百年后当盗墓与科技结合,各种手段让这些措施都变得不是那么有用了。
待专业人士把封门石移走,金刚墙终于完全露出来了。考古人员在上面凿开了一个口子,立刻有许多气体从里面冒出了。
所幸的是,经验丰富的队员们事先已经做好了防护准备。他们一边快速采集气体送去化验,一边耐心等了几个小时直到停止冒气了才进行下一步动作。
拆掉金刚墙,紧挨着的就是两扇石门了,门上挂了一把大约一尺多长的铁锁。透过十来厘米的缝隙往里看,墓室中烟雾缭绕,根本看不清里面的情况,反倒显得愈发阴森了。
见此情景,专家决定等待气体彻底散净之后再进一步开展工作。而这段时间,也足够气体成分出检验结果了。
报告果然很快就出炉了——那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气体原来是水蒸气,并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防盗或者防腐物质。这下子,大家可以安心进入墓室了。
进入新世纪之后,郢靖王墓被盗的频率直线上升。原因是同样坐落在钟祥的另一座明朝王墓出土了多达五千三百余件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宝。
那座墓的主人是郢靖王的孙子辈,因此,就连考古人员对郢靖王墓的成果也是抱有很高期待的。
然而,推开石门之后工作人员的心顿时就哇凉哇凉的:映入眼帘的不是琳琅满目的陪葬品,而是空空荡荡的前室。
十八平米的房间一眼扫过去空空如也:东侧角落里有上百个排列整齐的十来厘米大小的窝,里面的东西早已不知去向;西侧也只有一些小物件,比如两三公分的马鞍、鼓。
莫不是这里已经被盗贼光顾,陪葬品全都被偷走了?怀揣着这种让人忐忑的猜测,大家仔细清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终于在一个小窝中发现了一截残留的木制品。
原来那里放的是木俑,可惜因为墓室曾多次进水而腐烂。墙上的数道沁水线就是大水留下的痕迹,证明它们曾经来过,也解释了为什么墓室里充满水蒸气。
不需要继续往里面走,专家们都知道恐怕木质、丝质类不易保存的陪葬品全都已经腐烂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就连中室和前室之间的木门也已经腐朽成一堆木屑了。
在耳室中,人们发现了四四方方的物体摆放过的痕迹。有人笑道:往下挖,说不定有十来箱黄金珠宝埋在下面。
大家都是专业的,自然也知道这其实是在开玩笑。从地上留下来的印记和泥土中的碎屑可以推断出来,东西两侧的耳室中分别放置过三口木箱子,里面装的大概是衣服、字画之类。
清理完中室,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不需要与别人比较,大家都知道这些数量少、价值低的陪葬品与墓主人的皇帝亲子、王爷身份并不匹配。
一直到了后室,终于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物品出现了:壁龛中摆放着几件主人生前喜欢的文房用品。
一个天然水晶做成的山子,通透澄亮、外形精美,但它其实是主人使用的一个笔架;一个玛瑙龙兽,价值连城,是主人用来镇纸的;还有两方砚,都是产量稀少的名砚。
整个墓葬中发现的最具价值的物品是两只元青花,一只名为四爱图,一只名为龙纹,分别放在王爷和王妃的棺床前面。
它们的品质和精美程度都远超那只曾在国外拍出过两亿多的天价的元青花,如今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多次盗掘中幸存下来的这座明初王墓,虽然出土随葬品的数量不多,两百多件仅仅是梁庄王墓的零头,但是价值颇高。
此外,它还为研究明初藩王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次发掘,是湖北省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有着重要意义。
考古人员还发现墓中共葬有一男七女,后室的两具棺椁是朱栋和他的王妃郭氏。郭氏是在朱栋死后月余自缢而亡的,夫妻两人同时下葬。那么剩下的六个女子是谁呢?
在狭长的中室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耳室,地面上有着木箱和棺木残留下来的碎屑,泥土里散落着一些样式相似的饰品,都是女性惯常使用的发钗之类;但尸骨早已不见踪影,只余牙齿这种十分坚固的部位。
经过对牙齿的鉴定,判断出曾经埋葬在这里的都是女性,并且死去之时很年轻,都不超过十八岁。
箱子的数量和棺木的数量是一致的,都是六个,因而应当是每人一只木箱陪葬。按照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她们很可能是照顾郢靖王生活起居的宫女或者侍妾。
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多年轻女子怎么会在同一时间死去呢?事实上,她们并不是自然死亡,她们是殉葬品。
郢靖王墓的金银玉器较少,反而有大量木俑,这是受朱元璋生前定下来的规矩所限制。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在丧葬上对后代提出了严格要求,临终还不忘叮嘱儿孙不能用金玉随葬。
高居皇帝之位依然节俭,不免令人动容。但是,人殉这种已经断了很久的残酷之极的制度却是被他重新用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妃子多达40人。朱栋的生母因为生育他有功才逃过一劫,而他墓中的女子除了王妃也全都是可怜的殉葬品。
正处花样年华的女孩儿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看一看这个世界,就成为这些封建帝王的牺牲品。
她们的遗体,被放在本该堆放杂物的耳室。就连王妃本人,凄美的殉情故事背后又何尝不是失去倚靠之后对未来的无望?
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对吃人不吐骨头的封建王权的控诉。
从1998年到2005年,仅仅七年间,郢靖王墓就多了九个盗洞。但它又如此幸运,一次又一次幸免于难。然而,六百年前那六个女孩儿却没有这份好运,只能被迫成为墓室里的殉葬品。
郢靖王墓出土的器物数量不算多。但种类丰富,其中有六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这座墓本身也是一个活历史,把一些明初的风俗制度展现在历史学者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