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也三国——高句丽、高丽、新罗、百济与华夏的关系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2-01 15:42:34

本世纪最大的笑话就是,韩国人说什么都是他们的,继端午之后,书法、豆浆、造纸、琵琶都是他们发明的,甚至《西游记》、中医、中餐也都来自于他们的老祖宗,更甚者连孔子、李白、李时珍、朱元璋都成了韩国人。

韩国人之所以如此耍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真正的祖先没什么存在感,也没什么影响力,所以硬认了一个还说得过去的老祖宗——高句丽。

韩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名叫“高丽”的王朝,但这跟高句丽没有半毛钱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韩国的历史,看一看朝鲜半岛上曾存在的几个国家到底与华夏是何等样的关系。

朝鲜半岛与种花家扯上关系,最早是殷商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

箕子是殷商王族,与纣同姓,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故称箕子,在商纣朝任太师辅政。

箕子耿直,见纣王暴虐奢靡,屡谏不听,于是装疯逃过了比干的结局,最后带着一大批遗老故旧“走之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

《尚书大传·洪范》记载,武王灭商后,顺势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遂成为周朝的一个侯国,其受封之地即今平壤。今平壤仍有箕子陵,唐时,在朝歌南关有箕子庙,柳宗元为其写的碑文现仍存。

箕子入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近代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朝韩史书、教科书也都承认了这一点。

到了战国时,箕子朝鲜为燕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氏朝鲜,而这时韩国人最早的祖宗“辰国”才刚刚出现。

再后来就是武帝灭卫氏,设立汉四郡,之后朝鲜半岛北部一直都属于中原王朝的直辖郡县,直到高句丽崛起于东北。

高句丽是西汉元帝时,由夫余人朱蒙所建的一东北政权,其人口主要由我国上古时期少数民族秽貊人东迁后分流出的夫余人、靺鞨人、高夷人、沃沮人等组成,其地域最初也仅限于玄菟郡高句丽县。

新莽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的大武神王趁机攻占乐浪郡,不过等到光武崛起,便轻轻松松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

三国时,辽东受公孙氏统治,公孙氏虽然势力不大,却打得周边各族噤若寒蝉。高句丽原本一直想攻取辽东和汉四郡,但在公孙氏的打压下一直没能成功,相反,还差点被公孙氏反杀。这也是东汉独以强亡的明证之一。

可惜后来司马懿为了攻取辽东,不惜与高句丽合作,夹击公孙渊。公孙渊死后,司马懿攻占了整个辽东,然后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一万余人,筑京观,威慑辽民。最后又以辽东偏远,尽迁辽东汉民于内地,彻底动摇了中原对辽东的控制,也使高句丽趁势崛起(慕容鲜卑南下争霸),不仅占有了整个辽东,还将势力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

而当时韩国的祖先三韩,仍旧是三个类似于部落的国家,打来打去最后只剩下了新罗与百济。

中原虽然时有内乱,但多数时候都是强大无比的,所以高句丽都城三治两迁,距离中原越来越远,初期都城在辽阳,公元3年迁至吉林,427年再迁平壤。

如今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全都位于中国境内,再加上其秽貊族源,足以说明高句丽王朝就是一支起源于中国东北,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一华夏少数民族偏安政权。

韩国要求归还他们“祖先”的文化与历史,其实就是各种撒泼耍赖,无理取闹。

后来就是隋文炀二帝耗费百万大军四征高句丽,可惜没有成功。

再后来就是唐灭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廷祈援,李世民亲率水陆十万大军东征高句丽。

此时在位的高句丽王是高藏,但真正掌权的是把前国王高建武宰掉扶其上位的泉盖苏文。

盖苏文虽然不弱,但对上天可汗还是不够看,唐军连战连捷,不仅克辽阳,陷白崖城,高句丽大将高延寿来援的十五万扶余及靺鞨兵亦被李世民设计大破。

所以,高句丽举国震恐,坚壁清野,大幅向后收缩防线,黄城、银城一带顿时空无一人。

唐军进至安市城下(今辽宁盖平东北),因此城地险众悍,又加上李勣劝太宗屠城之言被高句丽人闻之,拼死抵抗,因此胶着数日,城不能下,此时又遇上酷寒天气,李世民顾惜将士性命,下令班师。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本欲再兴大兵讨伐高句丽,不料因病崩逝,东征最终无疾而终。

永徽六年,新罗再次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与百济连兵,攻取其三十多城,高宗下诏劝和,不听。

此时的百济和新罗在名义上都属于唐之藩属,宗主国的调停无果自然惹怒了本不欲妄动刀兵的李治,最终李治诏令年近七十的苏烈挂帅出征。

苏定方东征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围魏救赵,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

结果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随后收其王都,俘虏百济王扶余义慈,一举平灭百济。

灭百济后,唐军振旅而还,只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

不久,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见唐军主力回国,以为有机可乘,于是联手和尚道琛聚众反叛。

而这时的倭国也想趟浑水讨便宜,就派兵护送流亡日本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于是就引出了中华抗倭第一战。老将刘仁轨在白江口四战四捷,烧毁倭军四百多条战船,歼灭一万多倭奴,彻底平灭了百济。

百济亡国,下一个自然轮到了高句丽。

总章元年,大将李勣趁盖苏文病死,诸子争权,率军一举踏平高句丽。随后唐廷在半岛设安东都护府,留薛仁贵等两万唐兵于平壤镇守,高句丽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可惜,没过两年,唐军与吐蕃交战失利,痛失安西四镇,迫于西线压力,唐廷先后两次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撤至辽东,并相继撤走了留守的唐兵和汉官。同时,又放归原高句丽王高藏、盖苏文长子泉南生,以及原百济王子扶余隆,在高句丽旧地实施羁绊政策。

这就给了差点灭国的新罗机会,新罗趁机不断接纳百济和高句丽逃亡兵士,蚕食两国旧地,日渐做大。

武则天上位以后,把李唐势力和异己官僚视为心腹大患,更加顾不上朝鲜半岛。久视元年,女皇下敕,将高句丽旧地视为外藩,再不把其当做华夏固有领土,因此新罗更加蹦跶了起来,并最终于武则天神功时期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大同江以南)。

而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到了内地,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中,后其王族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句丽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而作为唐朝在半岛上最听话的小弟,此后的新罗一直以唐朝诸侯国自居,在对外关系中更是会主动冠以唐国号作为全称,如“有唐新罗国”、“大唐新罗国”等。

背靠大树好乘凉,新罗在盛唐时期一直活的有滋有味,除了偶与大同江以北的渤海国(我国历史上崛起于高句丽旧地的另一个地方政权,唐廷撤走汉官后,安东都护府一部分划归新罗,一部分为渤海占据)爆发冲突外,在朝鲜半岛可以说是独霸。

唐朝衰落之后,新罗也随之衰落。龙纪元年(889年),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新罗也名存实亡,此后朝鲜半岛便陷入了军阀混战,并最终形成了后百济、后高句丽、新罗鼎足而立“后三国”。

892年,新罗人甄萱发动叛乱建立了后百济,没多久新罗王族弓裔(随母姓)也反噬起义领袖梁吉建立了后高句丽。

韩国人自称是高句丽的后代其实也没错,只不过是后高句丽,与那个强盛时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到辉发河的高句丽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且这个后高句丽在朝鲜历史上也仅存在了十多年,918年弓裔的部下王建就发动兵变,建立了“王氏高丽王朝”,随后又于935年灭掉新罗,次年又吞并后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再度统一。

高丽与高句丽也没有任何关系,族群不同、地域也不同。

此后高丽王国一直统治半岛(元朝时在此设征东行省,高丽王兼行省丞相,娶元朝皇族女为后,高丽成为元朝的驸马国,但并未完全被元降服),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李成桂发动兵变自立为王,建立“李氏朝鲜”。

这便是朝鲜半岛的基本历史脉络。

韩国人所谓的“朝鲜三国时代”实际是中国的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并称的时期,而所谓的“韩国南北朝时代”则是中国渤海国与新罗并称的时代,只有“朝鲜后三国”与中国没有太大关系。

说白了,人都想攀上一个富祖先,而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强大的高句丽刚好符合这一条件,与高丽一字之差且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存在版权问题。

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中国的文字记载那可是独步天下,不过我们自己人可不能将其混淆,虽然多数人并不是历史学者,但至少要知道一点,隋唐四帝东征的是高句丽而非高丽,高句丽是种花家,高丽是大同江以南朝鲜半岛的一弱小政权。

韩国人认祖先可以,但只能认高丽。认高句丽与认华夏有何区别?

0 阅读:12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