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三帝一王十四将,轻松读懂南明十八年!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2-21 15:54:11

从崇祯吊死煤山至永历帝被吴三桂从缅甸抓回共历十八年,时间虽短,但乱世出英豪,今天我们就以南明三帝一王十四将为主线,略述一下这一段也算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弘光帝朱由崧

由于崇祯三子都没逃出来,朱由崧成了最有资格继统的人,他是朱常洵之子(就是那位让万历与群臣打了二十五年“立储官司”的福王),既是神宗之孙,与崇祯同辈,又近在淮安,近水楼台,“兄终弟及”,名正言顺。

但是,明末党争却让他的继位一波三折,并因此造成了弘光朝武人跋扈、不听节制的不归之路。

时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本主张立潞王朱常淓,并征得了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同意,但大太监卢九德却暗中与江南几位手握重兵的军爷联系,这几人为贪拥立之功,竟一同发告表示要拥立福王。最终马士英倒戈,迎立朱由崧。史可法也因此被排挤出朝,督师江北。

正如史可法所言,弘光帝有“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朱由崧啥本事没有,就会大修宫室,搜罗美女,所以弘光一朝,奸臣遍地,庸将满堂,虽然得到了江南大部士人的认可,却毫无中兴之象。

1、高杰

弘光朝江北四镇之一(镇守徐泗),朱由崧继位的最大功臣(那几位军爷之首)。高杰原是闯王部下,势屈而降,能力不怎么样,还一身恶习,成为官军后,依然烧杀掳掠,毫无军纪,后来更是与黄得功等为争地盘打得不可开交。

不过,高杰虽然跋扈,但经史可法激劝,最终却是感奋思进,于1644年10月挥师北征。祭旗之时,大蠢风折,炮无故自裂,时人以为不吉,高杰却毫不忌讳,毅然登舟。

可惜,至归德时被早已暗中降清的许定国诱杀。史载,高杰善战,平日持一铁棍,可敌百人。被杀时,铁棍丢失,犹步战达旦,连杀数十人。

2、史可法

南明名气最大的抗清英雄,孤军守扬州,被擒后,拒降被杀。

史可法死得虽壮烈,却不值得赞赏,他毫无将相之才,无论是册立问题、“借虏灭寇”的政略,还是高杰身后的处置,均犯下严重错误,弘光朝灭亡之速,他难辞其咎。

3、黄得功

江北四镇之一(镇守滁和),弘光朝唯一的良将,曾破张献忠,擒马武,杀王兴国。左良玉南下“清君侧”时,他率军在江上迎头痛击,灰河、荻港二战,打得左军掉头鼠窜。

可惜,黄得功虽很有勇略,却也独木难支。清军过江后,弘光帝就逃入其营,清兵分兵来袭,他率军在荻港与之大战。此时降清的刘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黄得功怒斥,却被一箭射穿咽喉,未立死的他拔剑自刎。

4、左良玉

弘光朝兵源最广的有五人,除了江北四镇,就是控遏南京上游(驻军武昌),拥兵八十余万的左良玉。

但他却是军阀一个,朱由崧继位之初,他就因没参与“策立”,不想拜受新帝诏命,多亏督军江西的袁继咸和湖广巡抚何腾蛟苦劝,才勉强承认弘光帝。

左良玉打仗也不行,打张献忠大败,打李自成惨败(这还是在李闯被清军追着打率部逃亡的情况下),最后既不防贼,也不击虏,反而借“北来太子案”,捡软柿子捏,杀往南京“清君侧”。不过恶人自有天收,他于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率余部二十万降清,加速了弘光朝的灭亡。

二、隆武帝朱聿键

朱聿键是南明三帝一王中最有中兴象的一个,这可能与他坎坷的身世有关。

他的爷爷老唐王憎厌他的父亲,时为世子的朱器墭,就把父子二人囚禁起来想活活饿死,幸亏有一良善小官暗中送糙米,年仅十二的朱聿键才得以在囚房中苟活了十六年。

可惜,眼见要熬出头,急于袭位的叔叔又将父亲毒死,多亏前来吊唁的地方官警告老唐王——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更储会让朝廷怪罪。唐王害怕,才立了朱聿键为“世孙”。

唐王死后三年,在朝廷恩旨下,朱聿键袭了王爵,然后虐杀了狠心的叔叔。

崇祯九年,阿济格攻打北直隶,立功心切的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法,率兵北上勤王,虽然没能遇到清军,但也平灭了几股“山贼”。

可惜,崇祯眼里容不得沙子,一纸诏书,再次将这个命运多舛的王爷送进了诏狱。

崇祯死后,弘光帝大赦天下,朱聿键才被放了出来,这时他年四十三,却在狱中呆了二十四年。

其实,按照伦序,皇位怎么也轮不到朱聿键,他是朱元璋九世孙(第一代唐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与后面的鲁监国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鲁王第九世孙)同属疏宗,比广西的桂王朱由榔差了很多。

但朱由榔当时离江南太远,远水不解近渴,再加上朱聿键的封地在南阳(光武帝起家之地),有中兴之兆,朱聿键才被择了出来。不过,这也导致同时期的鲁监国不承认隆武朝,甚至因此发生内斗。

由于身世坎坷,隆武与荒淫的弘光截然不同。他善于抚慰群臣,乐于纳谏,甚至同意招纳大顺军余部,共同抵清。同时,针对南明滥杀剃发汉民一事,他亦严厉制止,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大度和富有远见。

另外,在私人品德上,隆武帝的作风也非一般帝王可比,许多史籍都说他生活简朴,称帝后还穿土布黄袍,“行宫不备金银玉器,……止用寻常布帛。”除了读书外也没其他嗜好,“龙祗止有五车书”。

然而,虽为英明之主,隆武帝却一直为郑氏所架空。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为首的郑氏家族,亦商亦盗,横行江浙,成为朝廷重臣后,又卖官鬻爵,搜刮百姓,其横残凶暴甚至要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其结果可想而知。

1、黄道周

确切的说,黄道周只是一文臣而非武将,但他的风骨却是隆武朝之最,郑成功亦不能比。

黄道周进士出身,初为熹宗经筵书官,魏忠贤势盛时,他不为所屈,崇祯继位后,他又屡上忠言,指斥奸臣温体仁、庸臣杨嗣昌误国,被贬往江西。弘光继位后,他因名满天下被任为礼部尚书,但奸臣当道,其策不为所用,被排挤在外,但也因此在南京陷落时幸免于难。

隆武帝敬重他的为人,拜为武英殿大学士。

顺治三年,清军攻占江西。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然而手握军权的郑芝龙却只想割据一方,理也不理。

已年过花甲的黄道周愤然请命:“吾为大臣,当先帝而行,以为人臣率。”

于是,仅带万两白银,携数名弟子的黄道周慨然北征,隆武帝非常感动,但由于人财物皆在郑氏手中,却只能给这位老臣一百道委任状,没拔给一两军饷和一个兵士。

即便如此,黄道周的一腔忠义还是感染了众多百姓,福建各地近万义民闻之而附。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既无军器,又乏训练,结局可想而知。

黄道周出闽入赣,半路就被预先埋伏的清军击破,他抱着必死之心,坚不退回闽地,死守广信府孤城,最后仅剩三百余人,依然死战,被俘后大骂不绝而死。

愤懑之下,隆武帝再也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他从福州开往延平,准备冒险攻打湖南。但此时,郑芝龙却暗中与清人约降,隆武帝一行只能改“亲征”为“亲逃”,最终在汀州被李成栋所俘。

但隆武帝并没有辱没大明刚勇之风,他几次想自尽,都因清兵严守而未成,于是绝食而死在福州大牢,终年四十五。

2、郑成功

货真价实的民族英雄,但今天不讲他收复宝岛的丰功伟绩,只说他为何被现在很多人说成:“私心自用,不顾大局”。

郑成功,原名森,“成功”之名乃隆武帝所赐,当时朱聿键接见郑森,见其仪表堂堂,英姿飒爽,甚喜,不仅赐名赐姓,还嗟叹:“恨无一女嫁卿”。

可能也因此,郑成功才一直反对其父降清。

郑芝龙被诱拐入京后,其妻田川氏(郑成功之母)在安平被清军轮奸后自杀,郑成功抗清之心日坚。

1647年,只有三百人的郑成功在厦门不停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李成栋反正后,又有大批原属郑芝龙的旧部趁机回到郑成功麾下,诸如施福、施琅等人,使之力量大增。

1649年,郑成功为夺取地盘扩大粮源,进攻潮州。但是,当时守潮州的不是清军,而是已经反正的李成栋部下郝尚久。最终被逼得气闷的郝以潮州坚城降清,并与清军配合,赶走了郑成功。

郑成功可以说是为渊驱鱼,干了亲痛仇快之事。

随后,郑成功又突袭族人郑彩、郑联兄弟占据的厦门和金门,杀郑联以立威。

可惜,没高兴多久,想夺取更多财物而出掠广东的郑成功就被满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偷了家,攻占了厦门,并将郑氏多年海上积攒的财富劫掠一空。郑成功羞恼之下,又斩了行事不利的族叔郑芝莞。

不久,由于施琅擅杀郑氏亲将,被郑成功拘禁,施琅逃脱后,闻父弟全家被杀,愤而降清。

随后,郑成功与张名振的鲁监国军配合取得了海澄大捷,逼得顺治搬出了郑芝龙与儿子谈判,史称“郑清议和”。

表面上看,郑成功借谈判之机,获取了不少时间和银饷,但从南明全局看,“议和”贻害匪浅。

首先,张名振、张煌言率众三入长江,大振江南民心,却因兵饷不足,得不到正与清廷谈判的郑成功支持,无功而返。

其次,李定国两次率军入粤,千方百计争取郑军响应,郑成功却只是口头答应与之会师,却从未真正派出军队打击清军,甚至连牵制都没有,致使李定国在肇庆和新会两次大败而归。

清两广总督李率泰说得好:“郑氏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于明;有三省之爵,则弃明而忠于清。”

最令人扼腕的是南京之败,当时张煌言所率舟师在姑苏、常熟一带征伐造势,使满清治下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均派人送款,约日反正,张煌言希望郑氏趁机分兵攻占这些地方,却遭后者拒绝。

因为当时郑成功正集十万大军于南京城下,然而他却不立即展开攻势,结果师老兵惰,被一击而溃。要知道,那是他势力最盛时,南京清军,包括赶来支援的,也仅有五万之数。

他兵败之后,张煌言又劝他与自己联兵,巩固上游胜利果实。他却不愿放弃海上优势,弃镇江不守,一路南逃至海边,临行前还烧毁官署,大掠百姓。

另外,他还毒杀了抗清名将张名振。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郑成功私心大过公心,倘若当初李定国兵盛时他出兵配合夹击清军,南明必胜无疑。西南战事吃紧,他不提兵救援,反而趁清军在云南追缴南明残军时,去攻占南京这个政治城市,其动机更是耐人寻味。

一言概之,郑成功并非百分百明朝忠臣,实乃割据之雄。

三、鲁监国(一王)

前面已经提到,鲁王也不是根正苗红,所以,他虽然不认可隆武,却也一直没有称帝。而他之所以残喘多年,与他麾下着实有几员忠臣干将有关。

1、张名振

抗清名将,岳飞第二,背刻“赤心报国”四字。

初为台州石浦游击,南京失守后,钱肃乐等拥鲁王于绍兴,张名振以兵赴,此后就成为鲁政权的托底柱石。

鲁监国元年,鲁王败退入海,张名振率部扈从;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掩护;三年,又迎鲁王还浙东;四年联合阮进,灭隆武朝总兵黄斌卿,迎鲁王驻跸舟山。

张名振一直率军于东南沿海,多次给予清军沉重打击,其中,长江之役最为经典。他与张煌言仅率二万水师就三入长江,将清军沿江防线搅得混乱不堪,不仅打到了南京附近的燕子矶,还震动清廷,大涨江南民心,可惜,最终还是因兵单力弱,无功而返。

此外,张名振还不断在沿海袭扰清军补给线,让清军后勤陷入困境。比如永历七年,他两次攻崇明,将之围困八个月;比如永历八年,他入长江口,攻金山,缴获清军防江大炮十位和钱粮百车。

可惜,这样一位功臣良将却在一年后被郑成功以不参加舟山会师为由,指使心腹毒死。

2、张煌言

“西湖三杰”之一,南明儒将。

崇祯死时,张煌言仅是生员,并非命官,清军在江南因剃发杀人,他才投笔从戎,参加抗清。

舟山之役失败后,他与张名振一起拥鲁监国入郑氏辖境。就是在当时,郑成功怒斥张名振丧师失地,欲斩之,张名振露出背上四字才让其无语。

张名振死后,张煌言成为鲁监国残部的统军人物。

郑成功被永历封为“延平王”时,张煌言也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长江之役时,张煌言引本部数千,先行西上,为郑成功开辟上游战场。

虽然孤军深入,由于纪律严明,张煌言还是迅速收复了芜湖、宁国、太平等地。可惜,南京之役失败,郑成功不告自退,致使他进退失据,继而兵溃。

但张煌言仍旧镇定。他命人凿沉余船,率部登岸,在英山、霍山一带艰辛辗转。清军围追堵截,他历尽万苦,步行两千多里,最终复归浙东。

随后,张煌言重举义旗,召集人马,以台州临门岛为基,继续抗清。

郑成功丧败之余,想入据台湾。张煌言心急如焚,派人送急信挽留,明言如果入台,则金门、厦门皆不可守,天下复明之士终将失望而走。但郑成功不听,扬帆而去。当时,他已带兵行至福建北的沙埕,想与郑军会师,最终却失望而归。

永历被杀后,张煌言又恳请郑经拥护被其软禁的鲁监国为帝,但早已习惯了大权独揽的郑经又怎会平白给自己找爹,自然万般不肯。

兵卫寥寥,又处穷荒僻岛,张煌言却依然坚持抗清,即便清廷拿他的妻儿老小相挟。

1662年底,朱以海因哮喘病死禁所。张煌言心灰之下,身边人劝他去台湾往依郑氏,他不从,最终在悬岙岛尽散其军,只带十余随从欲往普陀山落发为僧,结果途中被浙江总督赵廷臣俘获,清人数次劝降,张煌言不屈而死。

由于篇幅较长,永历帝朱由榔以及他麾下六将留待下文再讲,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敬请见谅。

0 阅读:53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