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8500万营收到底算多大的事儿?
灰鸽觉得,那得看公司自身规模有多大。
如果一年营收只有几个亿,那这么高的造假比例就属于情节相当严重的一类了,因为它足以完全改变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但如果一年营收有上百亿,区区8500万还占不到1个百分点,则完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当然,不管造假比例高低,肯定都违法了,都逃不过证监会的制裁和处罚,只是处罚力度也确实是与造假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的。
近日,上市公司正平股份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缘由就是8500万营收的财务造假。
严不严重,我们可以用前面提出的基于造假比例的方法来粗略判定。
公告显示,正平股份2021年编造了7150万营收,而当年的营收是50亿,造假比例大约1.4%。
2020年上半年又编造了1350万营收,对应的半年度营收是9.6亿,造假比例同样是1.4%。
1.4%的比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从证监会的处罚力度也可窥一斑。
上市公司正平股份罚款150万,6个造假责任人共计罚款540万,平均每人90万,《证券法》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个人罚款起始额度是50万,可见罚得确实不多。
不过,在证券法规里虽然不严重,但造成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股民不会善罢甘休,索赔应该是必然的。
据媒体报道,正平股份早在1月份刚被立案调查的时候,就已经有律师事务所接收了股民的维权委托了。
对于股市的这类纠葛,法院的原则一般是“不告不理”,但只要有股民提起诉讼,法院则是必须要给股民一个交代的。
虽然历史数据显示股民的维权输多赢少,但趋势是好的,至少很多股民已经知道可以用法律武器来解决股市的问题了。
其实,股市司法化是必然的趋势,上市公司证券违规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很多超出了证监会管理权限和范围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就需要通过司法去揭露和证实。
就拿正平股份的财务造假案例来说,既然造假的金额对于上市公司业绩毫无影响,那造假的动机恐怕本来就不是为了粉饰业绩,而是别有洞天。
正平股份全名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建筑工程,造假的8500万,都是发生在同一个工程项目里。
2020年,正平股份承包了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老城区段河道治理及基础设施建设和金沙县沙土镇风貌一条街建设项目。
2021年,项目进入逐步结算阶段后,正平股份开始造假,虚增了参与项目的7家供应商的工程量。
供应商的工程量增加,项目成本自然也就跟着上升,正平股份的花费也就会增加,这不是坑自己吗?
当然不会,项目甲方是金沙县,正平股份多算的工程量都由金沙县买单了,换句还说,造假的结果是正平股份及其供应商获益,而甲方被坑了8500万。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一切都是正平股份自导自演的财报数字游戏,实际上并没有资金流入流出。
但正如前面所说,冒着巨大的风险造假,既改变不了公司的整体业绩面貌,也没有人从中获益,到底图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