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甘肃天水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考古发现“放马滩秦汉墓群”,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献资料,出土了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放马滩竹简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墓中发现,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为《日书》(秦人民生俗信及生产生活)和《志怪故事》(已知最早的志怪小说)内容。
西汉纸地图,上面绘制山、川、崖,路等,考古专家断定为汉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时的纸质地图,说明汉初中国已有纸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地图。
木板地图共七幅(绘制在4块木板上),均出土于战国晚期秦墓,其中六幅互有联系,为成品地图。鲜为人知的是,这六幅地图中隐藏着秦国崛起、以及秦始皇能灭六国的重要秘密之二,具体请看下文: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农业,粮食安全不能长期保证,任何皇图霸业都是一场空。因此,秦国想要崛起,首先必然要有强大的农业基础,以此来解决粮食问题,商鞅、韩非等法家就秉持这个观点,事实证明非常正确。
放马滩六幅木板地图,范围以如今的天水市为主,北面包括宁夏南部、南面包括陇南北部、西面包括定西。地图以河流水系为主体框架,图上既有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牛头河和藉河等,更密布着各种水系、支流小溪等,说明秦人对河流水文的认识已相当丰富,更反映出战国天水地区河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状况。显然,当时天水地区水源充沛,自然就成了农业发达的基础。
可想而知的是,甘肃天水地区水系如此充沛,那么渭河主要流经地的关中平原,必然是更加充沛。其实,无论文献还是考古,都证实2000年前关中平原农业环境优越。直至唐代时,甘肃天水应该依然是鱼米之乡,杜甫“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杂诗”说“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说明当时渭河支流东柯河谷还可行船,水系还比较充沛。
也就是说,秦国拥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兼之后来又取得巴蜀地区(天府之国),从而让秦国更不缺粮,这无疑是秦国能够对抗六国的重要基础之一。
木板地图上的水系,让我们可以领略秦国的农业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地图本身的情况,其实也是秦国崛起的原因之一。
首先,地图绘制的非常细致完善。除了绘制水系之外,还绘制了关隘、城镇、村级居民点、驿站、山脉、峡谷、道路、伐木点、药材采集点等等,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
其次,绘制地图的手法非常先进。比如,图例的使用,河流、道路、山脉等用不同粗细的线条表示,关隘、城镇、驿站等,都有相应的符号标注,并予以说明;用闭合曲线来体现山峰的画法,一些学者将之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等高线等。(下图,放马滩秦木板地图的墨线图复制本)
换言之,秦人绘制的地图很清晰,既能在治国(比如管理户籍、税收、大型工程)具有巨大作用,更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价值。试想一下,当秦军攻打六国时,如果秦人早已绘制了相关地图,那么必然更利于军事行动,与之相反的是,至少从目前发现来看,关东六国地图水平不如秦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图学在汉朝稳步发展,马王堆汉墓的三幅丝帛地图,绘制技法就比放马滩的更先进,比如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被不同粗细的线条所区分,这与现代制图基本规则一样。后来,中国制图学依然在进步,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没有丝毫造假的可能。
当然,一个国家想要崛起,甚至能够以一敌六,自然不会只靠一两项优势,但所谓“积小胜为大胜”,当秦国在多个领域具有优势时,在很多细微之处领先时,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崛起。
因此,思考秦国崛起原因,不能仅看到商鞅变法、秦国帝王智慧、虎狼之师等,或许更需要探索背后的细微之处,这些可能才是秦国成功的真正原因。比如没有秦国农业基础条件,商鞅变法还能如此成功?没有先进详细的军事地图,秦军是否还能势如破竹?
菲阳
秦国的根基是灭了西申国之后立起来的,秦灭西申国之后西戎失去了核心成为一盘散沙,陆续被秦人征服,之前姬周凭什么威慑关东诸侯,靠的就是以西戎为基础的天子六师,西戎与周天子离心之后周天子就成了诸侯们的吉祥物,而秦人征服西戎之后就有了与关东诸侯争霸天下的资本,秦人在与关东诸侯交往时一直自称夏人,把秦国称为夏境,原因应该就是为了拉拢这些西戎
菲阳 回复 老宋聊轻改 09-15 09:42
没能东出,但是却一直在西部扩张,秦国在到关东地区与诸侯争霸之前基本盘就已经基本稳定了,即使是战国时期才被秦国吞并的林渠等戎人诸侯也已经与秦国完成联盟整合秦国从开始争霸到覆灭六国之前国土的扩张基本就只有函谷关一线的几个重要的关卡及附属地区,可以说秦灭六国的基本盘就是春秋初期吞并的戎人势力
老宋聊轻改 回复 09-15 06:44
又吹上牛批了,灭了西申又如何?周平王也不是傻子,给秦襄公封诸侯的时候,故技重施,把小儿子封在梁国,而这个梁国的都城不偏不倚,正好在少梁。而最终这个梁国导向晋,虽然只活了7世,却让秦数百年没能东出[得瑟][得瑟]
春意盎然
胡吹冒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