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08条院奠基

边地星 2024-07-08 16:00:37

汾水汤汤,润泽三晋文明;魏巍天柱,撑起静乐坚强。一条大河,流淌着静乐的血脉文化;一座高山,构筑了静乐不屈的钢铁脊梁。千百年来,岁月流逝,时光变迁,静乐仰仗汾河文明的灵光,饱承天柱山秀美坚韧的风骨,孕育了一辈又一辈勋贤宿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后起之秀,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清代静乐知县黄图昌,曾描述了静乐地瘠民贫的现象。自史以来,静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十年九旱的现象尤为突出。但静乐人坚贞不屈,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敢于向生活挑战,敢于和命运抗争,一代代传承耕读,一茬茬繁衍生息,李氏家族举家北迁至二十五里外的五家庄坡上定居后,全家遵循“勤于农耕•精于学业”之祖训,迅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家族奋斗历程,希望重振家业,培养人才,振兴门庭,光耀李家。

在一个地方若要站稳脚跟,首先是居所,其次是土地。李家出于礼貌和诚信,不以大户人家高人一头的姿态,想方设法去占据村中风水宝地,也不购置良田作为宅基地。而是选择东山一处稍微平缓之坡作为居所之处。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的“穴居”,人们为了躲避风雨和动物的袭扰,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后来在丘陵、沟壑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成为了现在的窑洞。静乐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利用黄土便于挖掘和可承受性,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建造窑洞,形成了静乐人独特的居住风格。

“记所称穴居野处,诗所咏陶复陶穴。”由于窑洞建造简单,冬暖夏凉,适合居住。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资助乡民,李家雇佣村中贫苦百姓,参与窑洞建造。在勘察地形之后,本着适用、节俭之目的,因地制宜,建造新居。建造工程正式开始了,李家男子与乡民一起铲土、烧砖、挖窑、砌砖,女人推碾子、围磨、烧水、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历经数年时光,建造起简洁大气,朴实高雅,颇具当地特色的窑洞三排。

三层窑洞筑有三十六级台阶,互相联通,行走方便。三十六级台阶寓意李家善于洞察秋毫,察言观色,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警示,告诫后人“人挪活,树挪死”,让后人牢记劫掠之痛,举家搬迁之苦,以及生存大计之艰难。由于窑洞依山势而建,一排高似一排,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院落又呈长条形状,被人们称之为“条条院”。“条条院”还寓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多大的资本,就办多大的事,条状院落,简单精干,寓意持家过日子,千万不可铺张浪费,上火要条理有序,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山下有田一区,有地数亩,以供栖息劳作”。为了耕作方便,李家在东山坡下购置田地,种植当地莜麦、豌豆等农作物,日子慢慢变得好起来。窑洞虽然简陋,但也经济实惠。向阳背风,冬暖夏凉,悠闲自得,其乐融融。三排窑洞鳞次栉比建在东边山坡上,很有一番气魄,每到夜晚,高高低低,排排窑洞灯光闪烁,那一星半点的亮光。一如照耀李家前行的指路明灯。

1 阅读:1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