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离世。临死前,她煞费苦心布局,指望自己走后,吕氏家族依旧能振作起来,稳稳握住朝廷大权,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但不管是刘家的皇族宗亲,还是汉朝打天下的功臣,对吕氏都怨念极深。他们早就暗中联手,瞅准时机,就打算把吕氏一族一网打尽。
头一个站出来公然抵制吕氏的,乃是刘邦的嫡长孙,齐王刘襄。他在局势微妙之时,果断发声,以强硬姿态对吕氏的行径表达不满。
在铲除吕氏势力时,刘襄率先起兵,立下头功,而且身为刘邦后裔,从各方面讲,他继承皇位看似顺理成章,是很符合条件的。
然而,他竟败于彼时没啥“声量”的四叔刘恒之手。在与皇位失之交臂后,短短一年,他便溘然长逝。
今儿咱讲讲汉朝第二代齐王刘襄,他啊,曾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这位齐王在当时的局势中,有着特殊经历,下面咱就好好唠唠他的故事。
【01、备受打压】
刘襄身为刘邦长孙,所居齐国乃是富饶之地。可他的日子却不好过,打从他父亲刘肥那时候起,他们这一支就一直遭受打压,生活诸多不顺。
刘肥乃刘邦头生子,和汉惠帝刘盈是同父异母的兄长。刘邦建立汉朝后,封刘肥做齐王,将齐国作为其封地,统辖六郡七十三县,只要是说齐地方言的老百姓,都归齐国管治。
在西汉初期,此封国规模堪称第一。当时众多封国林立,而它凭借广袤的疆域、庞大的人口等,力压其余封国,成为汉初当之无愧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封国。
在汉朝,诸侯王的收入大多源于封地的赋税、租金以及商业经营。齐国地域宽广,土壤肥沃,百姓众多。刘肥身为齐王,靠着这片封地,财富源源不断,赚得那叫一个多。
刘邦驾崩后,刘肥前往长安。这一趟,他可谓险象环生,不仅险些性命不保,还无奈送出六郡中的城阳郡,着实狼狈又惊险。
在长安时,刘肥得到异母弟刘盈厚待。哪怕是举办酒宴,身为皇帝的刘盈,也特意把刘肥安排在自己上座,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吕后见状,顿时火冒三丈,当场吩咐人取来两杯毒酒,径直推向刘肥。关键时刻,幸亏刘盈眼疾手快,一把夺过毒酒,不惜以命相护,不然刘肥可就惨死于吕后之手了。
后来,刘肥机灵地将城阳郡送给吕后的闺女鲁元公主,还恭恭敬敬尊称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如此一来,吕后的杀心没了,刘肥顺顺当当回到齐国,最终得以安享天年。
刘肥离世后,其长子刘襄承袭王位,摇身一变成了汉朝时期齐国的第二任君主。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汉王朝,刘襄接过父亲衣钵,开启他作为齐王的理政之路。
刘襄刚登上皇位没多长时间,吕后便来了招杀一儆百,直接把齐国的济南郡划了出去,当作她侄子吕台的领地,给刘襄来了个“开门红”。
过了几年,吕后为拉拢刘家宗室中辈分居首、年事最高的刘泽,特意从齐国划出琅邪郡,当作赏赐给了刘泽,以此来巩固与刘泽的关系。
不过短短十来年,齐国起初拥有的六座郡城,如今仅剩下三座。岁月变迁,齐国的领地范围大幅缩减,从曾经的六郡,锐减至当下的三郡。
吕后把刘襄的二弟刘章与三弟刘兴居,以去长安当护卫的名义召来,还封他俩为侯。但这背后,实则藏着拿他俩当人质,以此震慑齐王刘襄的心思。
吕后掌权时手段强硬,刘襄在封地老老实实,没敢轻举妄动。但他与身处长安的两个弟弟始终维持紧密往来,彼此间的联络从未中断。
他那俩弟弟可没闲着,特别是二弟刘章,在长安相当活跃。面对吕后,毫不怯场,主动展示自己,还拉拢了众多朝中大臣。如此举动,无疑为日后反吕早早埋下伏笔。
《史记》记载,吕氏众人忌惮朱虚侯,就连朝中大臣也都靠着朱虚侯行事,如此一来,刘氏家族的势力愈发强大,在朝堂上的地位更稳固了。
【02、起兵反吕】
在公元前180年时,刘襄收到俩弟弟从长安传来密信。信上说,吕后已离世,吕氏家族企图发起叛乱,把汉朝那些开国的功臣们都给除掉。
有人给刘襄出主意,让他举兵直捣长安,把皇位夺过来。还表示,等他兵临长安时,自己这伙人会在城里做内应。
行事果敢的刘襄,马上把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以及中尉魏勃等几位亲信聚到一块,大家凑在一起,热火朝天地商量起起兵这件大事来。
然而,刘襄打算正式兴兵起事之际,有两个难题亟待他去处理。这两个问题若不解决,兴兵之事恐难顺利推进。
头一个问题,讲的是齐国的丞相。在西汉初期,那些诸侯王于其封国内,权力相当大。然而,要是没有来自朝廷的虎符,他们可没法私自调动军队。
再者,封国的宰相由朝廷委派。他们除了协助诸侯王打理封地事务,还有个关键职责,便是对诸侯王进行监督与制衡,以防诸侯王权力过度膨胀,确保朝廷对封国的有效掌控。
齐国头一任宰相,是刘邦亲自选定的曹参。到汉惠帝那时候,吕后掌权,就把曹参调到朝廷当相国。这么一来,齐国往后的宰相,便都是吕后安排任命的了。
当刘襄打算起兵之际,齐国那名为召平的丞相正身处其位。
史书中,召平究竟是吕后的心腹亲信,还是仅为能让吕后安心的寻常臣子,并无记录。然而,从他的所作所为能够看出,对于刘襄,召平并不打算给予支持。
刘襄打算起兵反抗吕氏的风声刚一传出,宰相召平便果断采取行动,迅速调集兵力,将王宫围得水泄不通。
刘襄哪能干等着被收拾呢。他寻思,召平就晓得他要举事,不清楚背后支持者。于是,安排魏勃打着反对自己的旗号,去跟召平接触,准备来个出其不意。
魏勃跟召平讲,齐王没虎符就想调兵,您将他软禁这招太妙。要不这样,接下来我帮您去把王宫围起来,确保万无一失。
魏勃身为中尉,职责就是带兵。召平琢磨着,让魏勃来处理这事儿再妥当不过,便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到了他手里。
谁能想到,魏勃刚掌控兵权,眨眼间就将宰相府团团围住。召平此时才惊觉,原来魏勃竟是刘襄的人,自己稀里糊涂就中了魏勃的圈套。
召平陷入绝境,已全然没了扭转局势的办法,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我了断,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史记》记载,召平对相关提议深信不疑,立刻安排魏勃统兵去包围王宫。魏勃领命掌兵后,又接着调兵遣将,将相府也给团团围住了。
紧接着,刘襄得着手处理第二个难题——兵力。诸侯王想凭自身力量抗衡朝廷,本就艰难。而刘襄掌控的齐国,实力大打折扣,原本的六郡,已被割去三郡,只剩一半实力。
这三个郡,各自有主。其中一个归吕后外孙张偃,一个分给了吕后侄子吕台,还有一个则属于刘襄的叔祖父刘泽。
若想扩大兵源,把刘泽的兵力整合进来不失为良策。刘泽并非吕氏阵营,存在合作可能。其封国乃从刘襄齐国割出不久的琅邪郡,仅过去几年,相对易于掌控。
然而,刘襄对刘泽并非毫无保留地信任。要知道刘泽是吕后封王的,说不定他和吕后暗中达成过什么特别的合作,这种背景难免让刘襄心里犯嘀咕。
就这样,刘襄给刘泽设了个小圈套。他耍了点心眼,用了些小手段,试图算计刘泽,在不经意间给对方布下了一个小小的陷阱。
刘襄差了贴心的祝午,去找刘泽说道:我有心出兵征讨吕氏,可我年纪尚轻,辈分也低,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因此啊,打算把齐国军队交予您,还望您能带领我们一同平定叛乱。
祝午跟刘泽讲,刘襄这会儿在军队里,事务缠身不能随意走开,没办法亲自前来面见刘泽,故而想请刘泽移步去见他。
刘泽听闻,感觉这简直是意外之喜,瞬间满脸笑意,毫不犹豫地动身前往齐国,去面见刘襄。
刘泽一抵达齐国,便遭刘襄扣押,连他所带的军队,也一并被刘襄接收掌控。
紧接着,刘襄点兵挥师,直取吕后侄儿驻守的济南郡。这一仗,既是向吕氏势力的首度出击,再者,济南郡本属刘襄封地,说不定他还想收纳此地兵源,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兵力。
差不多同一时候,刘襄郑重地向各位诸侯王送去信件,将一件事广而告之:他打算起兵对吕氏展开征讨。
《史记》记载,当时吕氏一族肆意给自己加官,聚集兵力耀武扬威,胁迫列侯与忠臣,假传圣旨号令天下,致使国家陷入危机。因此,寡人决定带兵入京,诛杀那些不该称王的人。
【03、痛失皇位】
刘襄举兵的讯息,好似一阵疾风,眨眼间就刮到了长安。那消息以极快的速度在路途上传送,不多时,便清晰无误地传进了长安城中众人的耳朵里。
那会儿吕后扶立的小皇帝年纪轻轻,就跟个摆设差不多。在长安,实际掌控局面、拿主意办事儿的,乃是吕后的侄儿,担任相国之职的吕产。
吕产赶忙挑了个自个儿觉得信得过的人,让其带领大批人马去平定叛乱。这个被委以重任的人,正是大将军灌婴。
吕后掌权那会,灌婴跟不少开国功臣一样,对吕后看似服服帖帖,毫无异心。但吕氏一族没料到,这帮人实则因无力抗衡吕后,才暂且隐忍,暗自寻觅着推翻吕氏、复兴刘氏的时机。
灌婴一掌握兵权,就敏锐察觉到,绝佳时机已然来临。他清楚,此刻是大展身手、推动局势发展的关键节点,机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把握。
刘襄那支大军,对长安城里的吕氏一族而言,威慑力十足,这对己方行动极为有利。灌婴心里清楚,跟刘襄打仗绝非明智之举,所以压根不会与刘襄交锋。
灌婴一抵达前线,马上就与刘襄商定:长安局势将生变故,在此期间你先按兵不动,等恰当的时机出现,咱们即刻携手杀回长安。
刘襄采纳灌婴提议,顺利拿下济南郡。而后,他把军队部署在齐国边界,全神贯注等待合适时机,随时准备进一步行动,一切按计划稳步推进。
《史记》记载,大军留在荥阳驻扎,还派人去告知齐王和各路诸侯,提议联合起来,一同等待吕氏生变,届时齐心协力将其诛灭。
当刘襄与灌婴于前线达成讲和之际,长安城那头,功臣们以及刘襄的弟弟同样没歇着。他们在城中各自有所行动,并未置身事外,仿佛也在筹备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事”。
吕氏家族里,吕后的侄子吕产担任相国,掌控南军;吕禄出任上将军,掌管北军。只要能搞定这俩,吕氏其余人等,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功臣们找来吕禄的好友郦寄,让他去哄骗吕禄。说太后驾崩后,吕氏已镇不住群臣。要是吕禄把将印归还,兵权交出,回自己封地,齐王大军会撤,大臣也不会找他麻烦,往后他和子孙都能安稳享受荣华。
吕禄本就心里七上八下,纠结许久,最终还是把兵权交了出去,只盼着能平安回乡养老。如此一来,大臣们便掌控了北军,这可是长安城里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队伍。
可吕产没那么容易被敷衍。瞅见刘襄的大军在外面紧盯着,功臣们在朝中也已准备就绪,他一着急,心一横,打算拼个你死我活,直接进宫去劫持小皇帝。
他尚未踏入皇宫,刘襄的胞弟便率着军队迅速抵达,直接冲上前去,将吕产斩杀。
很快,功臣们纷纷动手,将吕氏势力彻底清除,还把吕氏拥立的小皇帝给拉下了台,大家商量着要重新推选一位新的君主来登基。
刘襄无疑是新皇帝热门候选。他身上具备三大显著长处:其一,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各方事务处理中展现出非凡智慧;其二,人脉广泛,能赢得众多势力支持;其三,心怀壮志,对治理天下有清晰规划。
首先,刘襄身为刘邦长孙,按皇位传承,上一任皇帝刘盈是刘邦儿子,孙子辈该继位,刘襄作为长孙最具资格。其次,诛吕时他亲率大军首举义旗,弟弟刘章也立下头功,在宗室功劳最大。再者,他有勇有谋,把齐国治理得很好。不过,部分大臣对他有所顾虑。
恰在此时,一人匆忙赶至长安,表明看法,直接将刘襄从皇位候选人名单里剔除得干干净净。
最初刘襄起兵时,扣留了一人,此人便是琅琊王刘泽。在刘襄刚发起军事行动之际,刘泽就被他扣留下来了。
他气自己遭蒙骗,跟刘襄讲:留我在这没啥意义,不如送我去长安。如今大臣们正纠结谁来继承皇位呢,我能帮你出把力,促成此事。
刘襄对那话深信不疑,旋即安排以顶级规格的待遇,将刘泽风风光光地送往长安,一路上丝毫不敢怠慢,就盼着刘泽能顺利抵达。
但刘泽在长安讲的那些话,跟当初向刘襄许下的承诺相比,完全是两码事。他在长安所说,跟对刘襄承诺的,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他跟大臣们讲,齐王舅舅凶狠残暴,要是选齐王当皇帝,说不定又来个吕氏之乱。但代王的母亲薄氏为人宽厚,代王比齐王更适合坐那皇位。
在那时的刘家宗室中,刘泽算是辈分顶尖、年纪最长的。他在族里极有威望,说出的话,那可是相当有影响力,大家都很看重。
他的封国源自从刘襄齐国划分出的琅琊县,与刘襄封地相邻。此前他与刘襄有过往来,在打交道过程中,对刘襄的情况知晓得十分透彻。
他这话一出口,局势瞬间倒向代王。就这么着,权衡之后,功臣们拿定主意,要迎代王到京城来,让他登上皇帝的宝座。
代王是刘恒,他是刘邦排行第四的儿子,刘襄得喊他四叔。这刘恒可不简单,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04、为什么刘襄当不上皇帝】
乍一看,刘襄没能当上皇帝,似乎全因刘泽那席话。但可别忽视,在《史记》中,针对此事有着这样的记录:
朝堂上大臣们商议着想拥立齐王,可琅邪王与其他大臣却持有不同意见,他们称……
这么讲吧,多数人倾向立刘襄之际,除刘泽外,另有一群大臣,他们也不赞成让刘襄登基称帝。
究竟,他们心里担忧的是什么呢?是对未知的不安,还是过往经历留下的阴影?想必这些顾虑藏在他们心底,亟待被揭开。
依我看呐,大臣们之所以对刘襄心存顾虑,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怎样怎样,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这两方面因素致使大臣们对刘襄有所担忧。
首先,要是刘襄做皇帝,大臣们捞不着“从龙之功”。功臣们以生父不明的由头,把汉惠帝的儿子全杀了,汉惠帝名义上没了后代。这般情形下,身为刘邦长孙且立过大功的刘襄,登基称帝本就合情合理。
并且,依据天子庙制里的昭穆规则,“始祖处在中间位置,左边是昭,右边是穆。父亲在左称昭,儿子在右叫穆。第二代天子属昭,第三代天子为穆”,如此看来,两代天子对应两代人这种说法更合情合理。
即便刘襄没立下任何功劳,单从皇位继承权的顺位来看,他也有着极为充足的理由来承接皇位。
但如此一来,大臣们所立下的“拥立之功”,很大一部分近乎被一笔勾销。
这样做会对大臣们的利益造成损害。这种行径会给大臣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使其利益受损。
其次,刘襄很难掌控。瞧瞧他起兵时的所作所为,那是既聪明又勇敢,行事果断不犹豫。要是他真坐上皇位,以他这性子,往后想拿捏他可就难上加难了。
再者,要是刘襄登基,他那批人可都有铲除吕氏的功劳,到时候,功臣们说话的分量势必会被他们抢去不少。
那时,刘恒尚在代国,行事相当低调,没什么显眼之处。吕后有意给他换个更优的封地,他却没敢应下,这般模样,瞧着柔顺得很,似乎极易掌控。
大臣们在面对皇帝时,对于那种容易掌控的皇帝和难以掌控的皇帝,往往会挑后者。为啥呢?因为选不好控制的皇帝,对大臣们自身利益而言,更为有利。
实际上,刘恒并非表面那般好拿捏,他是在佯装示弱,玩“扮猪吃老虎”的把戏。功臣们以为能掌控他,却打错了算盘。至于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5、写在最后】
众功臣商议后,决定拥立刘襄四叔刘恒当皇帝。之后,他们差遣刘襄的弟弟刘章,前去给刘襄传达这个决定。
那时刘襄兵权在握,而朝廷局势动荡不安。要是他一气之下,带兵直捣长安,说不定还真有几分胜算。
然而刘襄最终还是决定撤兵,打道回府回了齐国。从史书记载来看,对于此事,他未曾有过丝毫埋怨之词,仿佛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愿做出的选择。
然而,他做出的让步,连同兄弟俩往昔建立的功绩,都未收获与之匹配的回馈。
汉文帝即位的次年,刘襄便离世。其突然离世,很难不让人猜测,这是否和他当初痛失皇位,内心长久抑郁烦闷存在关联。
史料里没提及刘襄生于何年。但从他父子的过往,以及他与刘泽交谈所言能推测,刘襄离世时年纪尚轻,极有可能没到30岁,其短暂一生,虽史载不明,却能从这些细节窥得一二。
汉文帝赐予刘襄“哀”这个谥号。按谥法,“哀”代表恭仁却短命夭折、德行未立。但实话说,刘襄为汉朝功劳显著,“哀”这谥号,实在难与他的功绩相匹配。
汉文帝对齐国的抑制手段,可不单单只有这些。他采取诸多措施,从各个方面着手,持续削弱齐国势力,让齐国在其统治下难以扩张,所施行的举措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多样。
刘襄在世时,汉文帝曾将吕后当初从齐国划走的三个郡,重新归还给刘襄。当时,吕后割地之举影响齐国,而汉文帝这一行为,算是对齐国原有领地的一种恢复。
刘襄离世后,他年幼的儿子登上皇位。紧接着,汉文帝把齐国的土地划分出去,分给刘襄的几个弟弟。打这之后,齐国不再有汉初时第一大国的风光,对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威胁可言了。
并且,把土地分给刘襄的弟弟们,这压根不算对他们的优厚对待。这并非是给予他们特殊照顾,而另有缘由,绝非是出于优待的目的。
像刘襄的二弟刘章与三弟刘兴居,在铲除吕氏势力的行动里立下汗马功劳。当时功臣们就答应他俩,会把赵国、梁国这两个大的封国赏赐给他们。
汉文帝即位后,没太看重他们的功绩,干脆从原齐国划出两个郡,以此把他们敷衍过去,没给他们更显赫的待遇,算是将他们的功劳淡化处理了。
刘襄的十二个弟弟当中,起码六个卷入后续齐国之乱或别的叛乱。这可能源于他们这一支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这种待遇或许影响了他们的行动,进而引发了这些反叛事件。
倘若刘襄在当初就能预见自家这一脉的最终下场,真不知他那时究竟会决定收兵返回齐国,还是会孤注一掷,起兵奋力一搏。
你认为会是哪一类呢?在众多选项中,究竟哪种才符合你的判断?不妨从各种可能性里,仔细琢磨琢磨,到底哪一种才是你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