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红军长征创建落脚点,其婆姨让初到陕北的毛主席双脚穿上棉鞋

云平文史 2025-01-18 13:56:26

1935年10月下旬,吴起镇严寒已至,居民皆穿厚棉衣。此时,镇上忽现一群战士,多穿单衣草鞋,面容憔悴,身形消瘦。

这支红军部队,历经国民党围追堵截,抵达此地。陕北的同志已提前等候,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

陕北的革命斗争持续进行,该地人民英勇奋斗,坚守信念,对抗外部压力,努力争取自身权益,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懈的斗争精神。

1933年冬,刘志丹率红26军抵达南梁建立革命根据地,吸引众多青年加入,此举引起国民党高度重视。

刘志丹发动的革命斗争契合陕北实际,根据地建设与宣传运动致国民党基层政权瓦解,穷苦百姓获土地,市场涌现,生活和谐美满。

另一方面,国民党持续不断地进行搜捕活动,从未停歇。

1934年春,他们闯入刘志丹家,嚷着要捕人。刘志丹妻同桂荣携全家十余人逃入密林,七八日内未食一粒五谷。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同志成功营救出刘志丹的亲人,随后同桂荣前往被服厂开始工作。

在边区,刘同桂荣是位极受欢迎的大姐,无论谁的衣服破损,只需呼唤一声“刘大嫂”,她便会帮忙缝补。

在国民党重压下,边区竭力维持稳定,未来难料。同时,南边国民党大军追击中央红军,红军正积极寻求突围之路。

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南,政治局会议商讨最终落脚点,决定向北前往苏联边界,建立新根据地,以打通国际联系。

该道路经会议一致同意后确定,部队随即继续北上,最终到达哈达铺。

获取数份国民党宣传的报纸后,毛主席仔细研读并分析当前局势,依据报纸内容作出判断。

毛主席阅读时,一条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胡宗南正对陕北的刘志丹发动进攻。

此时,同志们惊悉陕北尚有己方部队,皆大欢喜。毛主席尤为激动,对周围同志言:“终需寻一地,以稍作休整。”

会议简短结束后,行进方向调整,改为向陕北红军靠拢,不再前往靠近苏联的区域。

叶剑英回忆称,该报纸内容至关重要,中央据此信息决定前往陕北寻找刘志丹。

从此地至刘志丹处约数百里,众人稍作休整后,继续踏上行程。

到达吴起镇,毛主席命清除追兵,随即专注搜集陕北情报。不久,他寻得赤岸县游击队长张明科,张明科曾是刘志丹家长工。

抵达陕北,两部队会师并联合作战,赢得直罗镇战役,打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为中国革命大本营和总指挥部在陕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总结道:“自瑞金出发,历367天,经11省,跨万水千山,行程最多达两万五千里。此长征前所未有,敌欲灭我而未遂。今后将与陕北人民共赴革命伟业。”

陕北不仅是长征的重要落脚点,还随后成为八路军抗击日寇的起始点。

12月13日,毛主席、周总理与刘志丹成功会面。此次相见,标志着三位领导人的重要团聚,保持了语句的通顺与逻辑的清晰。

这个历史瞬间双方印象深刻,毛主席言及:“陕北素具革命传统,李自成、张献忠曾在此起义。此地群众基础坚实,你们在此工作得很好。”

那天,刘志丹心情激动,誓言定与中央共赴革命至最后:“中央抵达,诸事将迎刃而解。”

他见红军战士衣单鞋薄,催促同伴设法解决。与毛主席会面时,发现他同样穿着单鞋,心中不禁感到难过。

回家后,他即刻告知妻子同桂荣:“外头严寒,我见毛主席仅着草鞋。今晚劳你制双棉鞋,需里棉厚、帮深、鼻梁高、底坚实,他需领导大军。”

当晚,同桂荣迅速缝制了一双棉鞋,并亲手交给了贺子珍。

毛主席见棉鞋甚悦,赞道:“陕北地灵人杰。”

那些日子,毛主席常穿那双棉鞋,随后几日,同桂荣几乎彻夜未眠,又赶制了几双棉鞋给其他中央领导。

25年后,同桂荣在京重逢毛主席。虽已身为伟大领袖,他仍忆起陕北时的那双棉鞋。见同桂荣来访,他起身握手感激道:“刘嫂子做的棉鞋绵软厚实,衷心感谢你。”

刘志丹虽为红军长征寻得了落脚点,但遗憾的是,他未能亲眼见证胜利的到来。

长征结束后,标志着新的征程正式拉开序幕。历经艰难困苦,战士们迎来新的起点,继续踏上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征途。

只要蒋介石尚存,红军便难以获得休整时机。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北路军,32岁的刘志丹任总指挥,率部北上迎击,直面国民党井岳秀部86师的进攻。

红军需清除周边威胁,方能确保拥有真正稳固的长期驻扎地。

12月28日,红28军成立,刘志丹任军长,随即发布《东征宣言》,并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

刘志丹出征后表现卓越,于米脂、佳县杨家堰、神木沙峁镇及李家梁等地作战,成功清除黄河西岸敌军,实现了神府苏区与陕北苏区的连接。

过黄河后,刘志丹不顾疲劳,登西山察三交镇地形,对指战员言:“南行愈近中央红军,此仗必胜,以为毛主席献礼。”

此战至关重要,三交镇地处关键渡口,东连阎锡山防御体系,西接陕北苏区,战略地位显著。

战斗打响,一团战况不佳,因国民党多年固守。刘志丹明悉战场局势关联紧密,即告政委宋任穷:“你守指挥所,我赴前线探查。”

刘志丹为寻最佳进攻策略,仅携数名警卫亲临前线,听取战士汇报战斗详情。

近午时分,敌人持续向刘志丹所在山头猛烈开火。红军战士新至,隐蔽工事尚未完善,但刘志丹仍毅然登上山顶。

他取出望远镜观察下方,清晰目睹了国民党的一切行动。

警卫员负责警戒,见刘军长久未下山,急道:“军长,请速下山,上方危险。”

刘志丹未理会那句话,他指出:“此山头极利观察,宜多搜集情报。”

接着,他取出一个小册子,详细记录了作战部署及战斗概况,并嘱咐通讯员立即送往宋任穷处。

通讯员欲离,刘志丹补充道:“告知宋政委,入三交镇后,我邀他共饮。”

刘志丹下令部队向三交镇冲锋时,他发现前方碉堡阻挡了去路,造成战士伤亡惨重。见状,团长亲自带兵冲锋,力图突破碉堡防线。

刘志丹见状心急,即刻对参谋言:“不可盲目冲锋,需运用战术。”

听完战术布置,刘志丹的参谋迅速下山通知前线。随后,山上仅留下刘志丹与警卫员两人。

炮声再次响起,刘志丹起身观察前线冲锋。此时,一伙国民党兵发现了他们,迅速调转机枪对准。

子弹一梭子扫射过来,警卫员欲扑倒刘志丹,但为时已晚。

一发子弹穿透他左胸心脏位置,警卫员记得军长衣服上多了个流血的洞口。

他们抬刘志丹下山,置于平地,他仍有微弱呼吸,奋力睁眼紧握旁人手,吩咐:“请宋政委歼灭敌人。”

随后,他嘴唇微动数次,但无人能听清军长所言内容。

4月14日,刘志丹遗体被运回陕北。

毛主席闻悉刘志丹牺牲,悲痛落泪,言及:“陕北仅见刘志丹一面,便知其乃优秀党员。”

此后,毛主席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及刘志丹,尤在谈及长征时强调:“若无刘志丹妥善安排落脚点,我们将无所适从。”

为纪念英雄领袖刘志丹,其家乡保安县更名志丹县。

刘志丹安葬时,数万群众自发聚集。此事触动毛主席:衡量人物,应看群众追悼反应,非表面拥护,而是盖棺定论方能说明真相。

此后,刘志丹家属与毛主席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双方交往频繁,关系融洽且持续稳定。

1936年7月,贺子珍生产李敏时,是同桂荣协助完成了接生工作。

后来,毛主席在陕北介绍新来人物时,总会带上同桂荣。对丁玲介绍道:“她极有名,人称刘嫂子,我亦随众称呼。”

毛主席入京后,贺子珍叮嘱女儿:“延安时,刘妈妈对你多有照料,切勿忘怀。”

李敏对“刘妈妈”记忆深刻,常寄照片给她。

毛主席虽工作繁忙,但仍关心刘志丹后代学习情况。闻刘家女儿在校表现佳,他称赞道:“表现良好,真乃革命后代。”

刘志丹烈士陵园现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吸引众多干部群众前来缅怀,人流不断。

多年过去,刘志丹仍被后人铭记,这是陕北及全国群众对他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他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0 阅读:24
云平文史

云平文史

云平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