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早市总是五点多就热闹起来。我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豆腐摊时,总会放慢速度。那是我外甥小军的摊位。
“舅舅,来了啊。”小军抬头看见我,一边用豆腐刀切着整块的豆腐,一边笑着招呼我。白色的围裙上沾着零星的豆腐渣,笑容里带着点倦意。
那是他高考落榜后的第三个月,我姐夫高兴不起来,整天摆着张脸。我姐呢,又当爹又当妈地心疼儿子,可日子还得过,日渐憔悴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看得我心里一阵酸楚。
七月底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去街上买电线,正赶上个大雨,我躲进小卖部避雨,看到小军坐在店门口台阶上数钱。他那时刚刚收到高考成绩,离重点大学差了52分。姐夫拉着脸,整天嘀咕着”没出息”。
“舅舅,我想做点事情。”他眼里有光,不是认输的样子。
“说说看。”
“我想卖豆腐。明天你能不能带我去老张那学做豆腐?”
我没笑话他。在县城,卖豆腐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像小军这样的年轻人去卖豆腐,确实新鲜。不过能想到做事,总比在家里对着手机打游戏强。
老张是我的远房亲戚,在城郊做了二十多年的豆腐。他那间平房的墙上挂着个褪了色的”卫生示范点”牌子,下面还有个铁皮盒子,里面塞满了各种宣传单。每次我去,总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豆香味,和着木柴的烟火气。
“要学做豆腐?”老张听了我的来意,擦了把额头的汗,“行啊,不过这活苦,你小子吃得消不?”

小军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老张家后院堆着一袋袋的黄豆,小军扛起一袋,腿一软差点绊倒。老张笑了,说:“慢慢来,这活得有股子劲。”
那个夏天,小军每天天不亮就去老张家,跟着学泡豆、磨浆、点卤、压制。他的手上很快长出了厚厚的茧,胳膊也结实了不少。有一次我去看他,正好他在用布袋过滤豆浆,汗水顺着脸颊滴落,他却没空擦一把。
“怎么样,想回去复读不?”我半开玩笑地问。
他摇摇头:“舅舅,我觉得做豆腐挺好的。”
八月中旬,小军开始在早市摆摊。第一天,他满脸兴奋地告诉我卖了二十多块。我知道那点钱根本不够成本,但看他那股劲头,也不忍心泼冷水。
“下回多带点卤水,你那豆腐有点软。”我尝了一块后建议道。
他认真地点头记下。
早市的摊位都很简陋,一张长木桌,上面铺着塑料布。小军的摊子旁边是卖菜的刘大姐,隔壁是卖鸡蛋的老周。刚开始那会,大家都不怎么搭理这个”玩票”的年轻人。后来,小军勤快地帮刘大姐搬运蔬菜筐,帮老周收摊,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小圈子。
“你家这孩子不错,就是可惜了,这么聪明的脑袋来卖豆腐。”刘大姐有一次对我说。她不知道的是,每天收摊后,小军会在附近的图书馆一坐就是大半天。

小军的豆腐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他摸索出了几种不同口味的豆腐,有加了海带的,有加了香菇的,还有加了青菜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有人专门来买他的特色豆腐。
“这是我小时候老家的做法,”他骄傲地对我说,手里还拿着个破旧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配方,“我在图书馆查的。”
那个破旧的笔记本后来成了宝贝,小军走到哪都带着。上面的豆汁渍迹越来越多,翻得起了毛边的纸页上还有他随手画的一些草图,看起来像是什么设备的结构图。
有天下午,我去他摊位,发现他不在,摊子也收了。手机打过去,他说在图书馆门口,让我过去找他。
“舅舅,你看这个。”他兴奋地拿出笔记本给我看一张图纸,“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豆浆过滤器,可以提高效率。”
图纸画得歪歪扭扭,但构思却很清晰。看着他发亮的眼睛,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这孩子不是真的只想卖豆腐,他是把豆腐当作了一个研究对象。
十月份的一个傍晚,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军收摊比平时晚,因为那天早上下雨,来早市的人少,豆腐卖得慢。他推着三轮车,里面放着没卖完的半盘豆腐和各种工具,准备回家。
县图书馆门口,一个中年男人站在雨中,看起来有些着急。小军骑着三轮经过,看到那人手里拿着张纸,似乎在找地方。
“您找什么地方?”小军停下来问。
“我找常记豆腐坊,听说在这附近。”那人眼镜上沾满雨水,看起来有些狼狈。

小军愣了一下:“没有这家店啊,我就是卖豆腐的,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奇怪,我朋友推荐的,说这里的豆腐很有特色。”那人皱着眉头,然后指了指小军三轮车上的豆腐,“那是你的豆腐?能不能卖我一块尝尝?”
小军犹豫了一下,从车上拿了半块豆腐给他。那人就站在雨中尝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就是这个味道!你就是常记豆腐坊的老板?”
“不是,我叫常军,可能朋友说的是我。”小军挠挠头,“我就是在早市摆摊卖豆腐。”
那人自我介绍叫钱教授,是清华大学食品工程系的教授,来县里参加一个食品安全研讨会。他朋友尝过小军的豆腐后,特意推荐他来尝尝。
“你这豆腐有特色,口感独特。是怎么做的?”钱教授问道。
小军犹豫了一下,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那本破旧的笔记本:“我有自己的配方和工艺。”
钱教授翻看着笔记本,眉头越皱越紧。小军以为他不满意,心里有些忐忑。突然,钱教授停在一页草图前,盯着看了好久。
“这是你设计的豆浆过滤装置?”

小军点点头:“是的,我自己做了个简易的,效率提高了30%。”
雨越下越大,两人索性走进了图书馆的屋檐下继续聊。钱教授问了很多问题,关于发酵时间、温度控制、凝固剂的配比等等。小军一一作答,有时还翻开笔记本指给钱教授看他的记录和改进方案。
“你学过食品工程吗?”钱教授最后问道。
“没有,我高考没考好,自学的。”小军低下头。
钱教授沉默了一会,然后递给小军一张名片:“有机会到北京来找我,我对你的这些想法很感兴趣。”
小军拿着名片,怔怔地站在那里。名片上赫然印着”清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钱明 教授”几个字。
回家后,小军把这事告诉了我。我当时只是笑笑,以为是个巧合,没太当回事。但小军却把那张名片珍藏起来,放在笔记本的夹层里。他开始更加认真地研究豆腐制作工艺,还跑去县图书馆借阅各种关于食品加工的书籍。
那个冬天格外冷,但小军的豆腐摊生意却越来越好。他研发出了几种新口味的豆腐,还做起了豆腐干和豆腐皮。我骑车经过早市,远远就能看到他摊位前排队的人群。
年后,钱教授又来了县城,这次是专程来找小军的。他带来了一个项目合作邀请,希望小军参与一个关于传统豆制品工艺改良的研究。
“你那个过滤装置的设计很有创意,”钱教授说,“如果能改进一下,可能会对整个行业有帮助。”

小军激动得语无伦次。那天晚上,他跑来我家,兴奋地说他要去北京一趟。我姐和姐夫起初不同意,觉得是骗局。直到钱教授亲自上门解释,姐夫脸上的表情才有了松动。
“人家是清华教授,不会骗你这点豆腐钱。”我在一旁打趣道。
小军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回来时眼界完全不同了。他带回来一摞厚厚的资料和几份合作协议。钱教授帮他申请了一个小型创新项目,还指导他写了一份创业计划书。
“舅舅,我想开一家豆制品加工厂。”他信心满满地对我说。
我皱了皱眉:“你哪来的钱?”
“钱教授帮我联系了一些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创业补贴,初期资金差不多够了。”他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企划案,“这是我做的市场调研和财务规划。”
看着那份专业的企划案,我有些吃惊。这还是那个高考落榜的外甥吗?
小军的加工厂选址在城郊,靠近老张的豆腐作坊。老张成了他的技术顾问,负责传统工艺的把关。钱教授则远程指导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工艺改良。
开工那天,我去帮忙。厂房很简陋,设备也不算先进,但小军脸上的自信让我印象深刻。他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帽子,像模像样地向几个新招的工人讲解操作流程。
“记住,我们不是简单地生产豆腐,而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他说这话时,眼神中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

那台由他设计、改良后的豆浆过滤装置成了工厂的核心设备。据说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一倍多,而且保留了传统豆腐的口感。没过多久,这项技术引起了行业关注,还有人来考察学习。
小军把自己的品牌命名为”常记豆坊”,包装上印着那个最初的笔记本图案。产品很快打入了县城的各大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姐和姐夫终于扬眉吐气了。姐夫那张总是绷着的脸也开始有了笑容。有次在街上遇到他,他还主动跟我提起:“你看小军,有出息啊,比那些念书的强。”
言语间满是骄傲。我笑而不语,心想小军能有今天,读书可没少出力气。
三年过去,小军的企业已经成为县里的知名品牌,产品线从最初的几种豆腐扩展到几十种豆制品。他还在厂区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聘请了几位食品专业的大学生,不断研发新产品。
去年冬天,我去他厂里,看到墙上挂着一张他和钱教授的合影,旁边是一个奖牌,上面写着”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办公室里,小军正在和几个年轻人讨论一项新技术。那间办公室很简单,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墙上贴着各种流程图和设计草图。桌子一角放着一个玻璃柜,里面赫然摆放着那本已经破旧不堪的笔记本。
“这是我的’高考试卷’,”他笑着对我说,“比那张真正的高考卷有用多了。”
如今,小军已经是县里的知名企业家,他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还出了口。去年,他被评为县里的”青年创业标兵”,县电视台还专门来采访他。
采访那天,我去了现场。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小军想了想,说:“可能是我高考落榜了吧。”
记者愣了一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小军笑了笑,解释道:“如果高考考得好,我可能就按部就班地上大学,找工作,过普通生活了。正是因为’失败’,我才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才会遇见改变我人生的贵人。”
采访结束后,小军请我去他办公室坐坐。他泡了杯茶,是用他自己研发的豆香茶,喝起来有股淡淡的豆香。
“舅舅,我时常在想,人生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望着窗外,语气平静,“那天如果我没有遇见钱教授,会不会还在早市摆摊?”
我笑了笑:“谁知道呢。但是你遇见他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了不是吗?”
他点点头:“是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厂区的屋顶上。几个工人骑着电动车经过,向办公室的方向挥手致意。小军站起来,也挥了挥手。
“对了,舅舅,我有个计划。”他突然说道,声音里充满了期待,“我想在县里办一个创业培训班,专门帮助那些高考落榜或者没机会上大学的年轻人。你觉得怎么样?”
我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面依然有光,是当年在雨中遇见钱教授时的那种光。

“好啊,”我说,“你的经历对他们会有很大启发。”
小军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策划书递给我:“我已经想了很久了,这是初步方案,你帮我看看?”
我接过那份厚厚的文件,第一页上印着”常军创业学院”几个大字。翻开内页,开篇第一句话是:“每一次看似的失败,都可能是另一条路的开始。”
小军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个高考落榜卖豆腐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县里的知名企业家,正准备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路。
而我作为他的舅舅,见证了整个过程,心中有无限感慨。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那次看似的失败,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必经之路。”
那本破旧的笔记本现在已经成了小军企业的镇厂之宝,里面记录着一个年轻人如何从挫折中站起来,开创自己的天地。每次看到那本笔记本,我都会想起那个下雨天,一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门口,偶遇改变他一生的贵人的故事。
这大概就是命运吧,它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推开一扇你从未想过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