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22日至23日之间,人们就要进入小雪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是因为“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的风俗主要是:吃糍粑,腌菜,晒鱼干、刨汤肉、食羊肉。那么小雪节气为什么要吃糍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雪节气为什么要吃糍粑
小雪节气吃糍粑,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民间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糍粑是将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南方各族中经常可见到这道小吃,是中国南方广泛流行的美食。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食物。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关于吃糍粑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并对吴国的国计民生做了许多长远安排。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小雪时节,雪飘天寒,城内民众断食。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喜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垒成的。大家将糯米“砖石”掘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得以活命。后来,在江南一带,人们便用糯米制成像当年的“城砖”一样的糍粑,在小雪这天食用,以纪念伍子胥。
糍粑的制作方法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糍粑的吃法
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烧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与腊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这样可以储藏2到3个月都不会坏,到插秧时候有粑粑吃。有些爱讲究的土家人,还用蓼竹叶包成1对1对的,在粑粑内放有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
小雪节气,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此时人们应该注意御寒保暖,养生注重合理饮食、温补益肾,而糍粑热量较高,正可以在寒冬体虚之时,帮助人们补充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