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激战正酣,粟裕和杜聿明各出一险招,双方打了个平手

文青说历史 2024-03-27 17:30:39

1948年11月6日,距离中原军委原定的1948年11月8日发起淮海战役的时间还剩下两天,粟裕敏锐地察觉到驻扎在新安镇的黄百韬部有西撤徐州的迹象,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粟裕毅然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最终在11月8日成功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后,随即下令正在葫芦岛组织撤退事宜的杜聿明前来救火,接替刘峙全权指挥淮海战局。随后,杜聿明从东北乘飞机抵达北平,11月9日又飞抵南京蒋介石的官邸开会,直到11月11日才抵达淮海前线,此时距离黄百韬被围已经过去了三天时间。

黄百韬兵团被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这场战略决战中,显然已经失去了先机。从兵家上来说,粟裕围歼黄百韬采取的攻其必救的策略,打援兵团其实早已各就各位,就待国民党军主力兵团前来救援。杜聿明也不愧是国军少有的有战略头脑的名将,一出手不走寻常路,提出不直接救援黄百韬,而是让令邱、孙两个兵团向西攻击,会和黄维兵团先打下中野六个纵队,再回过头来与华野大军决战,如此黄百韬兵团之围自解。

一个是攻其必救先发制人,一个是围魏救赵后发制人,客观来说,杜聿明提出的这条计策即便称不上能改变战局的奇谋,也不至于让国军在淮海战役中败的那么彻底。遗憾的是,杜聿明有一点无法和粟裕比,他没有一个像教员一样授予他机断专行的统帅,最终这个计划在各方压力之下只得无疾而终。杜聿明无奈,只得选择一条相对折衷的救援黄百韬兵团的方式,即通过正面突破、打通徐州到碾庄的通道。

很快,杜聿明派出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向东出发,直扑邱清泉被围的碾庄地区。不出杜聿明所料,正面进攻的收效极其甚微,尽管火力装备占据优势,上面有空军轰炸,地面又有山炮、野炮、榴弹炮等新式武器加持,三天下来邱李两兵团的进展还是微乎甚微。

眼看黄百韬兵团一天天快顶不住了,杜聿明不得不让邱清泉加紧进攻的速度,同时提出了一个“钻缝迂回”的计划。杜聿明命令邱清泉,“以有力部队,不顾一切牺牲,限一日之内占领大许家一带,否则军法从事。”邱清泉毕竟上过几年洋墨水,执行的效率很高,很快就派出新组建的74军对大许家阵地进行侧翼迂回。令杜聿明没有想到的是,74军刚一对大许家开展侧击,就在潘塘遭遇了同样想对我军进行迂回侧击的华野苏北兵团5个纵队。也就是说,杜聿明和粟裕再一次想到了一起,不得不让人感叹两人堪比神仙打架。

粟裕之所以也想到对国民党军采取迂回侧击,是因为邱李兵团几下的进攻下来,虽然遭到我军强有力的阻击,进展不大,但同时也给华野阻击部队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粟裕计划用苏北兵团五个纵队进入潘塘,从侧背攻击邱李兵团的后路,迫使他们西顾徐州。

两军在潘塘相遇后,双方一开始显然都轻视了对方,74军军长邱维达以为遇上了“土老四”(国民党军对新四军的蔑称),并没有放在眼里。华野苏北兵团总指挥韦国清也以为碰到的是国民党地方武装,让部队不要理会。直到两军擦肩而过几公里后,双方这才反应了过来,觉得是遇上对方的大部队了。就这样,敌我双方在夜色中,以潘塘为中心的十公里范围内打得难舍难分。国民党74军由于是以一敌五,在兵力数量上明显吃亏,最后不得不重新撤退至潘塘。

反观我军,由于原本计划迂回侧击的计划已经被国民党军知晓,再也发挥不了奇兵的作用,加上围歼黄百韬的任务又重,粟裕下令让韦国清不必再向潘塘地区进攻,重新退回到曹八集一带。至此,这场因双方统帅各出险招而发生的遭遇战,最终以双方打了个平手而收尾。

参考资料:

【1】《淮海战役》袁庭栋

0 阅读:4

文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