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年前,中国一项世界级发明,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

诸史 2025-01-15 00:02:06

谈及中国古代发明,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四大发明”,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伟大发明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只是不为人知,或被有意无意的遗忘而已。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指出:“长期以来,这些和许多其他的中国的原创成果,一直都被遗忘,或是蒙在鼓里。那些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

比如,钻井技术、天然气开采与管道运输、火炮、眼镜、牙刷、齿轮、合页、下水管道、马具、机械钟、炼钢、铸造术等等,或考古或史书都可以证明源于或最早出现于中国,因此罗伯特·坦普尔没有胡说,事实就是如此,主要中国人因为近代失败而自我否定,变得极度不自信了,所以认为罗伯特·坦普尔说的不可信。

本文主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2万年前中国人的一个世界级发明,它的出现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这就是“陶”!

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谈及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就不得不要说1925年发现的“捷克下维斯特尼采陶瓷”,其中女性塑像大名鼎鼎,被称为“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被断代为距今2.7万—3.1万年。

但这是“陶瓷”,即便低温陶瓷,炉温至少也要达到700°—900°。况且,该遗址的陶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前面没有演化过度,技术渐进过程,后面也无传承。还有,该遗址出土的陶瓷,要么是各种精美塑像、要么陶球,诡异的没有一件日常生活需要的陶容器。因此,这一考古发现的真假,只能用“呵呵”来说明了,甚至连西方学者都含蓄的否认。

上个世纪,江西万年县大源乡,考古发现“仙人洞遗址”,其中出土遗存有两大“第一”:其一,出土1.4万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这是最早的水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其二,出土了2万年前的陶罐——一件日用陶容器。

仙人洞考古是中美合作考古,不是中国“自嗨”。项目参与者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欧弗·巴尔·约瑟夫断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意味着时代更早的陶器可能会在中国南方发现。”

因此,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即中国发现了制陶术。

陶器改写人类历史

以“土”为材料的陶器,看似“土里土气”,但实际上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也是中国对人类的第一个世界级的革命性的贡献。

陶,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材料,它的出现意义非凡,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陶器改变了人类生活,比如陶器可以用来煮饭烧水储藏储水酿酒,在中国陶器还发展出“陶礼器”。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陶器的时候,人类怎么生活?由此,大概也就知道陶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了。

其次,制陶时衍生出的技术,可以说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后世绝大部分技术都与制陶术或多或少有关联,比如:

冶金,无论青铜还是冶铁,最基本的是炉温,制陶本身就需要足够炉温才行。实际上,冶金的出现应与制陶相关,即在制陶过程中,古人将奇怪的石头放在窑里焚烧,无意中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进而才有冶金。因为中国各地制陶业发达又先进,炉温高,故而铸造非常发达,铸造的青铜器、铁器远非西方可比。

陶轮,有慢轮与快轮之别,这一发明也非常重要,从技术路径来看,纺织中的纺锤,或纺锤主要部分——纺轮,应该源于陶轮;同时,车轮也应该起源于陶轮。

烧砖,中国烧砖起源于制陶,且有完整的“演化链”,简单来说即偶然的红烧土块——红烧土房——专门的红烧土块(有一定形状,但很不规则)——5000多年前出现相对标准的烧砖。总之,中国烧砖起初是制陶的副产品,后来演变为正式的产品。在烧砖上,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先在万年左右出现相对标准的泥砖,然后5000多年前突然出现烧砖,还大规律的用之建城、建房,无论技术演化还是普及,都犹如石头里突然蹦出个孙悟空。

第三,笔者认为制陶对人类更大的影响,可能在于开启了一扇“创造”的窗,让上古先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比如原来将身边的东西烧一烧,或将几样东西合起来烧一烧,就可能得到一个新的东西。

原先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始终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但陶器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骤然加快,距今不过2万年,却已有今天的成就,显然与陶器出现带来的改变相关。

中国制陶术出现之后,迅速向周边扩散,后来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了西亚,学者韩建业曾在《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中明确指出“西亚最早陶器的出现才不过在公元前6900年左右”,欧洲要更晚一些才会制陶,古埃及制陶也是西亚传播过去的。

当然,非常神奇的是,西亚早在学会制陶之前,竟已经出现农业——开始栽培小麦,以及出现世界第一座古城耶利哥,中国与之相反,是先有陶器、再有农业、再有古城;同时,西亚学会制陶之后,犹如打了鸡血一般,比如短短数百年就烧出精美的彩陶(中国大概万年时间),此后又突然进化出“苏美尔文明”。

总之,2万年前中国先民发现的制陶术,可谓是“科技之祖”,它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加速了人类文明化进程,是中国对人类极其重大的贡献。

0 阅读:340
诸史

诸史

从历史百家的角度,捕捉人生的精彩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