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被盗空,淤泥四米深,偶然发现一幅画一口棺,揭开墓主身份

瑞知道史 2024-08-04 00:54:21

2005年初,陕西潼关县文物局接到消息,黄河边的税村台塬发生盗墓。经过勘查,考古队发现,墓葬在历史上几经盗墓贼光顾,墓中文物所剩无几,甚至墓志铭都被盗走,但在几米深的淤泥中,人们却发现了一幅画、一口棺,确定了墓主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凡身份。

01

2005年1月,陕西渭南潼关县文物部门接到当地电视台转来的一则消息:当地村民提供线索,在潼关县城西北十公里的税村有一座古墓被盗了。

接到消息后,文物工作者连夜行动,在现场一个平面呈方形的盗洞令大家心中一凉。露天情况下,出现如此巨大的盗洞,这墓葬的情况堪忧。

工作人员顺着盗洞往下看,深不见底,这个细节又让考古工作者燃起了一丝希望:看来这墓葬规格不小,还是有可能有文物遗留的。

很快,税村存在大型古墓的消息上报到了陕西考古研究所,不久,研究所派出研究员前来做评估,这声里来的研究员艺高人胆大,套上一根麻绳就吊进了盗洞。但这一次入墓查看,却让这墓葬陷入了更大的迷雾。

原来,这墓葬非常深,而且穹顶上绘制的《天象图》仍旧清晰,这两点,就能证明,这墓葬很可能是一座规格极高的唐初大墓。毕竟《天象图》是北魏到隋唐的高等级墓葬才有的配置,而这一幅绘制在穹顶的《天象图》与洛阳古墓博物馆中北魏宣武帝景陵的图画非常相似。

但在惊喜的同时,这古墓的保存情况也令人唏嘘,墓室砖砌的穹隆顶有明显的多处被打穿的盗洞,而且墓中已有了四米多高的淤土,这意味着墓室早期就被打通,已有多批次的盗墓贼“光顾”。

但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仍旧对这座古墓的考古价值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原因正是因为规格与这墓底的淤土——这淤泥中,很有可能存在有价值的文物!

02

评估报告上报后,当年的3月9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工作队正式入驻税村。经过勘察,着一座呈甲字形,坐北朝南的大墓露出了真面目,这墓葬总长度达到63.8米,墓道宽度2.36米,而且,这大墓竟然存在6个直通地表的天井,这些数据,说明了税村大墓的规格极其高,墓主人一定是高官显宦。

这座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毕竟,根据文物普查数据与地方志等记载,有关唐代的墓都位于税村以东四千米外的亢家寨,税村并不存在有宣大墓的记载。

03

考古人员推进发掘工作,这一挖,考古人员气坏了,原来,一月初发现的盗墓行动,竟然将墓中的石门和墓志铭都偷走了,这对于考证墓主人的身份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但在考古队员的精细寻找与考证下,这座古墓墓主人的身份,还是有了线索。

首先,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墓道壁龛及两百多件陶俑,经过研究,这批陶俑竟然和此前西安市郊区一座隋墓出土的陶俑,属于同一个作坊,同一批产品。这就说明,税村大墓竟然不是唐墓,而是葬俗类似的隋墓。

其次,考古队员在墓道两壁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幅壁画,这被称为《出行仪仗图》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以东侧壁画为例,46个人物被分成了七组。第一组是两个人拿着弓,由于有残缺,只能看到其中一人拿着一把步兵使用的长弓,而第二组到第五组都是八个人,每个小组都有一名领队,且领队人物手里还拿着笏板,说明身份地位比较高。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墓道东壁的最后一组人物,图上面有四个人,他们守护着一个插着九杆大戟的兵器架。

在唐代,高级官员的住宅门口都有兵器陈设的装备,而兵器主要以戟为主,所以也被称为“列戟”。列戟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官员品级的高低,据《唐六典》卷四记载,“凡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

而在税村大墓中,东西壁画中各有九杆列戟,一共是列戟十八杆。这也就说,这竟然是东宫门口列戟规格!难道,这墓穴里的人是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

带着疑问,考古队继续往下发掘,当年11月14日,考古队员在四米高的淤土中发现一具极为精美的石棺。

这一具石棺体量巨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为青色石灰岩质地,由盖板、头挡、足挡、左板、右板和底板六块青色石板构成,盖呈拱形,前高后低,头大尾小,为典型函匣式画像石棺,棺表画像采用阴线刻和减地平雕技法,有精美的 缠枝忍冬纹、联珠纹、莲花节,石榴花、宝瓶、摩尼珠、龙、虎、狮、牛、羊、翼马、摩竭鱼、绶带鸟等各种奇禽异兽和花卉图文。而棺头挡正中,更是有畏兽头,兽首鸟身神兽,倒龙、蹲狮、执刀门吏等纹路,一再凸显了这口石棺的奢华精美。

这样的一具石棺,很有可能是官方安排顶级能工巧匠起稿、选材并进行设计、雕刻的。这也再次凸显了墓主人的身份尊贵。

除了石棺本身价值极高,棺内的遗存也提供了重要线索。棺内除了金、铜、铁器、琉璃等数十件随葬器物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人骨。经过鉴定,这些人骨属于同一个男性所有,年龄在35-55岁之间。

就这样,虽然这座古墓中没有墓志,文献中也缺少相应记载,但从墓葬地望、形制规模、墓道壁画中的十八列戟图、石葬具奢华程度以及人骨标本鉴定等方面综合判断,发掘者认为墓主人当是仁寿末至大业初(604-606)下葬的废太子、房陵王杨勇之墓。

04

大家都知道,隋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开皇元年(581)立国至大业十四年(618),只延续了短短38年。但隋朝却结束了3个多世纪的分裂状况,重新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典章、礼仪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开创性业绩,大兴城的营建和大运河的开凿,更是中古中国城市史和交通史上的创举。

但正是这样的一个隋唐盛世的开创者,本应大有作为,却匆匆谢幕,二世而亡。其中原因,骨肉相残的悲剧就是其一。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感情“相得”,一往情深,甚至“誓无异生之子”。文帝的五个儿子(即长子太子杨勇、二子晋王杨广、三子秦王杨俊、四子蜀王杨秀、五子汉王杨谅)都是独孤所生。但即便是“五子同母”,依然不能阻挡兄弟相杀。

早在北周时期,杨坚便立长子杨勇为世子,建立隋朝后又立杨勇为太子。文帝给予杨勇极大的信任,“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但随着文帝打造出“开皇之治”后,逐渐变得敏感多疑,开始剪除太子羽翼,剥夺太子军权。

文帝的态度,给了二子晋王杨广机会。杨广“美姿仪、性敏慧”“敬接朝士”“由是声名籍甚”。杨广要夺嫡,权臣杨素要取代高颎的宰相之位,二人苦心经营,支持杨勇的高颎被罢相,开皇二十年,文帝废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

期间,还有这样一个插曲:杨勇想当面申冤,但见不着杨坚,就爬到树上大声呼喊。但杨坚听到人们这样禀报:杨勇已经精神错乱,爬树乱喊~

仁寿四年(604)七月,病榻之上的文帝意欲召回杨勇,重立为太子,可惜杨广、杨素迅速带兵进宫,按下文帝驾崩的快进键。文帝去世,杨广即位,随即下诏让杨勇自杀,杨勇拒绝服毒,遭“缢杀之”。

骨肉相残的悲剧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那杨勇作为一个废太子,为何墓地这样豪华呢?

考古学者们根据史料推测,这是因为炀帝出于政局考量,意在掩饰弑兄之孽,并向世人树立宽仁的形象。

但有意思的是,杨广为废太子杨勇修建了如此豪华的墓地,但杨广自己,却在扬州被叛军缢杀,尸首草草下葬。2013年,扬州邗江区西湖镇曹庄,名为“中星海上紫郡”的房产项目在施工时,发现一处隋唐男女合葬墓。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正是隋炀帝杨广和皇后萧后的合葬墓。

而这座墓葬修建的非常敷衍,连墓志也是刻在易磨损的石灰石上,如果不是墓中发现的一条天子佩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没人相信这样一座“县令墓”规格的墓穴,竟然属于一代天子……

最有戏剧性的事还在后头,将杨广墓挖开重见天日的房产商、中星集团副总经济师,叫杨勇!

这样的巧合,真是令人寻味。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