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有关香港保险市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据传,香港保监局打算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针对保险产品收益予以调整,到那个时候,现有的预期回报超过 7%的香港储蓄险或许会全面停止销售,而由预期内部收益率(IRR)不超过 6.5%的新产品来取代。

这一消息好似一枚重磅炸弹,于香港保险市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告别 7%+,抓住最后一波高息上车时机!”,“真是平地一声惊雷!”“不能达成 567、566、225 和 5180 等提取密码了”等等,该消息很快成为各方的谈论话题,甚至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理性看待
全球都在降低利率,所以应当理性看待!

事情已成定局,2025 年之后的港险市场必定大幅下滑,11 月和 12 月市场必然疯狂,毕竟 2025 年就再也不存在 7%以上收益的产品了,在 2025 年到来之前赶快抢占市场,狠狠赚上一笔!
即便消息属实,政策施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相反还会推动港险市场更为稳健地发展,因为该政策旨在防止保司在产品收益方面持续内耗,收益越来越高,可市场的质疑却越来越多,如今规定了上限收益,是保监为促进香港保险市场更好发展所采取的举措。
规定收益上限意味着收益降低,这是市场信心匮乏的体现,和内地预定利率下调类似,很可能会越来越低,如今的高收益产品往后再也无法买到了,2024 年最后 2 个月必然是港险最后的狂欢时刻,尽最大努力获取港险市场最后一波红利。
将内地保险降低利率、产品停售进行类比并不恰当,短暂的火爆市场不符合港险市场的需求,也不是保监的初衷,香港保监不仅是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更是要推动保监市场的稳健发展,提升香港的金融地位,这一举措背后必定存在更深远的原因。
分析一下
预期收益 6.5%的香港储蓄分红险,就一定比预期收益 7%的产品差吗?
香港保险的 6%-7%收益,是基于预期的演示收益,是精算师对过去的投资收益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设定的假设,是浮动的、不确定的,实际收益有可能高于、也有可能低于预期回报。

而最终能否达成预期收益,主要受到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左右。成熟的投资者,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演示收益,而是应当穿透底层资产,辨别资金的流向,进行理性且客观的判断,到底多少回报率属于价值中枢水平?
我们以友邦为例,剖析一下香港保险公司怎样在全球进行投资,支撑给予投保人 6%-7%的年化回报率。依据友邦保险 2024 年中期业绩报告,友邦的总投资资产为 2,378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固收类资产(占比 71%)、其次是股权类投资(占比 22%)、其余是房地产和其他(占比 7%)。

固收类资产以政府债券为主体、公司债券为辅助,对不同期限、不同地区、不同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股权类资产组合呈现多元化,力求获取更高的潜在回报。



以当下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4.3%作为参照,投资级公司债券的收益率通常大于 5%,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通常大于 6%,股权类投资的收益通常在 6%-12%之间,整体回报处于 6%-7%之间属于较为合理、稳妥且可供参考的回报水平。同时,市场经济环境存在周期,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也存在周期,不存在始终不变的产品,金融产品利率伴随市场变化而进行调整才是正常状态。
倘若承诺的收益过高,那么保险公司在投资端的压力就会更大,未来的分红兑现率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要是承诺的收益过低,那么产品的吸引力就不足,市场参与者无法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胜出和取得进步。
近期友邦香港公布了其二十年前客户所投保产品的总现金价值实现率的数据。

其中六年付清储蓄分红寿险的实际总现金价值实现率高达 124%。
这一长期积累的数据不但为评估友邦香港分红保险产品的稳定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彰显出香港储蓄分红的真正魅力与底气。
所以,观点为:预期回报封顶 6.5%,是更为健康、更为长远、市场整体的最优选择!
最后
储蓄险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关键部分,投资者在挑选保险产品时应当充分知晓产品的特性和风险,依照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作出理性的决定。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搞清楚保险产品的底层资产和资金流向,避免赚取超出认知范围的钱。
香港保险在价格、保障范围、理赔服务、投资回报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因此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枢纽,香港凭借其开放的经济环境、健全的法律体系以及资金安全保障的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内地客户前往香港购置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