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几年苦活后,看看京东健康得到了什么?

胡说成理 2020-12-08 23:23:13

文/当下君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12月8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618。

京东健康的开盘价达到了94.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33.89%,盘中上涨超过100港元。截至上午9点47分,京东健康股价为98.9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0.12%,市值3093亿港元。

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2020年亚洲医疗保健行业融资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这也是继京东集团香港二次上市、达达集团上市后,京东系2020年又出现的一家独角兽级的上市公司。

说起来,京东健康已经成立五年了,但真正意义上从独立运营到上市,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中间还发生了新冠疫情,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京东健康是怎样做成这件大事的?

恐怕还要从京东最擅长的“苦活累活”开始说起。

1

京东健康这些年干了些什么?

简单说,苦活、累活、重活。

刘强东多年前就说过:“在产业里做的事情越多,有一天行业趋于理性的时候才更有能力和资格去获取行业的最大利益”。

用这句话来看现在的互联网医疗赛道,真有一语成谶之感。

有人认为,中国互联网医疗从最初期的图文轻问诊、在线挂号、在线咨询一路走来,从躁动归于平静,从百舸争流变成几家独角兽争夺赛道头部,其最大的问题仍旧是,在京东健康之前,尚没有形成一种被证明为高效且稳定的商业模式。

这话显然没有错,但这句话没有说出真正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医疗之所以没有形成一种被证明为高效的商业模式,原因是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一直没有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相应的价值增量。

在京东健康之前,这个行业有很多种形态,但坦率的说,这些形态都有些“取巧”之嫌。

其实,也不能说是取巧,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轻行业。做重,不是惯常的互联网思维;借力,才是聪明的做法。

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做成了平台模式,希望导入各种资源,做数字化的连接器;有的企业,凭借庞大的母体资源进行流量导入,试图快速催熟一个新的生态。

这么做有错么?没有错,甚至是很聪明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都避开了一个问题——中国的互联网医疗用户最需要的是什么?

显然,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用户、甚至中国所有的患者,最希望的,是能够看上病,找到好的医生看病,方便的看病,然后才是其它。

△截自京东健康拍摄微电影《长健的年》

那么,京东健康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别人想先升级、再打怪;而京东健康老老实实的先打怪、再升级。

京东健康,其实也有走轻省路的资本,因为它也从母体接受了很大的一个黄金业务——药品流通零售。

大家都知道的,医疗行业,最难的是看病,最赚的是卖药。

然而,京东健康没有过度依赖药品零售这个下金蛋的母鸡,反而一头扎进了最苦的事情——做在线诊疗的增量,说白了,就是先去干掉“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怪兽。

甚至,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京东健康的发布会,这两年以来,基本上所有的发布会都是围绕医疗增量的。直到不久前才在成都开了一个会,会议上讨论分享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如何用在线诊疗业务来协同和关联渠道业务。

为了等到这一天,京东健康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外干苦活、累活。他们做了什么呢?简单来说,截至2020年9月,京东健康已入驻超过6.8万名医生,其中62%来自三甲医院、80%医生是主治级别以上,并已开设16个专科中心,入驻近百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此外,京东健康家庭医生产品——“京东家医”为用户及家庭提供提供7*24小时健康咨询,不限次专科问诊、处方服务,顶级专家面诊等一系列服务。

这其实说明,京东健康这帮人,是大智若愚的——如果守着以前的渠道卖药,那是“富二代”的做派,是典型的old money;而如果真的打通了诊疗环节,用户出现了亿级增长,还怕没有人来买药么?

就是因为“不依赖”这个心态,京东健康已经在靠新的业务作为驱动飞轮,反向给母体输血了,这就是京东健康的成功,也是一贯干苦活京东的成功模式——不怕苦,不怕重,只问有没有创造增量价值。

2

反哺

目前,京东健康已是中国领先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与线上零售药房。

这个局面怎么打开的?有很多很华丽、很气派的说法,但我们用一种简单的逻辑来梳理,就是从反哺到双轮驱动。

前面说了,京东健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先去做最难的事情,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先积蓄在线诊疗的力量。

在线诊疗的模式一旦初步跑通,零售业务的场景就一下子丰富起来——从轻问诊、到线上联合问诊、到专科中心、到诊后和慢病管理。

也就是说,零售的入口一分为四,然后四个都做大。这使得用户的日常及慢病用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滋补养生等一系列需求,都被串联起来了。

要看病、要治病、要控制慢病……除了诊疗服务,总是要用药的吧。而由此带来的,是通过京东家医的入口,京东健康开始实现在线诊疗业务与零售业务(实物供应链)之间的虚实结合,连接打通。

换言之,这就是通过医疗服务业务,为供应链合作方创造价值、提供新的合作模式及合作场景。

所以为什么京东健康快速运作不到两年就可以上市,因为模式已成,而且这个模式的金身不破——什么都可以是虚的,但中国患者迫切需要的高水平互联网医疗服务,和随之带来的药物使用消费,是绝对的真刚需。有了这一虚一实两个点,京东健康就有了基石型业务,就有了每天都会高速成长的数据。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中国人看重的中医药,京东健康率先上线了全剂型中药饮片品类,与线下药店和医疗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代煎、送药上门服务。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有些药好买,有些药很难买,有些“孤儿药”根本买不到——而京东健康通过全渠道布局,全面补足新特药、跨境保健品、重症医疗器械、注射针剂、产地溯源滋补品以及罕见病用药等,截至2020年6月,京东健康平台上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品类,与自营业务形成良性互补。

再比如,为了提高履约效率,急用户之所急,京东健康O2O服务“药急送”与众多线下药店打通,30分钟即可送药上门,目前已覆盖超过200个城市;依托京东集团遍布全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网络,京东健康借助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合作的数万家线下药店,为用户提供全品类产品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x24小时的快速送达服务。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京东健康CEO辛利军他们先做苦活累活的价值——因为真正的需求是海底的火山,而京东通过在线诊疗这个口子,把水底的潜能一下子都释放出来了。

但是,如此迅猛的需求释放,京东怎么接得住呢?很简单的说,依赖伙伴,做全渠道的增量。

首先科普一下,所谓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ing),就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采取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多场景、无差别的购买体验,而这种体验则基于后台的数据驱动、物流管理、用户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说一句闲话,全渠道增量,不是京东健康的独创。走过自营电商和pop平台阶段的京东,从2015年开始就把新通路、全渠道作为发力方向;而在京东健康的零售方面,同样引入了这个理念。

说到渠道业务,对于京东健康已经算“轻活”了,依靠熟练的渠道管理和“三毛五”的合作精神,京东健康在行业中携手合作伙伴率先构建起了全渠道服务体系,成为了医药和健康产品供应链转型的范本。

目前,京东健康的零售及批发业务已覆盖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保健品、滋补品等泛健康类商品的,能够为用户提供可平滑切换的线下线下一体化服务路径,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其中,京东健康医药供应链业务通过自营、平台、全渠道布局等模式打通线上线下,并持续扩大业务规模、丰富品类、保持优质低价,从而获得用户的信赖。

举个例子,现在用户最方便的用药方式,不是去医院,不是去药店,而是京东健康已在实现的,超过100个城市的同城配送,而且,在品类更加丰富的同时,履约时效更快。此外,京东健康还可通过线下自营京东大药房、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无人售药机等渠道为用户提供便捷、高品质的供应链与医疗服务。

必须说一句,正是因为虚拟和实物两端的打通,京东健康才能拉起渠道的增量。比如,医疗器械、保健滋补品的用户有问医生的需求,不用再去医院,可以直接在京东健康APP上在线问诊;拿到数字化体检报告的用户,也可以在线上找医生进行体检报告的数据解读,解读后立刻可遵医嘱或按处方搜索、查找或购买相应的药品或医疗设备;同时,数千万台智能硬件备还能够辅助医生,提供为用户开展慢病管理或健康管理的重要数据参考,主动提醒他们需要用药服务。

单点突破,而后满盘皆活,这就是次序的重要性,而京东健康走对了。

3

下沉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在成都大会中表示,面对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京东将秉持开放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以组件化、产品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将京东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和京东健康一起参与到行业的变革中,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全新生态。

由于在线医疗服务的强势崛起,和零售业务的双轮驱动,京东健康的各个板块之前的联动效应愈发明显。

在医药供应链版块,拥有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泛健康类商品的零售及批发业务,和医疗服务双向互动、双轮驱动。

在互联网医疗版块,主要是围绕患者需求,开展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等医疗服务,为平台带来流量和场景。

健康管理版块是为用户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以及体检、医美、齿科、基因检测、疫苗预约等在内的消费医疗服务等;“智慧医疗”版块则主要服务于医院和政府部门等各合作方,向其提供信息化、智慧化解决方案,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互通共享。

但这都是板块,不是方向。京东健康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方向是什么呢?

我猜,是如伟人所说的,到农村去,因为那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然,不一定只是农村,只要是从高线向低线渗透的,都属于这个方向。

这同样是根据真实痛点而不是主观意愿决定的,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是从上而下的,越到基层,医疗资源越稀缺,困难越严重。

那么,京东健康怎么下沉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诊疗能力的下沉。

人们之所以对互联网诊疗业务很有爱,是因为它天生可以跨越物理时空,用跨越时空的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在高低线城市之间客观存在严重不均衡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全渠道的下沉。

业内专家认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诊疗水平整体偏低,二是医药供应链容易出现“断层”,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稀缺和地理阻隔等因素。

对于这些问题,京东在“实”的方面,有强大物流体系;在“虚”的方面,有强大的在线医疗资源。可以说,解决下沉问题,不是单一医院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地方政府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京东健康这种有资源、网络、物流的互联网医疗综合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可能在未来的中国医疗健康史上,创造一种“京东模式”。

第三个层面,是产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范围的下沉。

京东健康的下沉指向,是占据医疗卫生需求总量90%以上的传统领域,特别是其中的中底线地区,它们的需求广泛存在、增量规模惊人,但又形态原始、数字化程度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京东健康通过产业互联网的路径,依托医疗资源、品牌、供应链、渠道、流量、金融、服务能力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让医疗资源借助新的数字化通路下探到三四五线市场,让无数的人能够得到品质更好、更及时、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截自京东健康拍摄村医话题微电影《长健的年》

比如,以诊所和村医卫生室为主力军的基层医疗机构占我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3%以上,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的重要防线。然而服务能力不足、供应链断层等问题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采购渠道混乱,基层药品供应不足,药品短缺时有发生,过期失效药品频现,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而京东健康旗下医药健康产品批发平台“药京采”,下游采购用户超过17万,且基层诊所、药店占比逐年增长。通过药京采触达,京东健康为基层诊所提供了一体化的赋能方案,包括提升供应链效率,提高药品水平,降低药价;提供技术赋能,提升基层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医生培训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等。

此外,依托京东健康供应链和医疗服务能力,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应运而生,聚焦县域市场,为线下零售药房提供供应链、大数据、技术能力赋能,提升运营效率和患者服务水平。

其实,京东健康这么做,非常符合刘强东多年前提出的“十节甘蔗”理论,其核心就是“当甘蔗节的长短无法调节时,就要吃到更多的甘蔗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京东健康步步为营,打通更多环节,每打通一个,就“多一节甘蔗”。

当年,京东健康建立时,刘强东对辛利军说,这是给京东18万兄弟们积个福,把他们的健康管好。现在,京东健康已经服务了亿万用户,变成了一只腾飞的独角兽,我们是否应该相信,一个好的初心和一个如此大的成果,两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转载请留言

并注明来自「当下Tech」

ID:dengling40

作者:邓羚

欢迎交流、合作,微信:Dxtech01

0 阅读:9
评论列表

胡说成理

简介:关于智能时代和智能时代的生意逻辑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