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新四军濒临绝境,粟裕命战士:在俘虏面前打架!最终破敌7万

陶陶读历史 2024-08-26 12:47:26

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华。在与毛泽东交谈期间,蒙哥马利不经意间谈起一个问题:“开国将帅中谁最会打仗?”毛泽东:“他便是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解放军的粟裕大将,他是我的战友,也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一位。”

在开国众将帅之中,粟裕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极其擅长指挥数十万人乃至百万人的大兵团作战。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无论给粟裕多少兵,他都能如臂指使、用兵如神。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在长期指挥作战中,熟练掌握了一项新技能,那便是“转战”。

一、兵出天目山

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最后一个年头。在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战线距离其日本本土已经越来越近。

当时驻扎在东南地区的日军已经日薄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骄横。因此毛泽东命粟裕即刻渡江南下,开赴东南沿海的日占区,争取控制苏、浙、皖、闽、赣等几个省。在电令中,毛泽东指出:

“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统一指挥苏南以及全浙。”

当时由于谭震林未到职,因此粟裕将军政两项大事全部挑在自己肩膀上。

1944年12月,粟裕率领三个团渡过长江,并与已经转战江南的王必成会师于浙江长兴。所属部队立即扩编为三个纵队。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对手摸不清自己的虚实。

粟裕清楚地明白,此时的日军已经日暮途穷,仅仅只有自保的能力,因此不大可能“招惹”新四军。唯一可能对新四军造成威胁的,是国民党大将顾祝同指挥的第三战区的国民党军。粟裕说:

“我们去向日寇收复失地,蒋军顽军就向我们“收复失地”,历来如此。”

顾祝同,他早就是新四军的“老朋友”了。自抗战以来,他便是新四军名义上的“上司”。然而在“皖南事变”事变中,顾祝同同室操戈,设下埋伏,重创叶挺、项英的9000多新四军。同时,还将陈毅和粟裕的江南指挥部赶到了苏北。可以说,新四军与顾祝同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此次新四军进入顾祝同的地盘,他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

因此粟裕认为,要对付顾祝同,就必须找到了一处地势险要的落脚点。因此,粟裕将目标指向了天目山支脉的莫干山地区,然而再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最终向浙东发展。

2月10日夜晚,全国人民正在欢度春节,当天浓云密布、雨雪交加。而粟裕和他的部下们则昼夜兼程,向天目山进发。很快,新四军就以闪电般的速度进入了莫干山区。在那里,正驻扎着顾祝同的部下——苏浙皖挺进军总司令陶广所带领的62师。

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粟裕与陶广的对决已经不可避免了!

二、智激顾祝同

顾祝同听说粟裕已经到达天目山地区,便认为新四军是想在莫干山建立根据地后,然后占领苏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准备尔后配合盟军登陆作战,以争取国际荣誉。因此顾祝同认为,此乃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的大好机会。因此顾祝同电令陶广,务必要全歼新四军。

同时,顾祝同还让戴笠名下的“忠义救国军”、浙江保安第2团、挺进第1纵队等部协力堵歼。这一战,陶广集中了五个团,相比于远道而来的新四军三纵七支队,不仅有5:1的人数优势,同时还有主场以及装备的优势,可谓志在必得。因此陶广曾吹嘘,要在“两天内解决新四军,这绰绰有余”。

然而双方真的打起来,国军众官兵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新四军的对手。长期以来,第三战区都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他们鱼肉百姓、拥兵自重,与日伪勾勾搭搭,和平共处,甚至提出“宁让日本,不让共军”的反动口号。因此,第三战区虽空有30万大军,却久疏战阵,哪是身经百战的新四军的对手。

首先,第七支队将目标指向了“忠义救国军”。“忠义救国军”,是戴笠组织的特务部队,全副武装、装备精良,是一支善于游击和山地作战的特种部队。由于他们作战灵活机动,善于投机取巧,因此被称为“猴子军”。

然而在新四军面前,这种“机动灵活”简直如同搞笑。在短时间内,新四军就将“忠义救国军”打得溃不成军。

就在我军与“忠义救国军”酣战之时,62师又绕到我军身后,企图断掉第7支队的退路。谁知新四军三纵以第8、第9支队投入了战场,随后与7纵队一起夹击62师。仅仅一晚上时间,62师全线溃崩,四散奔逃。

第一次天目山反击战,我军全歼敌军1700多人,缴获数量不菲的枪支弹药,包括汤姆式冲锋枪、卡宾枪等美制新式武器,真是开了一顿洋荤。

粟裕认为,此战虽然击溃了顽军,但并没有将顾祝同打痛。他要做的,就是让顾祝同不敢来犯。因此粟裕释放了一批俘虏,并让他们给顾长官送来一封“感谢信”:

“卑职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承蒙你慷慨解囊,无私奉送俘虏1700名,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0余挺,汤姆式冲锋枪14挺以及步枪700支,解我燃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万分感激。武器乃多多益善,你如愿再次相送,我乃来之不拒!”

杀人且要诛心,顾祝同看完信,气得半天说不出话。于是顾祝同纠集更多兵力,气势汹汹地向天目山袭来。而这一切,都尽在粟裕的掌握之中,他之所以写那封信,就让顾祝同派人前来“送武器”和“送弹药”。他说:

“估计顽敌在初战中遭受的打击还不是很大,必不善罢甘休,第二次进攻将接踵而至。不如以逸待劳,待顽出击,在天目山外,于运动中歼其有生力量,然后乘胜而进……”

果然不出所料,国民党顽军又一次杀来了。这一次,顽军的兵力更多了,已经达到12个团之多。

三、转战之法

第二次天目山战役时,国共合作还未完全破裂,因此顾祝同非常顾忌国际上的影响。因此他对陶广千叮咛万嘱咐:“对剿匪部队行动严守秘密,勿使盟军发觉,以重国际听闻。”

陶广得令后,便带领着大部队向天目山汹汹扑来。此时粟裕手中掌握的,只有6个团。粟裕仔细审视地图,发现敌军虽然兵分四路,但重点进攻方向在孝丰以西,主力师52师和192师各一个团,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皖南事变中,52师是围攻叶挺、项英的急先锋。

敌众我寡,可难不倒粟裕。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粟裕所打的,从来都是以少胜多的战斗。粟裕已经摸清了战争的规律,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击败敌军。此战中,他第一次解锁一项新技能,那就是转战!

所谓转战,即以少数兵力吸引住拖住一部分敌军,然后以优势兵力吃掉另一部分敌军,最终在回过头来将所有敌军都吃掉。就像是吃蛋糕,虽然一口吃不掉,但是我们可以将蛋糕切开,一口一口地吃。

这是他在长期劣势作战中,锻炼出来的战法。每次作战,粟裕必须以压倒性的兵力进攻对手,以排山倒海的速度速决对手。就如粟裕自己所说:“就是要部队不停顿地连续突击,不给敌人以收缩和组织防守的时间。”

在此战中。粟裕将部队分为三股,一部分防守正面阵地,吸住敌人,一部分阻击援军,其余主力则隐藏起来,等陶广部疲敝不堪,再进行合击。

1945年3月3日,陶广所率领的国军就如潮水一般杀向孝丰方向。然而新四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且战斗力更强,因此在4天里没有让敌军前进一步。

此时敌军因久攻不下,露出了疲态。粟裕见时机已到,立即命1纵、3纵从后方夹击敌军,攻守之势瞬间逆转。随后,新四军将仇恨的目光盯向了在皖南事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52师。在短时间内,156团被成建制歼灭,团长当场被击毙。另一支主力——192师也被吃掉了一部分。

其余三路接到友军覆灭的消息,犹如惊弓之鸟,纷纷作鸟兽散。陶广分进合击的计划瞬间化为乌有。随后粟裕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了整个天目山。此战中,顾祝同有一次损失了1700多人和许多枪支弹药。

正所谓怕什么就来什么。就在第二次天目山激战期间,几个美国兵爬到天目山游玩,正巧碰到了这场国共激战,从而使得自己“丑闻外泄”。愤怒之下,顾祝同将陶广等人全部撤职查办。

四、诱敌深入

两次天目山战役,让新四军彻底在江南站稳了脚跟。江浙一向被蒋介石认作“龙兴之地”,岂容共产党存在。他咽不下战败这口恶气。5月23日,他任命第三战区副司令官、“皖南事变”主将之一的上官云相为总指挥,率领10个师、7万余人进攻粟裕,期待再来一场“皖南事变”。

为了这次围剿行动,顾祝同可谓煞费苦心,他专门派人和日本人的傀儡、大汉奸周佛海密谋,让他出动“皇协军”,密谋配合重庆方面“进剿粟裕”。

然而粟裕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料到蒋介石必然还会进攻一次。因此在战前,粟裕便发电给毛泽东,希望他能给自己增兵,至少再来一个纵队。在前两次天目山战役中,粟裕苦于自己手中兵力不足,没有太多预备队可用,导致围歼战变成了击溃战。

毛泽东得报后,欣然同意,并将江北的叶飞旅调拨给粟裕,成为苏浙军区的第4纵队。此时粟裕手中,已经拥有了货真价实的3个纵队,总兵力达到2万多人。虽然兵力有所增加,但相比于国军,依然具有1:3的劣势。

与此同时,上官云相也绝非陶广那样的庸碌之辈。他曾多次和幕僚说:“和共产党军队打仗,做计划、拟命令,不能按照军校学的那一套。他们很多惯用打法,书本上是找不到的。”

他非常清楚,新四军作战最讲究灵活高效,因此主张“以快制快”,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判断敌情要当机立断,下了决心便立即行动。”

负责前线指挥的,是湘军悍将李觉,此人狡猾异常,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他在短时间内,便修筑了大量堡垒,切断了浙东和浙西的联系。在此基础上,7万国军步步为营,向天目山的粟裕部汹汹杀来。他的目的是占领天目山,然后将新四军全歼于江南或驱逐回江北。为了确保胜机,顾祝同还调来了王牌部队——国际突击纵队。这支部队装备全英式武器,以英国教官培训,战斗力很强。

粟裕审时度势,认为敌人来势汹汹,如果继续与之作战,必将付出2000人以上的伤亡,其中干部伤亡将占很大比重。即使击败了敌人,也将迎来更大规模的进攻。他们有广大后方,兵粮弹药的供应都十分顺利。反观我军,天目山地区产粮太少,军粮完全靠苏南供应,兵越多,粮食越紧张。前线部队已经有2天没有吃上饭了,只能靠野菜和竹笋充饥,很多人还因为缺乏营养而患上了夜盲症。

在针对79师的阻击战中,我军虽然歼敌2300余人,但自己也伤亡900多人,其中,一纵一支队司令员刘别生在前沿指挥时不幸牺牲。

粮草不足,乃兵家之大忌。粟裕认为,必须从天目山撤走了。1945年6月15,新四军全线撤出天目山地区。

漏屋偏逢连夜雨,日伪军突然在此时也开始了“扫荡”,广德、长兴一线全部被封锁,新四军一下子被日、伪、顽所包围,被逼到了悬崖边上。要么被李觉追上全歼,要么被日伪军全歼,要么就只能退回苏南,前功尽弃。

当然这三点可能性,粟裕一个也不想要。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今新四军濒临绝境,反而是破敌之时。正所谓哀兵必胜嘛!

当时叶飞的4纵从天目山撤出时,显得非常仓促,道路拥挤,人员纷杂,追击的国民党军眼前一亮,纷纷说新四军已经伤亡惨重,溃不成军了。

于是粟裕决定将计就计、投其所好、隐真示假,真的露出一派“溃不成军”的模样。于是,他派4纵所属的11支队,且战且走,一路不停地“败退”。

李觉和共产党打了多年交道,曾多次吃到红军“佯败诱敌”的亏。因此一路上,李觉依然步步为营,要求:“做周到之准备后,再作进剿”。

粟裕见李觉不上钩,于是决定演得再像一点。首先,粟裕命军械厂、被服厂、医疗队和后方机关陆续撤退,分赴苏南、皖南、浙西敌后地区,主力全部集中于孝丰地区。

其后,粟裕又拿国军俘虏做文章。他命令士兵们在俘虏面前拼命表演,故意将破军帽、破军衣、米袋子、烂草鞋丢得遍地皆是,还让人抬着大红棺材前进。

更绝的是,粟裕还命令战士们在俘虏面前打架,表现出一副气急败坏、溃不成军的模样。

最后,粟裕故意让战士们放松看管,放任国军俘虏回头报信。李觉得到这些“捷报”后,终于上钩了。他叫嚣道:“18日止。东西天目山已无敌踪,扫荡之战,于此告终。”

随后,李觉将7万大军分为东西两路,直扑孝丰。西集团的主力是52师,他们立功心切,走得很快;东集团则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两军拉开了约莫40里的距离。这支孤军,已经进入了粟裕预设的口袋。

前进过程中,52师狂言,要“再打一个茂林”。要知道,茂林就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52师提什么不好,非要提茂林,一时间新四军上下群情激奋。粟裕豪迈地说:“歼灭52师,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复仇!”

只等粟裕一声令下,新四军官兵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52师。短时间内,敌52师全军覆没。

得手之后,粟裕再次祭出转战之法全军奔向东面,截断了东集团的退路。

6月23日,粟裕命令全军总攻,以优势兵力发动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此战之中,粟裕大花血本,集中了超过500门迫击炮。在雨点般的炮弹下,东集团的79师溃不成军,被我军分割包围,最终四处逃窜。这时候,一直潜伏的12支队奉粟裕之命,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国民党败军面前。战场的天平,彻底倾向了新四军一边。

天目山战役打得实在太爽,让新四军官兵们津津乐道了很久。据当时3纵7团3营营长秦镜会议:

“集中10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正面打一个只有几十米宽的敌阵地,在老七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那么这些机枪和迫击炮是从哪来的呢?他笑着说:“这要感谢顾祝同顾长官,如果他不发动江南三次战役,我们也绝不会有这么多迫击炮。”

在第三次天目山战役中,国军52师、79师以及一个突击纵队全军覆没。粟裕巧用奇正战法,以“饵”出奇、惑敌心智,以“诱”正敌、迫敌就范,使敌人由治变乱、由逸变劳、由强变弱,我军则后发先至,在与敌巧妙周旋中,使战场态势渐渐朝己方有利转化,之后把握战机,速决制胜。

听闻粟裕大获全胜的消息,正在延安主持七大的毛泽东惊喜不已。他已经看到,一颗闪亮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一个善于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将领,都是善于转战,善于灵活用兵从而以少胜多。

他预言道:“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五十万军队。”而他的预言,很快就在不久后应验了。在淮海战役中,粟裕以60万对80万,最终取歼灭敌军54万人辉煌战役。而他采用的方法,就是转战。

2 阅读:337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