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不倒”的大武生:差一点进厂打工,用直播延续舞台梦

北青报深一度 2023-03-17 20:27:51

记者/张涵

编辑/宋建华

直播间里的孙书旭

孙书旭的微信朋友圈背景图是一张武生形象的铅笔素描:身穿戏服,手拿大刀,表情坚毅。那是粉丝对着他上台前的照片画的,虽然笔触青涩,但孙书旭很珍惜这份礼物。直播间里,他是个烫着头发的帅小伙,但他更喜欢的形象,是站在舞台上浓墨重彩、威风凛凛的大武生。

他接触豫剧已有17年,从台下的观众一跃成为舞台上的演员,又因为经济困难差点放弃梦想,选择打工。起起伏伏的经历像是他最擅长的表演动作——不断地摔跤,再不断地跃起。

对孙书旭所在的剧团来说,2018年是最难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他和同事们开始尝试将抖音直播和线下演出结合,有了观众们的打赏,剧团的收入有了很大起色,孙书旭也渐渐积累了近60万粉丝,再也不用担心第二天的饭碗了。

在一次演出受伤后,他乐观地回复粉丝们的关心:“明天你好,我叫‘摔不倒’。

孙书旭的粉丝已近60万

从草根到剧团

河南大爱剧团开播了。除了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还有几千人在线上同时观看。有眼尖的粉丝发现,演员们的身旁架着几十台手机。它们被排列着固定在一个大型支架上,一部手机对应着一个演员的直播账号,“嚯,真壮观”,有观众评论道。

孙书旭的手机也在其中,他是剧团里粉丝数量最多的演员。今年30岁的他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四疃乡杏园村,小时候村里搭台唱戏,小孩们都爱凑热闹。虽然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词,但孙书旭看到舞台上的演员“唰唰唰”地舞着刀枪,连续翻一长串跟头,“感觉特别的羡慕,特别的帅气”。坐台下的他想着:要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站到舞台上给大家唱戏就好了。

小学时,孙书旭在班里很调皮,喜欢和别的男生打闹,也对刀枪棍棒感兴趣,渐渐地有了武侠梦。10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戏曲类节目《梨园春》,穿着戏服的武生在台上翻着跟头,看得眼花缭乱。问了爷爷,孙书旭才知道那个角色叫武生,特长就是能打。他暗暗在心里想,如果成为武生,是不是就能名正言顺地去打架了?

小学毕业后,孙书旭提出想去艺校学唱戏,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村里对戏曲不感兴趣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问他“你怎么会去学戏呢?”

13岁那年,孙书旭正式开始接触豫剧。说是上艺校,其实是跟着当地村里的一个草根班子学习。那个地方离家十几公里,孙书旭平时住上下铺,一个多月回去一次。他每天从早上六点练到晚上六点,只有中午吃饭的时间能休息一阵。武生的基本功包括舞棍、舞刀、翻跟头等等,老师时刻盯着,孙书旭不敢偷懒,万一被发现就会引来责骂。除了这些基本功,嗓音条件也是能否成为武生的重要门槛,有的同学无论如何也没法把戏腔唱好,以后难以再继续这条路。年幼的孙书旭似乎没觉得苦,但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真是特别受罪”。

经历了两年多的磨炼,孙书旭加入当地一个民营剧团,从2008 年开始跟剧团演出。团里大多是专业演员,孙书旭看着他们熟练的动作,感受到了彼此的差距。由于不是科班出生,其他人练十几遍就能达标的动作,他得练上百上千遍。随着不断地学习和练习,原本底子差的孙书旭现在耍起大枪来,一分钟可以转 200 多次,也可以连翻10几个跟头,渐渐成为了剧目里主要的角色。

但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起初剧团的基本工资只有2600元,每演一场有50元补助,就算每月最多演60场,也赚不到6000元。直到2018,剧团能接到的线下演出越来越少,孙书旭想过放弃,觉得如果出去打工应该能挣得多一点。他还去参加了《梨园春》并获得擂主,希望多一个头衔能帮着补贴家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展示自己在舞台上的功夫,没想到几个腾空跃起再重重摔到地上的视频引发了大量关注和点赞,孙书旭感到未来又有了希望。

剧团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唱三场

我叫“摔不倒”

疫情放开之后,剧团几乎每天有演出,红白喜事、庙会、老人过寿等各种场合都会请剧团唱戏,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唱三场。有时在村口搭台,有时在城里的广场上,场场座无虚席,台下基本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今年1月,剧团经历了最难的一场演出。约定好的日子突然下起了大雪,“特别特别的冷”,最外层的幕布被呼呼地吹起,里层的幕布直接被冻成了“海带”。这场是主办方的还愿戏,按照当地风俗,中间不可以停下,就算下雪天气也必须坚持。

演出前,孙书旭专门给舞台扫了扫雪,但铺了红布的舞台还是打滑,刚出场孙书旭就滑倒在地上。寒风直往单薄的戏服里灌,十几人一口气演了三场戏,长达几个小时,舞台上的每一秒都变成了煎熬。台下仅有二三十位观众打着伞观看,但直播间里已经涌进了几万人,十几台手机屏幕将观众们聚在一起,加起来将近有七八万观看次数。

不论冬天再冷,夏天再热,他们都穿着同一套服装。零下十几度的时候,他们只能趁着中场休息的十几分钟暖暖身子。四十多度的天气也得穿着这三层,最里面的水衣,脱下来时都能拧出水。由于戏服是刺绣的,不能随便洗,孙书旭一下台就拿着酒精往衣服上狂喷,帮助汗液蒸发得快一些。有一次,一位演员中暑了,一下台就晕倒,只能吃药休息,剩下的人继续唱下去。剧团太苦,有时演员们会开玩笑,“剧团三大喜,停电、下雨,来美女”。只有出现意外,他们才有休息的机会。

孙书旭另一次“出圈”,也是在大雪天气。那天特别冷,最后一场戏是《刘墉铡西宫》,孙书旭扮演的刘墉被冻得秃噜嘴了,“不能贬来不能贬”,这句唱词以平时说话的语速加快念了出来,台下一片哄笑,一旁的乐队成员也笑弯了腰。视频评论里全是心疼的话语:“实在太冷了,嘴都不搭边了”,还有很多人专门搜索他的账号来评论,“我就是专门来看‘不能贬不能贬’的”。

疼痛也是他经常面对的困难。一些危险动作,孙书旭在艺校里练习过无数次:腾空跳起,再把膝盖用力砸到地上,或是整个人直接向后仰摔倒在地。但当舞台上的聚光灯亮起,孙书旭似乎感觉不到疼痛,反而会更卖力地摔倒,因为有了舞台下观众的喝彩和鼓掌,“当时都不知道疼”。

有一次,孙书旭从高处的台子往下翻跟头,落地时脚没站稳,崴了一下。他感到一阵剧痛,但他觉得必须把这场戏演完,又坚持了十几分钟才下台,脱下鞋子一看,脚已经全都肿了。在无数次摔倒与站起中,孙书旭更加坚定了自己做武生的决心。

孙书旭在《刘墉铡西宫》中的扮相

​舞台的延续

从2018年到现在,孙书旭抖音账号的粉丝已经积攒了近60万。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习惯自己在家开直播,没有固定的时间,每次持续三四个小时,想唱了、想聊了就上线开播。有时和其他主播PK,输了给自己画上熊猫眼也不生气。他从不把直播当作一项任务,“不能说有大哥支持你了你就播,没大哥支持你就不播了”。

现在孙书旭直播的收入并不少,他再也不用想外出打工的事,但他依然觉得,线下演出才是自己的主业。只有下乡演出,站在舞台上才能让他感到发自内心的骄傲。

村里的老人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很多人为了看戏专门骑电动车,从几十公里外赶来,还有人在开演前几小时就已经坐在台下等着。“他们太孤独了”,孙书旭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能用自己的演出多多陪伴他们。疫情期间演出锐减,村里老人和他们说,“盼你们过来,都盼了快三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表示,直播作为第二舞台,是对传统剧场、剧院舞台和传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大量年轻观众在观赏直播后,走入线下观演,进一步拓展了受众群体。他建议,各院团号召演员、从业人员积极开通直播,或复现演出精彩片段,或呈现专业唱腔,或展示幕后妆造,或分享历史文化,通过不间断的专业展示,培育戏曲的跟随者、关注者、创新者。与此同时,直播提升了剧团的关注度,演员们也可通过直播创收,找到了政府拨款、线下演出之外的第三种收入来源。

尽管村里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在孙书旭的直播间里,90后、00 后的年轻人反而多了起来,有人听着听着,评论“诶,怎么突然觉得豫剧这么好听”,孙书旭似乎看到了希望。他知道,等自己年纪大了身体肯定会不如现在,以后如果打不动的话,他就继续学唱腔,唱老生,继续把豫剧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阅读:51

北青报深一度

简介:为认知变革中国提供纵深阅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