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名声最臭的状元,死后朝廷不愿赐谥,正史也不屑为他立传

莺歌绿柳楼前 2025-04-10 09:10:21

在清朝的科举历史中,总计产生114位状元。若欲探究其中哪位状元于仕途上所获官职最为显要、取得成就最为卓越,实则难有确切定论。盖因诸多状元皆官至一品大员,且于各自所处领域均建树非凡。

若论及科举状元中声名狼藉者,同治元年壬戌科状元徐郙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

【徐郙何许人也?】

徐郙,籍贯为江苏省嘉定(今属上海)。嘉定之地,钟灵毓秀,于清代科举时期,文化昌盛,成就斐然。彼时,此地共涌现出3位状元及56位进士,堪称科举时代的文化重镇。

徐郙出身于世代以读书传家的名门望族,禀赋卓异。年仅十五岁,便在科举考试的初级阶段——童试中脱颖而出,取得秀才功名;十九岁时,于乡试里折桂,获举人身份;二十四岁之际,更是在殿试中独占鳌头,高中状元。其科举历程顺遂畅达,在各层级考试中几近一击即中,与众多历经多次落第、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形成鲜明对比。

在清代科举体系之中,年仅二十四岁便蟾宫折桂、高中状元者,虽不敢断言为最为年少,却无疑在同代状元中,于年少登科之序列里位居前列。同治元年,其一举夺魁之后,旋即获授翰林院修撰之职。自此,在其前半生的仕宦生涯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皆在翰林院任职。

凭借状元这一颇具影响力的名号,徐郙在获取“学差”方面具备了更为显著的优势。同治六年,徐郙初次获任河南乡试正考官,旋即,又以翰林院侍讲学士之衔,相继出任安徽与江西学政,至此,已然成为执掌一省教育文化事务的重要官员。

同治十一年,徐郙于仕途崭露头角,获擢升为兵部右侍郎,自此踏入二品官员之列。嗣后十数年间,其宦海生涯顺遂,官职屡迁。先任吏部左侍郎,旋即转任左都御史,继而执掌兵部,后又主政吏部,历任多职,位高权重。

光绪二十六年,徐郙于仕途登峰造极。彼时,他由礼部尚书擢升为协办大学士,且身兼数职,于朝堂举足轻重,时人尊以“徐相国”之谓。

【以书法为进身之阶】

徐郙以状元之资步入仕途,其在文章与学术领域的造诣不容小觑。然而,从政务处理的专业视角审视,徐郙难谓一位称职的官员。据相关文献载录,徐郙习性疏懒,于衙门签到一事,从不遵时前往,即便勉强至衙署履职,亦多敷衍塞责,未以勤勉之态对待政务。

若置于雍正、乾隆所处之时代,像徐郙这般进取之心匮乏的状元,恐难有崭露头角之契机。而徐郙幸之又幸的是,其生于晚清时期,彼时的官场已然腐败不堪,吏治堕坏至深。

据相关记载,徐郙得以晋升至尚书、协办大学士之位,其精湛的书法造诣功不可没。徐郙的书法佳作屡现于拍卖会,且均拍出颇高价位,足见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

在晚清时期,擅长书法的官员并非徐郙一人,诸多同僚亦以书法闻名于世。然而,徐郙书法独树一帜,其风格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彼时,慈禧太后暮年钟情于绘画艺术,但自身书法造诣相对有限。每当她完成画作,便会邀请徐郙为之题字落款,以增画作之雅韵。

凭借攀附慈禧这一强大奥援,徐郙仕途顺遂,加官晋爵之路畅行无阻。或因深受慈禧眷顾,徐郙步入晚年后,行为渐趋放纵,沉溺于声色犬马之娱,全然将其他事务抛诸脑后。彼时,便有人针对其行径撰就一副对联,内容为:“阁部监斋,处处不到;酒色财气,种种俱全。”

晚清之际,官场之中不乏高级官员有不务正业、尸位素餐之态。而徐郙尤甚,其行径遭人讽喻,彼时舆论暗指其置政务于不顾,一心沉溺于声色犬马与敛财之道,朝野上下皆闻其好色、贪财之名,其种种表现可谓逾越常规,令人诟病。

徐郙于南书房长期供事,凭借慈禧的眷顾,大行索贿之举。凡外省官员入京,其皆不顾颜面,公然索求财物。部分封疆大吏,对徐郙此类行径颇为不齿,故而不愿主动奉上财物。然徐郙毫无羞耻之意,竟径直以“借”之名行勒索之实。

据《近代名人小传》所载,徐郙步入晚年后,全然罔顾朝廷纲纪与体统,频繁乔装潜行,涉足青楼妓馆之地。不仅如此,其竟借助风尘女子,与求见者进行利益上的周旋与议价。由此,徐郙落下了诸如酗酒、贪财、好色、意气用事以及极为疏懒等诸多负面声名。

【过于放纵是需要代价的】

在相关历史研究范畴内,御史群体对徐郙所知颇为有限。其根源在于,于官方正史编纂体系中,徐郙被视作道德品行低劣之辈,以至于正史秉持严谨、正统之立场,对记载此等人物事迹持有不屑态度,认为其不具备纳入正史的价值与意义。

依据清代典章制度,大臣辞世后,基于恤典考量,朝廷通常会将其生平事迹交付史馆,以备立传。此外,即便品级较低的官员,乃至普通民众,若于特定领域建有殊勋,亦有可能被载入国史。

徐郙以状元身份入仕,官至一品,从官职品级而言,本具备相应规格。然而,其辞世之后,礼部并未就为其于国史中立传一事向慈禧太后奏请旨意。此举措亦有其合理性,徐郙品行欠佳,遭人鄙夷唾弃,若将此类人物载入国史,无疑会贻笑大方。毕竟,回顾其行径,充斥着贪财、好色之劣迹,且为官期间懒政怠政,无所作为,实在难以寻得值得立传之亮点。

后世诸多史家,于其著述中皆未为徐郙立传。如《清史稿》《清史列传》等重要史籍,均未载录徐郙相关事迹。然而,部分私人笔记却收录了有关徐郙的信息,只不过,这些内容多为讥讽揶揄之辞,徐郙俨然被当作可资调侃的对象。

光绪三十二年,徐郙辞世。依定制,翰林出身且官至二品以上者,朝廷例应赐予谥号。礼部闻悉徐郙噩耗后,却无一人主动为其奏请谥号。徐氏家人对此心怀不满,多次前往礼部衙门申诉,然皆未能达成所愿。

在清代共计114位状元群体中,身后未获谥号者所占比例极低。这些极少数未得谥号的状元,多因政治方面的因素,致使皇帝未予赐谥。值得注意的是,像徐郙这般,因声誉不佳而未获谥号的情形,在整个清代状元群体里,堪称独一无二的特例。

0 阅读:25
莺歌绿柳楼前

莺歌绿柳楼前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