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朋友去南京玩,而在他们必看的景点名单中,一定有中山陵。其实不止外地人,就是南京本地人,也喜欢到中山陵去玩。
旅游嘛,原本是为了轻松乐呵,没必要很严肃。但我个人认为,中山陵这样的文物景点,还是要稍微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顾名思义,就是为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陵寝。
注意,这是陵,不是墓。陵是什么概念?陵本身是大山的意思,在古代,只有皇帝的坟墓才能叫陵,比如我们常说的秦始皇陵、唐昭陵、明孝陵等。
为何葬在南京?
孙中山生于广东,逝于北京,何以葬在南京?因为他对钟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15日,在溥仪宣布退位后的第三天,孙中山即带着政府官员到明孝陵,举行民国统一庆典。
3月10日,在钟山打猎时,孙中山觉得钟山的风水好,并表示“百年之后,能葬在钟山就好了”。
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中还提到,“(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1925年3月11日,临死前一天,他还说: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为了完成他的遗愿,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中山陵。
中山陵修建始末
孙中山死后,即组成了以林森为首的葬事筹备委员。林森追随孙中山多年,很了解孙中山,而且他曾修建过广州黄花岗烈士墓园,有这方面经验。
林森确实很尽心,快60岁的人,专门跑到南京,每天都去钟山勘察。看完地址之后,他还让宋庆龄等人过来看了一下,直到宋庆龄点头,这才最终确定。
与此同时,陵墓的设计方案也在进行。由于项目很大,所以采取了公开招标的方式,最后选定了吕彦直的“自由钟”设计方案,并聘请吕彦直为中山陵的建筑师。
吕彦直的设计图
所谓“自由钟方案”,是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山陵墓,整体造型像美国费城的自由钟。不过这钟质量不行,刚安装就出现了裂缝。1846年,最后一次敲响自由钟时,直接出现了一个大裂口,从此再也不敢敲了。
自由钟
如果可以坐飞机上看中山陵,就会发现,中山陵的俯视图,就像是“自由钟”,当然了,也可以在地图上看,效果一样。
中山陵俯瞰图
到1929年,陵墓的祭堂、墓道台阶等主体部分建成。墓道共有石阶392级,比喻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有8个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表示示革命道路艰辛坎坷。
6月1日,开始进行奉安大典。所谓奉安,就是举行葬礼。但是孙中山的遗体在北京,所以经过专车运到南京后,才埋入钟山,举行葬礼。
“奉安大典”之后,中山陵四周又建造了牌坊、陵门、碑亭、围墙等纪念性建筑,如众星拱月般围绕中山陵,一直到1933年才全部竣工。
中山陵小彩蛋
华表
祭堂前有一对华表,总高 12.6米,下粗上细,下部直径为2米,上部直径1米。这对华表是福州蒋子文雕刻成,只收了成本费,以表示对孙中山的敬仰。
华表
运输这对华表也很艰难,完全靠16个人力拉到福州码头,那真是一步步挪,一天都走不了几里路。直到上了船,运到南京下关码头,最后才安全送到中山陵。
石狮子
墓道第七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子,也是蒋子文精心雕刻。
石狮子
在狮子的口中,各有一颗圆石珠,能自由转动,但不会掉出来。后来,这对狮子的牙都被弄断了一颗,石珠子就此而失落了。
墓碑
碑亭中的墓碑,高约9米,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制而成,依然采自福建。实际上,这是第二块花岗石,第一块花岗石在装运时,不慎掉水里了。
后来运到下关码头,依然是用人力滚木,将巨石从下关滚到紫金山下,再运到山坡的工地上。光是从山下运到工地上,就花了 40 多天时间。
墓碑
其实,中山陵刚动工时,众人就商量要写碑文,但是过了两年还是没写出来。最后林森说,孙中山太伟大了,一篇墓志铭不足以表达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就放弃了写碑文。
牌坊
仔细看博爱牌坊,西侧第二根柱子上端有一条细缝,这条细缝,背后还有个“斗智斗勇”的故事。
中山陵工程,第三期是上海一家营造长承包的,老板叫陶桂林。而中山陵工程中的金山石匠,是从第一二期顺延做下来的,说来也巧,陶桂林和这些石匠以前就接触过。
牌坊
当年,陶桂林建造国际饭店,克扣金山石匠的拖欠工资,降低伙食标准。金山石匠气不过,联合罢工,以至于最后在老城隍庙请祖师爷鲁班来判断是非。不过,陶桂林压根不买账,买通军警,把这些人赶出了上海滩。
陶桂林也知道遇上了冤家,所以事情基本都交给手下的杨先生做。
没多久,陶桂林故技重施,把工程费44万两,硬生生克扣一半,而且以此为理由,降低石匠们的伙食标准。金山石匠是真的体验了“三月不知肉味”。
杨先生也是个石匠,所以有时候会做点事,讨好一下老板。
这一天,他喝了酒,在博爱坊的大柱上端1.8米的地方,画了一圈虚线,代表是雕刻祥云的地方。金山石匠的领头人叫萧士根,他见到这个虚线后,立马想到了一个办法来对付陶桂林。
他把虚线改成实线,于是起雕线变成了断面线,石柱立马被锯断,一分为二。
陶桂林知道后,急的不得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把另外三根也都截断1.8米,要么从福建重新采购一根。
两个办法都不行,而且工期马上就到。陶桂林只得摆出四千大洋,放话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大洋全部归其所有。
萧士根趁机算上了之前旧账,于是陶桂林只得说完成之后,再付四千大洋,并立下欠条字据。
最后,萧士根用做榫的方法接好了牌坊断柱 ,至今仍可见那条细缝。据说,萧士根此法,是学习蒯祥用“金刚腿”榫巧接紫禁城宫殿横梁。
多说一句,蒯祥是明初的建筑天才,被朱棣赞为“蒯鲁班”,18岁就设计了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
最后,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宋庆龄死后,没有和孙中山合葬一起。其实宋庆龄早就说过,紫金山是为伟大的人物服务,她不愿为此花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