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小传-大米
亚洲与贸易
在中国境内外,大米都是通过驳船沿河运输的。大运河长达1776千米,将货物从南方的杭州运到北方的北京,也给军队运去了大米。大米也通过驴或骆驼商队沿着各种“丝绸之路”运输。我们最熟悉的“丝绸之路”,从中亚一直延伸到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南方丝绸之路则东起中国四川省,穿越现在的印度(最早叫巴拉特,后来又改称印度斯坦),西至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王国。最后,海上丝绸之路以几个港口连接,比如交州(现在的越南北部)和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联结整个中南半岛的海岸,穿过马六甲海峡,直达印度洋和波斯湾。
当然,货船的载重量要比骆驼大得多,特别是运输珍贵的香料、皮草、瓷器、丝织品的时候。其实,每种运输方式都各有利弊,也都有存在的必要。牲畜需要得到喂食和照料,并且可能会生病。驳船非常慢。帆船又要仰仗盛行风(也叫“贸易风”),还有可能因为风暴或者海盗的袭击而沉没。
大米能换来锡(一种制作合金的重要原料,也可以作为其他毒性强的金属的涂层)、杏仁、木材、瓷器、贝壳、象牙、熏香和香料。大米也会被当作货币。即使没有被倒手,一定重量的大米也可以在物物交换时被用作估价标准。可以说大米就是当时的“金本位”。米还会被当作帆船的压舱物,然后在到达港口时被卖掉。因为那时的人们觉得陈米比新米更美味,大米与像小麦这样运输中不宜久存的谷物相比也就更有优势。
人们推测,早在公元13世纪,米粉就被阿拉伯或者印度商人(穆斯林)带到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也都影响着米饭的烹饪。米饭是大多数餐食的基本食材,搭配肉、鱼、蔬菜,这些食物过去和现在都是佐以咖喱、叁巴酱和虾酱与罗望子汁调和的辣味调料食用。爪哇产的大米一般用来配咖喱,而甜点会用糯米来制作。
大约在17世纪时,中国就在马来西亚的西岸设立了贸易中心,一些中国人也就迁到了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更是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建成了仓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这些受保护的水域使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海湾的船只得以相遇并进行贸易。到这些海岸旅游的男人经常与他们在那里遇到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女人结婚。这些跨国婚姻中的女性被冠以荣誉称号——娘惹,她们将自己的烹饪习惯与中国人的烹饪习惯融合在一起。就这样,中式菜谱、炒锅烹饪和来自马来西亚当地的各式香料融合成大熔炉般的菜肴,马来西亚烹饪继续将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娘惹四大传统菜系融合在一起。重辣和发酵虾酱等鲜美的调料抵消了米饭的温和与椰奶的浓郁。由于马来西亚的主要人口是穆斯林,他们不吃猪肉,而中国人吃,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他们都因喜爱吃米饭而联系在一起。以鱼肉香饭为例,从这道类似辣鱼肉盖浇饭的菜式中,你甚至能觅到从阿富汗和北印度传过来的蒙古人做手抓饭的技巧。用洋葱、大蒜、姜、香菜和茴香调过味的鱼片被层层叠叠地码在混合着酥油、豆蔻、丁香和肉桂的长粒米饭上,最后点缀以熟透的番茄丁和厚椰浆,这道菜也是你无法拒绝的美食。其他菜肴则配以原味的蒸饭,辅以香料,如咖喱鱼或醋鸡。就像苏门答腊饮食文化的学者和作家斯里·欧文写的那样,白米饭在以米为主的餐桌上总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菜肴都要为它让路。

丛书:食物小传
书名:大米
著者:(美) 勒妮·马顿
译者:王艺蒨
书号:978-7-5596-7361-9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4
定价:59.80元
★无论是在蕉叶中蒸制,在瓦罐中煨炖,又或是在电饭锅中蒸煮,大米常常宛若一块白色画布,其上描绘着绚烂的饮食文化。
★很多起源神话、习俗、礼仪、语言和观念都与水稻息息相关。
“食物小传”系列丛书
★精选数种人们喜爱且广泛知晓的食物和饮品
★横向介绍该食物或饮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作和食用方法
★纵向挖掘其发展历史及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引进自英国知名出版社瑞科图书(Reaktion Books)的Edible系列,为该社经典系列作品,畅销多年
《食物小传-大米》
★短小精悍的大米文化史,带你轻松了解大米的神奇世界!
★美国作家勒妮·马顿的倾囊之作,介绍了大米丰富而迷人的历史,讲述了大米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故事。
★四十多张精美插图,四色印刷,直观展现大米的文化史。
★中英对照,更准确、更专业。英文部分以瑞科图书出版的原版为底本,中文部分选取忠实准确的译文,让书中知识有据可考。
★文后附有古代和现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大米的食谱,可供感兴趣的读者尝试,为自己、亲人和朋友制作一道美味佳肴。
★精致小开本,精装双封,封面五色印刷,内文选用纯质纸,装帧雅致。
关于丛书
以巧妙的插图和精选的古代与现代食谱为点缀……这是一套杰出的“食物系列丛书”。
——《华尔街日报》
这是关于食物的一部回忆录,充满异国情调,色彩缤纷,堪比一场环球旅行……配有极具特色的插图,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小读物。
——《芝加哥论坛报》
关于本书
历史趣闻和令人回味的餐食描述无疑会激发人们做饭或点餐的欲望。马顿用粗犷的笔触叙述了大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这本书很好地阐述了大米在全球范围内的悠久历史,以及各种文化如何将大米变成一种美食和一种象征。
——《自然植物》杂志
【作者简介】
勒妮·马顿(Renee Marton),多年来一直对食物、烹饪和烹饪历史感兴趣。曾在纽约做过二十多年的厨师,随后取得纽约大学食品学硕士学位,同时在烹饪学校担任厨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饮食历史与文化等,写过大量关于食物、烹饪和烹饪历史的文章。
【译者简介】
王艺蒨,莫纳什大学电影学博士在读,专攻流散视角下的亚裔电影与文化,自由撰稿人,多次为外文杂志以及国际网站撰稿。
【内容简介】
米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家庭餐桌到米其林餐厅,从亚洲到美洲,这种谷物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大米早期迅速流行的情况、大米贸易的发展,以及大米在社会和食品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大米在文学、音乐、绘画和诗歌方面的重要性。最后书中还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米食谱,对于热爱美食的读者极具吸引力和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