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翼州平阳(第一到第八章)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7-01 03:39:54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推测(一):意料之外的王都

作者:翁卫和

引言

清代俞万春在《荡寇志》第一百六回中写道:“不然,那厮趋西门最便,何苦绕道过南山,来此关下手?小弟此请当十不离九。”这段话勾起了我对盘龙城遗址的思考,究竟这座古城是否具备所有帝王该有的元素?在本专题中,我将逐一解析,试图揭开盘龙城的神秘面纱。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学结论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处于盘龙湖半岛,长江北岸,东、南、西三面环水,两面临盘龙湖,南濒府河,仅西面有陆路相通,距武汉市中心15千米,是长江流域发现的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

1. 规模和结构

盘龙城遗址内发现了三处大型宫殿基地,以及前朝后寝的布局。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陶器、漆器、黄金制品、青铜器、玉器等遗物。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

2. 历史背景

考古学当前结论认为,盘龙城遗址是商王南土行都,是供商王巡守南方、处理南土事务的驻跸之所。商朝早期之王四处征伐,亲率大将望乘在盘龙城遗址一带大战,打下一个南方中心。武丁之后,商朝盛世一去不返,盘龙城里的人再也抵挡不住南方各邦的扰袭,他们不得不踏上返乡之路,一路弃城、一路荒凉。这座存在200余年的商王朝之城,自此没入历史的尘埃。

尧帝故里之争

关于尧帝故里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各地纷纷宣称自己是尧帝的故里,有的以文化之争为主,有的开展崇古之攻势,期望掀起古文化热潮。目前,争夺尧帝故里的地区包括山西临汾尧都区和长治长子县、山东菏泽、定陶、曲阜、河北顺平、唐县、浙江兰溪、湖南桃源和常德等地。

1. 太史公探古的观点

《史记》中太史公记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太史公的观点提醒我们,古史茫眛,信据难求,唯有现代考古学可以为此作出全新的贡献,通过古史与考古学的遗迹、遗物互证,还原古代信史。

2. 尧都平阳与盘龙城

《帝王纪》记载:帝喾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尧)。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徙母所居为姓。尧都平阳,按《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

然而,追本溯源,尧帝都陶唐、翼州、平阳,除了盘龙城遗址外,其他如冀州陶寺同名、同音的地名,都是尧帝后裔“故土重新”和“翻制”的结果。盘龙城遗址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尧都。

结语

盘龙城遗址具备帝王之都的所有元素,考古发掘的遗迹和文物展示了其辉煌的历史背景。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据,盘龙城作为尧都的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各地对尧帝故里的争论不休,但通过古史与考古学的结合,或许能够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二):探寻帝尧的本源

作者:翁卫和

一、帝尧的本源解析

在古籍《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帝尧的记载非常详细:“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王世纪》进一步说明:“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 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养于伊长孺亡家,故徙母所居为姓。尧长于三阿之南祁地,因此尧帝姓“祁”。

《帝王世纪》还提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尚书·大传》云:“尧年一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五子之歌》则说:“惟彼陶唐,有此翼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翼州:既载壶口……夹右碣石入于河。”

其他古籍也载有帝尧、陶唐氏、尧都翼州、尧都平阳的古事。现代考古学发掘了陶寺遗址,并结合文献、传说、地域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与尧、平阳、陶唐、冀州紧密相关。因此,陶寺被认为是尧都的最佳选择。然而,陶寺和其他疑似“尧都”的地方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尧都”。它们都是尧后裔“故土重新”和“翻制”的产物。

要找到真正的古尧帝之都,就必须从传承及文献中,找到陶唐、尧、平阳、翼州的“本源”古事,然后结合考古学材料进行互证还原。如此,才能得出接近尧都的“唯一”真相。

二、古籍记载的解析

1. 《史记·五帝本纪》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父亲是蟜极,祖父是玄嚣。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尧)。帝喾崩,挚代立。挚不善,放勋立,是为帝尧。

2. 《山海经·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3.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4. 《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三、帝尧之名解析

1. 帝俊与帝喾

帝俊(夋)之名屡见于《山海经》,为身份显赫的古帝;“帝喾”不见于文献,但传说其地位显赫无比。通过古史资料合并及对甲骨文、金文的综合解析,得出《山海经》中的帝俊(夋)与《史记》中的帝喾是同一个人。帝喾(俊/夋)是东夷鸟崇拜民族,即古传之东夷人。

2. 尧与实沈

尧,即帝喾之子“实沈”,即《左传·昭公元年》所云:“昔高辛氏有二子……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3. 释“参商”

“参商”指参星与商星,二者此出彼没,不见其并存于星空。以此二星喻喾二子尧、契兄弟对立,不复相见。帝喾将二子迁分为东西方,尧之“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

“参宿”,又名参水猿,属水,为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的第七宿。“参”原意为“三”,指参宿中央三星,代表天之三将军,故又称“将军星”。

尧为“实沈”及“武神”,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也能得到多重证实。

四、“陶唐”的由来

1. 尧为陶正

喾封实沈(尧)为陶正,掌管制造陶器之事。帝喾继位后,命尧为“陶正”,带领陶工在轩辕山下、河的南岸烧制陶器,取得丰硕成果,封为“陶正”。

2. 释“大厦”、“服事夏”

“大厦”及“服事夏”非指“夏朝”。“夏”指南方最为炎热的地方,“大厦”喻热、大热之地或有大房子的地方。考古学发掘盘龙城古遗址,据此可推断帝尧(实沈)之地“大厦”和管理“夏”之地,盘龙城遗址最为可能。

3. 释“唐人是因”

陶侯实沈(尧)迁大夏后,该地适宜制陶,取得丰硕成果。所迁居之地呈“广大、盛大”之貌,时人赞称此地为“唐唐”。尧先被封“陶正”,后被封“唐侯”,其所居之地封为“唐国”,世谓“陶唐”或“陶唐氏”。

4. 释“尧”

尧为王天下的谥号,尧通窑。尧垒土为窑,造器足用于天下、王天下。尧是“窑”的象形字,后世称为“帝尧”,即为“帝高明”或“高明之帝”。

五、考古学的互证与还原

通过对古文献的解析和考古学的研究,我们逐步揭开了尧帝的真实面貌,并找到了真正的尧都所在。盘龙城遗址作为帝尧故里的可能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考古学与历史文献的互证使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三):探寻尧母陈锋氏的渊源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要追溯“尧之都”的真正所在,首先需要了解尧的身世和经历,特别是他的母亲——陈锋氏,名为“庆都”。

二、陈姓的起源

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氏的“陈”部族。伏羲氏是中华人文始祖,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庖犧、伏戏,亦称太昊。伏羲氏是华胥氏后代,生于成纪,其东是华胥氏居住地——华亭。

1. 古籍记载

《帝王世纪》中记载:“太昊庖羲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伏羲氏的丰功伟绩包括:造渔网、制乐、结绳记事、定婚配、取火、制杵臼、制歌曲、作八卦。

2. 东迁陈地

伏羲氏由成纪向东迁徙,第一站即为“陈”地,并在“陈”建初都。

《循甲开山图》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伏羲氏在陈建立了古老的风姓部族,迁陈后,其后人以族为姓,称为“陈氏”。

《路史·国名纪甲》提到:“太昊伏羲之后,有风姓陈国。”

《帝王世纪》亦云:“太昊伏羲氏居陈。”

《左传·昭公十七年》也有类似记载:“陈,太昊之墟也。”

《元和姓篡》更进一步说明:“陈,亦为州名,本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

三、锋(逢、豐、丰、蓬)氏的起源

锋氏源于炎帝之后,为黄帝所封:

1. 古籍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到:“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娶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为钟,为乐风。”

《路史·后纪四》也记载:“炎帝生嚣,嚣生钜及伯陵、祝庸。”

《国名纪甲》则提到:“逢,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伯陵即逢伯陵,是炎帝之孙,为有逢氏,姜姓。”

四、陈锋氏的由来

炎帝后裔“有逢氏”的一支“丰”部族与伏羲后裔“陈”部落通婚,形成了新的部族,称为“陈丰(豐)氏”,古逢通锋、丰、豐、蓬,故称为“陈丰”氏,也称“陈锋”氏。后“陈锋”氏随炎帝部族迁至陈州。

五、陈锋氏的发展

在颛顼时期,陈丰氏加入黄帝族,随颛顼北迁。陈丰氏之女生帝喾,陈锋氏女嫁帝喾生帝尧。尧被封为“唐”,陈丰氏在唐东面的望都,望都又名“庆都”,尧母(庆都)便以此得名,该地即为帝尧的诞生之地。

1. 古籍记载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颛顼国有‘陈川之山’。”

《左传·昭公八年》记载:“陈,颛顼之族也。”

《路史·国名纪己》也提到:“陈丰,一作锋、豐,邦也。蟜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帝喾复取陈丰氏生帝尧,齐之丰丘,陈氏之邑也。”

《史记·五帝本纪》则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帝王世纪》更明确指出:“陈丰女曰庆都。”

六、总结

综上所述,传承下来的文献表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而并非“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格局”。文明的起源是各民族的融合贯通,以王统、人统、一统为主根,向四方辐射。这些记载与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盘龙城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尧都的所在地。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四):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尧“平阳”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历史研究某种程度上和科技研究一样: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这句话揭示了探索历史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古代历史无法重现,证据也不总是确凿,因此我们需要大胆猜想,同时小心求证。猜想推动探索,而求证确保成果的可靠性。

二、平阳的释义

1. 平的古义

“平”的古义是指不倾斜,没有高低凹凸之势。

2. 阳的古义

“阳”在古代指南方或山丘的南面。之前提到的“大厦”、“夏”、“中夏”、“江夏”,都是指阳光充足、正阳下之地。

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我们可能不会将“盘龙城遗址”与“平阳”联系在一起。然而,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详细展现在世人面前,再结合古史进行探寻,我们或许会意识到,盘龙城遗址才是真正的“尧平阳”。

三、山西的“平阳”与盘龙城遗址

1. 山西“平阳”的不符

山西的“平阳”符合古史对“平阳”的描绘吗?严重不符。山西地形位于高原地带,也不在天之南。在古代,这个地方没有“大治水”的概念和“大水利”之意。

2. 盘龙城遗址的适配

盘龙城遗址的地势、地貌、自然环境,既“平”又“阳”,且具备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要素,这些都与“平阳”非常契合。

四、“盘龙城”名称由来的民间传说

1. 盘龙湖

盘龙城靠近盘龙湖而得名。

2. 江河环绕

盘龙城四周为江河,因水系盘绕而得名。

3. 盘土城

有传说城是土筑,形神似“圆盘”。

4. 盘子的象征

盘子象征大江大河,四条水为四龙汇集,在盘上回旋,建城池以镇邪。

这些传说是否与尧、与盘龙城有关联故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盘龙城遗址在地理、历史和文化上,都具备成为“尧都”的可能性。其“平阳”之称,与山西的“平阳”相比,更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盘龙城遗址作为尧都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五):此“翼州”非彼“冀州”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尚书·禹贡》中提到的“翼州”究竟指哪里?通过对古文献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翼州并不是后来的冀州,而是禹治水的起点。

二、《尚书·禹贡》的解析

《尚书·禹贡》中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翼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这里的“翼州”指的是禹治水的起点,而非后来的“冀州”。

1. 既载

“既载”意为“舟行至”或“托行至”。古“载”通“在”。

2. 壶口

“壶口”指的是四川盆地如壶,壶口为“三峡口”,并非黄河壶口。

3. 治梁

“治梁”意为修建峡口、河道上的桥梁,便于两岸通行,不是治理梁州。

4. 岐

“岐”意为破山,分拆修道利民通流。

5. 太原

“太原”古“太”通“大”,指江汉平原,而非山西太原。

《禹贡》所描述的岳阳、覃怀、衡漳,皆在今湖南境内。这些地点进一步说明,禹治水的起点在南方,而非北方的冀州。

三、《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解析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提到:“惟彼陶唐,有此翼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这里明确指出陶唐的统治中心在翼州。古人秉承“天圆地方”,王居于“方中”,为天下中心。因此,王地称“方”而非“国”或“邦”。“国”只是相对于“方”的一个小单位,用“国”、“角”、“窝”时,表示其非为王地。

四、《竹书纪年》的解析

《竹书纪年》记载:“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翼都,大饗诸侯于璿台。”

这说明夏帝启登位后,率领诸侯前往尧的翼都,并在此宴请诸侯,象征天下归一。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尧的翼州、平阳即今之武汉“盘龙城遗址”。古文献中,将尧的南翼州误认为是山西的冀州,这个错误持续了数千年。通过对《尚书·禹贡》、《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以及《竹书纪年》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翼州在南方,而盘龙城遗址是最可能的尧都。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六):尧帝在南楚的天上与地下的照应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尧帝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与南方的联系,尤其是与楚地的联系。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对应中,这些传说得到了印证。本文将探讨尧帝在南楚的天上与地下的关系。

二、尧帝的传说

1. 尧帝的出生

炎帝后裔庆都与龙合婚,生下了伊尧。尧眉八彩,被世人称为“唐”,创作了《大章》,并继承了高辛氏(喾)的统治。

2. 天文与地理的对应

《南岳志》引用《春秋感精符》记载:“尧为翼之精星,在南方”。按照古代星野的说法,翼宿与轸宿对应楚国,而尧星是翼宿中的一颗星,其地对应南楚。当尧禅位于舜时,古记天象说“景星出于翼”,这颗景星就是后世所称的尧星。

三、尧与翼宿的关系

1. 文献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母庆都……是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日而生尧于丹陵。元年丙子,帝即位,居翼。”

2. 五行与方位

陶唐氏按五行之术是“以火承火”,火明其在南方。南方朱雀之方位,尧之都在翼州,为九州之首。

3. 翼宿的描述

翼,指翼翅,即朱鸟之翅膀。鸟左右两侧中的一侧。

翼宿,星宿之名,是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七宿的第六宿,是古人对星宿的自然崇拜。翼宿因居朱雀翅膀之位,故而得名“翼”。鸟有了翅膀,才能腾飞。翼宿多主吉,也喻尧帝是承炎帝而来。

翼宿共有二十二星,形状如张开的鸟翼,主体属于巨爵座,部分位于长蛇座(翼宿五、翼宿二十)与六分仪座(翼宿十二)。翼火蛇,属火,为蛇,为南方朱雀第六宿。

在十二星座中,翼宿属狮子宫一足,处女宫三足。此星座为巨爵座。

翼宿在五月间出现在南方,天空中央的狮子座和处女座正下方。长蛇座背上的闪烁发光的星座。有八个四等星以下的黯淡星斗,散落形成杯子形状。阿鲁克斯杯底右下方的那颗星,为南方朱雀的翼部及尾巴。星宿有星官两个。

四、对应出土文物

考古发现的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进一步佐证了尧帝在南楚的天上与地下的照应。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明与文化,也展示了尧帝统治时期的辉煌与影响力。

五、结论

通过对尧帝传说的解析及古代天文与地理的对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尧帝在南楚的天上与地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实证,进一步证明了尧帝与南楚的关系。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七):大水与尧都位置关系密切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尧帝时期的大水灾难在古籍中有多处记载,这些记载揭示了尧都与水灾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古文献的重新解读和考古发掘的证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水对尧都的位置影响。

二、大水与尧时的记载

1. 古籍记载

《寰宇通志》:“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

《晋乘搜略》:“尧时水为患,震及帝都。”

《尚书·尧典》:“(尧)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这些文献都描述了尧时的洪水灾害,影响范围之大,甚至波及帝都。

2. 古文新释

通过正确的古文断句,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解释: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尧时的大水,分割了大唐国。

“荡荡”一词可以释为“唐唐”。“唐”有广大的意思,因此“荡荡”可以解释为“大唐”。

根据《尚书·尧典》的描述,这种洪水灾害不可能发生在山西陶寺,因为该地的地理范围和地形地貌无法支持这种情况。

三、冯夷的解释

1. 文献记载

《博物志异闻》记载,费昌问冯夷:“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答:“西夏东殷。”

冯夷在翼方之中,指出夏在翼方之西,为西夏;殷在翼方的东边,为东殷。

2. 冯夷的身份

《广雅·释天》曰:“河伯谓之冯夷也。”冯夷、大丙都是古时得道者,能御阴阳。

由此可见,冯夷不仅是河伯,也是大水的掌控者,这进一步说明了大水在尧都位置选择中的重要性。

四、考古证据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更多证据支持大水与尧都的密切关系。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和防洪设施,展示了当时人们对抗洪水的努力和智慧。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盘龙城遗址作为尧都的合理性。

五、结论

通过对古文献的重新解读和考古发掘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到大水在尧都位置选择中的重要影响。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进一步确认了尧帝与南方大水的关系。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尧都翼州平阳”的考古研究报告(八):尧帝天子器——鈇钺

作者:翁卫和

一、前言

在考古研究中,确定一座古城是否为“天子都”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的证据,其中“天子器”的存在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古代,文明的传承和权力的象征与“天子器”密不可分。本文将探讨尧帝的天子器——鈇钺,并结合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

二、天子器的重要性

1. 天子器的定义

天子器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物,代表了天子受命于天,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天子的标志性器物。鈇钺,作为天子器之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2. 王的起源

在古代社会,掌握生杀大权的人被称为“王”,也称为“天子”。“王”字的象形源于“斧钺”,斧钺是古代天皇(雷神)的杀戮之器,掌管天庭和地下四方生灵的生杀大权。因此,王者被称为“天子”,鈇钺象征着天子权威。

三、文献中的记载

1. 《诗经》

《诗经·殷武》:“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诗经·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 《论语》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3. 《礼记》

《礼记·王制》:“天子赐诸侯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

4. 《尚书》

《尚书·周书》:“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5. 《史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其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这些文献表明,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掌握天下四方的生杀大权,鈇钺是其权威的象征。

四、鈇钺在盘龙城遗址的发现

在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与帝尧有关的鈇钺。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证明了天子的生杀大权及其神圣地位。

1. 良渚文化遗址

在良渚文化的反山12号墓(“虞幕”之墓)中,出土了有虞氏(帝舜前)的鈇钺象征物。这表明,鈇钺作为天子器物,在帝舜之前就已经存在。

2. 殷墟五号遗址

在殷商五号宗庙遗址中,出土了“司徒”钺。这件钺是殷商王天下前最重要的鈇钺(子契钺)。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鈇钺作为天子器物的重要性。

五、结论

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确认,鈇钺作为天子器物,是古代帝王权威的重要象征。在盘龙城遗址中发现的帝尧鈇钺,为我们提供了实证,证明了盘龙城作为尧都的合理性。

(连载文章,未完待续……)

0 阅读:3

翁卫和说古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