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千问千答(151)

翁卫和说古史 2025-01-13 18:54:34

为什么说是四川“造”早夏王朝?

1. 四川“造”早夏?凭什么这么说?

四川地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展现出独特而发达的文明特征。通过出土的青铜器、金器和“巴蜀符号”,可以发现与夏文化存在直接关联,尤其在祭祀系统、礼器功能以及文化象征上的高度一致性,表明四川在早夏王朝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凭什么“巴蜀符号”通夏文?

“巴蜀符号”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显示出与夏文字的早期形态相通的可能性。例如,一些符号与甲骨文的基础形态或功能用途相似(如“璋”“戈”),这表明两者可能源于同一文字体系。三星堆遗址中这些符号的使用也符合夏文化时期的精神和宗教信仰。

3. 为什么说“巴蜀图语”不是春秋时期文字?

“巴蜀图语”远比春秋时期更早。三星堆遗址的年代明确指向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这些符号出现在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上的使用痕迹,表明它们属于夏代甚至更早时期的文字系统。此外,“巴蜀符号”与中原同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呈现出年代差异和更早的象形特征。

4. 把三星堆文化定位“春秋战国”是矮化这里的文化?

的确如此。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年代明确属于夏时期,将其文化定位为春秋战国时期无异于无视其独立的时间与历史坐标。这种矮化使人误以为四川文明的起源较晚,实际上三星堆的辉煌完全与夏文化比肩。

5. 夏文字跟“巴蜀图语”是直通关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夏文字与“巴蜀图语”可能存在直接的传承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符号形态的相似上,也体现在文化功能的延续中。三星堆的青铜树、面具和玉璋等器物上的纹样,与“巴蜀符号”中的相关符号有着内在关联,可能反映出同一体系中符号表达的早期状态。

从考古到解释:四川为何不能被低估

1. 开放的地理环境

四川并非“四塞之国”,而是“鱼米之乡”。《山海经》中记载的“都广之野”正是指四川地区。三星堆文化时期,四川已有通达四方的水道,使其成为古代文明的重要枢纽。

2. “巴蜀符号”的文化内涵

三星堆出土的“巴蜀符号”并非简单的地方性文化产物,而是广泛联系夏文化的证据。这些符号不仅出现在铜器、陶器上,也出现在印章、漆器等多种文物上,展现了完整的文字系统。

3. 符号与器物的交互

三星堆遗址中的符号系统,与青铜器上的“面具纹”“神树纹”“璋形纹”等构成呼应。尤其是如“眼形器纹”这样的特征符号,可能同时承担宗教、社会功能,与夏文化的礼仪系统一脉相承。

4. 误解的矫正与重新认知

过去对“巴蜀符号”的春秋战国定位是错误的,随着三星堆遗址的不断发掘,这种误解正在被纠正。通过对符号和器物的深度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在早夏王朝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展望与期待:早夏文明的完整拼图

三星堆文化的解密是还原早夏文明的重要一环。随着更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四川的夏文遗迹将逐步揭示出一幅更完整的早夏文明图景。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三星堆及“巴蜀符号”会成为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鱼”终会浮出水面。

0 阅读:12
翁卫和说古史

翁卫和说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