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朝代病态的内核,那就是“重文轻武”带来的政治斗争与难以抗击外敌的军事实力。
不仅如此,宋朝历朝历代的皇帝中,除了开国的太祖赵匡胤还能算得上是有点真本事,他后面的十几代皇帝全都是草包,一个比一个外强中干,甚至连“外强”的表现都撑不起来。
但是要说他们之中谁是“草包中的草包”,那绝对是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其实宋钦宗更多是被他爹坑了,但是谁让“靖康之难”这一民族耻辱就发生在他在位期间呢?
宋钦宗当了十年尊贵的太子,好不容易终于要得到他爹的皇位了,结果反而各种耍赖抵抗,他到底为什么不想要这个人人眼馋的皇位呢?
一、烫手的太子之位身为宋徽宗的嫡长子,赵桓以皇长子的身份自幼便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完全是在父亲的庇护和众星捧月下度过的。
不得不说,宋徽宗赵佶这个昏君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因为是个艺术家,性格比起其他皇帝来说也就更加多情,这种多情一方面是表现在对妃嫔的宠爱,而另一方面就是表现在对儿子们关爱有加上了。
因此赵桓在父亲的呵护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君子,15岁的时候也顺理成章被立为尊贵的太子,标志着他正式成为江山社稷的继承人。
然而赵桓对于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十分高兴,因为这个身份意味着他将要承担起沉重的责任和义务,要是放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他肯定愿意,但此时的宋朝却已经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当时正是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期,外部有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实力甚至逐渐压过了辽国,觊觎着富饶的大宋,而且他们还派兵南下侵扰,搞得宋朝边境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而大宋内部也是一副被蛀空了的样子,宋徽宗赵佶自己荒淫无度,朝廷也奸臣当道、朝纲不振,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国力日衰。
赵桓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局势,心里自然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因为他深知自己一旦登基为帝,就必须能够改变这样的乱状,不然迟早会走向亡国。
然而自己有啥本事自己清楚,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不像汉文帝汉景帝一样有着力挽狂澜的本事,根本无法应对如此内外交困之下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况且这还只是他最直接的担忧,还有一层他根本就不敢细想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宋万一塌在自己手里了,那他不仅对不起列祖列宗,更会因为亡国之君的身份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这个太子之位不止对于赵桓来说是个烫手山芋,任何人被推到这个位置都会这么觉得,赵桓简直要恨死把自己往死路上坑的亲爹了,哪里会高兴?
二、抗拒接受禅位失败宣和七年,就在赵桓心惊胆战当了十年整太子的时候,终于“迎来了”金国大举南下,金兵的铁蹄顺利攻破了宋朝的北部防线,直逼都城汴梁。
宋徽宗赵佶这个草包面对金军的威胁感到惊恐万分,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带领臣民和将士们与外敌决一死战,而是竟然决定南逃避难,保住自己珍贵的性命。
当时的朝廷虽然基本烂透了,但是大臣们毕竟从小接受忠君爱国的教育,他们是不能接受皇帝带头放弃抵抗直接逃跑的,更何况皇帝跑了他们怎么办?
因此宋徽宗南逃的这一决定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强烈反对,皇帝使唤不动人也没办法,于是最终在朝臣的劝说下,赵佶暂时放弃了南逃计划,但心中仍旧却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的恐惧和赵桓的是差不多的,都是怕大宋亡在了自己手上,自己成了亡国之君,于是为了让自己免受良心谴责,缺德的宋徽宗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桓。
宋徽宗心想把锅甩给儿子之后,自己就能置身事外,不管是打赢雪耻还是打输亡国都和他无关,甚至凭他对赵桓的拿捏,如果度过了这一难关他没准还能复辟重新当皇帝。
但是在赵佶算盘珠子打得哗啦响的同时,他确实也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希望赵桓能够比自己更有本事,带领宋朝走出困境。
只是他本以为儿子要当皇帝了会很兴高采烈,毕竟谁不稀罕皇位呢?但是赵桓面对父亲主动禅位,反应却出乎宋徽宗的意料,他在震惊的同时用尽浑身解数表现出了极度的抗拒。
赵桓深知父亲贪心的性格,不到迫不得已绝对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能让他主动将皇位让出来,那绝对就是等着坑人呢啊,而他就是那个被盯上的倒霉蛋。
他爹不想被后人唾骂,他更不想啊!因此赵桓态度非常坚决地拒绝接受皇位,甚至不惜通过哭闹、绝食、哀求进行抵抗,完全不顾自己的尊贵身份了。
对他来说,要是此时因为言行不端被废了继承不了皇位那可太好了,他反而要欢天喜地去谢恩,可惜他的缺德爹心意已决,直接下令将赵桓打晕,强行给他穿上皇袍抬上龙椅,完成了新皇登基的典礼。
就这样,赵桓在昏迷中稀里糊涂地被迫登基,成为了宋朝的第九位皇帝。
三、靖康之难,国破家亡赵桓虽然登基了,但他的皇帝生涯却充满了无奈和屈辱,这不仅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没那个能力,面对金军的威胁只能束手无策,依靠朝臣的建议和决策来应对局势的发展。
更是因为他其实就是个受他爹控制的傀儡皇帝,赵佶虽然禅位了但是却不愿意让权,皇权还是掌控在他这个太上皇手里,跟赵桓根本没什么关系。
况且在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朝臣们也是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他们趁乱为自己的私利互相倾轧,使得宋朝的政治局势更加混乱不堪,这样的环境让赵桓根本看不到希望。
更要命的是尽管宋朝为了劝退金军提出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求和请求,但是金军根本不为所动,依旧继续攻打着开封城。
没有弱点的敌人是最要命的,朝廷中不是没有主张一战的大臣,但是因为赵佶和赵桓父子的怯懦和退让制止他们出兵,最终金军还是攻破了城池。
这就是名垂青史的“靖康之难”,在这场劫难之中,不仅赵佶和赵桓父子被俘,还有大量皇室成员、大臣和百姓也都被金军掳走,整个国家瞬间变得满目疮痍。
靖康之变中,赵桓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囚犯,他失去了所有的尊严和权力,成为了金军的阶下囚被押往北方,最终被囚禁在五国城过着屈辱的生活。
在五国城,赵佶和赵桓两个皇帝不仅要服软按照金人的要求进行“牵羊礼”,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天天挨冻受饿,最终在1161年,赵桓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在了这永远冰冻的边疆之地。
结语对于赵桓的历史评价,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帝,缺乏治国的能力和决心;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善良仁慈的君主,只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