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的时候就从课本上学过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事情,只有你亲自去做了,才知道事实是怎么样的,中医更是一门注重临床经验的行业。今天就从一个肝囊肿的患者来聊一聊。

肝囊肿在我们中医看来其实也就是肝上长了个大水泡,这水泡里面是人体内运化失常的垃圾滞留等等。患者患有这个肝囊肿有4,5年了,自己开始就是很注重的,觉得有病一定要及时去治疗,可是到了医院,医生通常会说:“小于5厘米不用管,大了就来做穿刺或者手术”。结果,4,5年下来,做了3次手术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复发的严重,觉得自己被骗了,就不再信了,后来遇到了我。

除此之外还伴有:嘴里发黏发苦,大便3天一次;舌苔黄厚像铺了一层黄油,舌边有齿痕;同时还伴有胸胁肋的胀痛(尤其加班后加重),小腹的坠胀,食欲不好,不想吃饭,大便也是干结的。

其实现代医学的做法就是把肝上长的“水泡”给穿刺了,把水给引出,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可就是治标不治本。就像池子里面的积水,只知道把水给舀出来,不解决积水的问题,很快就又积起来了。要清楚“水泡”怎么来的,不然体内的“垃圾”不解决掉,不出在肝上,也会跑到其它地方去。
根本的问题:长期压力大、熬夜、饮食油腻→肝气郁结→湿热内生→痰瘀堵在肝经。
重点:不是单纯消囊肿,而是调理肝的疏泄功能,切断痰湿生成的根源 。

参考:
柴胡、莪术、丹皮——疏肝理气,先把瘀堵在肝上的东西给化开;
黄芩、半夏、莱菔子——除湿化痰,体内的痰湿给清除了;
当归、鹿角霜——益气活血,把痰湿个肝郁形成的气血瘀滞给化开,同时注意不伤正;
百部、石榴皮——收敛驱虫,收敛止血、杀虫止痛,防止肝区寄生虫,避免后患。

这样整个搭配就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大概一周的时间(疏肝解郁,缓解胀痛)来复诊,食欲差和小腹坠胀的情况就有所改善了,又调整了一下用量,大概又过了三周(清除湿热,改善体质 ),胸胁胀痛,肝区不适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后来又巩固了一周(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去医院检查,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最后也提醒大家,文章中提到的方药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质不同,用药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