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被困车厢峡多惨烈?数万大军走投无路差点团灭,靠诈降脱

纸起城楼史书 2025-01-14 04:15:14

李自成被困车厢峡多惨烈?数万大军走投无路 差点团灭, 靠诈降脱险

世人皆知李自成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却鲜有人知他曾在一场血战中险些全军覆没。崇祯七年,正当李自成势力蒸蒸日上之时,一场意外将其数万大军困在了一处名为车厢峡的绝地。这处"峡四山耸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的死地,竟让这支叱咤风云的农民军在此苦熬了七十多天。面对断粮断水、刀剑锈蚀的困境,这支曾横扫中原的铁骑是如何死里逃生的?而督师陈奇瑜又是如何在这场围剿中阴差阳错地成了最大输家?

一、李自成的崛起之路

崇祯四年的一个寒冬,陕西米脂县的一个普通牧羊人,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掀起了惊天波澜。这个名叫李自成的年轻人,当时还只是高迎祥麾下的一名小将,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战事展露了他的不凡才能。

那一年冬天,高迎祥部被明军追击至榆林一带。在一次突围战斗中,李自成临危受命,带领三百骑兵掩护主力撤退。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追兵,李自成不慌不忙,先是佯装溃败,引诱追兵深入,而后突然回马反击,一举击溃明军前锋。这一仗,不仅保住了农民军主力,更让他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从此,李自成在农民军中声名鹊起。他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待投降的官军,从不滥杀。有一次攻下延安府时,他下令将投降的守军编入自己的队伍,还把缴获的粮食分给了当地百姓。这种举动,让他在陕北地区收获了大量民心。

随着名声渐起,李自成的部队也在不断壮大。崇祯五年春,他已经拥有了近万人马。这支队伍与其他农民军不同,李自成特别重视军纪。他立下军规:不得抢掠百姓财物,不得欺凌妇女,违者立斩。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很快就在陕北站稳了脚跟。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自成遇到了同样在陕北活动的高迎祥。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结成了联盟。高迎祥看中了李自成的才能,常常让他担任先锋。而李自成也没有辜负高迎祥的信任,屡建战功。

崇祯五年夏天,李自成在一次突袭战中,仅用三千人马就击败了明军五千精锐。这场胜利让他在"三十六营"中声名大噪。当时的明朝官员在奏折中写道:"贼将李自成,善用奇兵,进退如风,甚为难制。"

不过,李自成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对待文人的态度。他常说:"得士人相助,方能成大事。"在他的军中,设立了专门的幕府,网罗了不少饱学之士为他出谋划策。这些谋士中,就包括后来在车厢峡之战中献计的顾君恩。

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开始谋划更大的战略。他和高迎祥商议,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在陕北、山西之间来回穿梭,扰乱明军部署。这个战术收效显著,多次让明军围剿落空。

崇祯六年初,李自成已经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农民军领袖。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闯将",而是开始谋划更大的事业。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却将他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二、命运的转折点

崇祯七年初夏,一场意外的迷途将李自成的命运推向了绝境。当时,李自成与高迎祥的联军正在陕西、四川交界处的山区转战,为躲避明军的围剿,他们不得不在崎岖的山路中穿行。

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连绵不断的阴雨让本就难辨方向的山路更加模糊不清。一位当地向导告诉李自成,有一条近道可以通往安康,能为大军节省不少时间。这个消息本是个好机会,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一个致命的陷阱。

六月初的一天清晨,大军刚走出一片浓雾,眼前突然出现了一道峡谷。"峡四山耸立,中亘四十里",这就是后来让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的车厢峡。当地百姓都知道,这处峡谷最是凶险,"易入难出"。一支商队曾在此迷失方向整整七天才找到出路。

李自成的大军刚进入峡谷,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中的天气瞬息万变,暴雨来得又急又猛。湿滑的山路让大军寸步难行,运粮的马车陷入泥泞,有些甚至滚落山崖。

更糟糕的是,明军的追兵也已经赶到。陈奇瑜得知李自成等人误入车厢峡的消息后,立即调集各路兵马,在峡谷两端布下重兵把守。他深知这处地形的险要,断定李自成插翅难飞。

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农民军的处境越发艰难。军中的弓弦在潮湿的空气中逐渐腐烂,铁制的刀剑也开始生锈。一些士兵因为淋雨过度而病倒,军医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

粮草的问题更是致命的。原本储备的干粮在连日暴雨中受潮发霉,无法食用。派出去寻找补给的士兵,大多都被守在谷口的明军拦截。军中每天都有人因饥饿而死去,有些士兵不得不煮皮带、啃树皮充饥。

一位幸存的农民军将领后来回忆说:"那段日子,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十几具尸体,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病死的。最难熬的是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却什么都做不了。"

在这种绝境下,军心开始动摇。有些士兵提出投降,但很快被镇压下去。李自成和高迎祥轮流在军中巡视,维持军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望的情绪还是在军中蔓延。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给了农民军一线希望。一位斥候报告说,在峡谷的西侧发现了一条羊肠小道,虽然极其险峻,但或许可以让一部分人逃出生天。然而,这条小道太过狭窄,无法让大军通过。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自成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三、峡谷中的生死较量

就在农民军命悬一线之际,顾君恩向李自成进言:"当年项羽在垓下尚且突围,今日我军何不效仿古人智谋?"这一番话引起了李自成的注意。顾君恩随即道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当晚,李自成召集众将商议。顾君恩的计策很快得到了认可:先派出使者假意投诚,待明军放松警惕之时,再寻机突围。此计虽险,却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为了让这个计策更具说服力,李自成命人将军中仅存的金银珠宝收集起来。这些财物大多是此前在各地攻城略地时所得,本是军中重要的军资。但在生死存亡之际,这些财物反倒成了保命的关键。

农民军派出了十二名能言善辩的士兵,由张妙手、贺双全带队,携带重金潜往彰德府。他们找到了陈奇瑜的亲信,说出了一番动人的话:"我等本是良民,实因年岁歉收,才不得已揭竿。如今愿意弃暗投明,只求一条生路。"

这番话传到陈奇瑜耳中时,正值深夜。陈奇瑜立即召集幕僚商议。有人提醒说:"李自成诡计多端,此事恐有蹊跷。"但更多的人认为,如今农民军已是穷途末路,投降应是真心实意。

一位参与议事的将领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陈大人召集我们商议了整整一夜。最后,还是金银珠宝打动了某些人的心。"

事实上,陈奇瑜的部下中,已有人私下收受了农民军的贿赂。这些人在议事时极力主张接受投降,说什么"流寇已是甕中之鳖,不如收编为己用"。

就这样,陈奇瑜同意了农民军的投降请求。他立即上奏朝廷,称已说服数万"流寇"归顺,这将是一场不战而胜的大功。

农民军的使者回到峡谷,带来了这个好消息。李自成立即下令全军准备:将所有能藏的短兵器都藏在衣服内,其余武器则要准备上缴。同时,他还命令将士们分批列队,准备按照明军的安排"投降"。

一位参与此事的农民军士兵后来说:"那几天,我们把短刀都缝在衣服里,走路时生怕被人发现。"

这时的陈奇瑜已经开始安排接收投降的事宜。他派人准备了大量文书,准备详细登记每一个投降者的信息。同时,他还下令沿途州县准备粮食,以供"归顺人员"食用。

眼看着这场"投降"就要开始,谁也没想到,一场更大的较量即将上演...

四、精心策划的突围

崇祯七年七月初三,车厢峡外一片肃穆。陈奇瑜亲自到场主持"受降仪式",他身着官服,前来接受这支困于峡中近三月的农民军。

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峡谷外搭起了高台,明军将领们列队而立。陈奇瑜命令农民军依次走出峡谷,每百人为一队,在高台前列队等候"编号"。

一位当时在场的明军小将后来回忆道:"那天一大早,'流寇'就开始从峡谷里走出来。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确实像是饿了好几个月的人。"

按照安排,农民军要先将武器堆放在指定地点。一队队农民军走出峡谷,将刀枪长矛投于地上。这些武器在连月阴雨中早已锈迹斑斑,看起来确实像是一支已经丧失战斗力的队伍。

陈奇瑜派出文吏,开始详细登记每个投降者的姓名、年龄和籍贯。他甚至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名册,准备上报朝廷。每登记一队人马,就由专门的"定抚官"带领他们按指定路线离开。

这场"投降"仪式进行得异常顺利,直到出现了一个意外。一名明军士兵发现,一个农民军士兵走路时腿脚不便,仔细检查才发现他腿上绑着一把短刀。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警觉。

但这个时候,已经有数千农民军走出了峡谷,分散在各个方向。当陈奇瑜准备下令严查时,变故陡生。只见走在前面的农民军突然从衣服里掏出短刀,向押送的"定抚官"发起攻击。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那些看似瘦弱不堪的农民军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更令明军始料未及的是,那些已经被押送出去的农民军也纷纷掉头杀回。

当时负责押送的一名定抚官后来说:"那些'降兵'像是商量好的一样,在同一时间动手。有的用藏在衣服里的短刀,有的用路边捡的石头,还有的直接用拳头。"

混乱之中,李自成和高迎祥率领主力冲出峡谷。他们没有恋战,而是分散逃走。有的"定抚官"被杀,有的被打伤,还有态度和善的则被绑在树上。

一位幸存的明军将领事后感叹:"我们以为他们是待宰的羔羊,谁知道竟是披着羊皮的猛虎。"

农民军这一突围,不仅救出了被困将士,还缴获了大量辎重物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而此时的陈奇瑜还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五、事件的历史影响

车厢峡之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在得知此事后震怒非常,当即下令彻查此事。陈奇瑜匆忙上书辩解,声称是凤翔知县李加彦杀降在先,才导致农民军暴起伤人。

一位当时在京的御史在日记中写道:"陈奇瑜此番失利,朝中震动。有言其贪功冒进者,有言其轻敌误事者,亦有为其开脱者,言此乃李加彦之过。"

然而,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凤翔知县李加彦的同僚纷纷上书为其鸣冤。他们指出,李加彦识破农民军诈降的阴谋,处死三十六名细作,实为功劳。反倒是陈奇瑜轻信敌言,致使大好局面功亏一篑。

一位参与调查此事的官员后来回忆说:"当时查明真相后,朝廷上下无不惊叹李加彦的先见之明。若是当初陈奇瑜能听从他的建议,也不至于酿成如此大祸。"

崇祯帝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立即下令革除陈奇瑜的职务,并任命洪承畴接替其位。这一决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洪承畴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剿匪策略,使得明军与农民军的战事进入了新的阶段。

而李自成的队伍在突围之后,并未就此沉寂。相反,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们名声大振。一位当时的陕西商人在账本中记载:"闻李闯军出峡后,声势更盛,所到之处,百姓多有响应。"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败仗反而成就了李自成的威名。一些在外流窜的农民军首领闻讯后,纷纷前来投奔。他们都说:"能在车厢峡死地逢生,此人必是真命天子。"

一位亲历此事的农民军将领在晚年回忆说:"自车厢峡一役后,我军士气大振。以前觉得官军了不起,这次却发现,他们也不过如此。"

对明朝统治者来说,车厢峡之战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他们的统治崩溃,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位明朝史官在记载此事时写道:"自陈奇瑜失机,朝廷威信大伤。观此可知,非止一军一将之失也。"

随后的历史走向印证了这一点。李自成的势力在这之后愈发强大,其麾下将士不断增加,战术也更加成熟。他们开始采取更灵活的战法,在陕西、山西等地区游击作战,让明军疲于奔命。

这场发生在崇祯七年的战事,最终成为了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那个险些全军覆没,却又奇迹般突围的农民军首领,也在十三年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

1 阅读:60
纸起城楼史书

纸起城楼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