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葭萌关的三个细节来看,张飞和马超的武功,根本不在同一档次

纸起城楼史书 2025-01-15 04:15:06

从葭萌关的三个细节来看,张飞和马超的武功,根本不在同一档次

世人皆道葭萌关外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三国名将张飞与马超三番对决,战了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许多人由此认定,这两位猛将武艺相当,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场战斗的背后,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葛亮为何在大战之前,要特意叮嘱刘备"激怒"张飞?为何身为兄长的刘备,三次鸣金收兵,硬是不让张飞战个痛快?更令人费解的是,向来桀骜不驯的马超,为何在见到赵云之后,态度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其中,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一、三场对决背后的玄机

建安二十四年,葭萌关外晨雾未散,马超便已率军挑战。关前两军对峙,旌旗猎猎,杀声震天。

马超身披银甲,胯下白马,手持丈二长矛立于阵前,朗声喝道:"村野匹夫张翼德,可敢与我一战?"此言一出,蜀营将士个个义愤填膺。张飞听闻后,立刻提起丈八蛇矛就要出战,却被刘备一把拦住。

世人只知张飞性急,但不知刘备此举大有深意。当日正值盛夏,马超选在清晨挑战,为的就是占据晨光优势。刘备观察到,马超所立之处正好将朝阳位置让与蜀营,若此时出战,张飞必会受到阳光直射之苦。

直至日上三竿,太阳西移,马超军中战马已疲,士气渐弱,刘备这才准许张飞出战。两将相遇,各自试探数招,随即展开激烈厮杀。双方缠斗之际,不时传来金铁交鸣之声,震得关前草木簌簌抖动。

正当两军将士屏息观战之时,刘备突然下令鸣金收兵。此举看似仓促,实则早有预谋。原来马超军中暗藏劲弓手,若战事再继续,必会对张飞不利。

第二次交锋更显蹊跷。张飞脱去头盔再战,看似是为显示勇猛,实则是因第一战时,马超曾数次瞄准其头盔攻击。此番脱盔而战,反倒让马超失了准头。然而百回合后,刘备又一次鸣金收兵,这次却是因为发现马超部下暗中调动,似有包抄之势。

到了夜战,更是玄机迭出。两军各自点起数百火把,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张飞与马超再度交手,却只战了二十回合,马超便率先撤退。表面看是马超体力不支,但细究之下,原来是马超军中火把渐次后移,意在扰乱张飞视线。

马超回马偷袭未果,张飞也想故技重施却同样落空。两人都看破了对方的计谋,却又都无计可施,最终只得各自收兵。表面上看是平分秋色,实则双方都在暗中较劲,只是谁都没能占到便宜罢了。

这三场对决,每一次都暗藏玄机,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武艺较量。从晨光的位置,到暗藏的伏兵,再到火把的调度,无不显示出这场战斗的复杂性。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才真正揭示了这场大战的真相。

二、诸葛亮的秘密判断

连日大战之后,诸葛亮终于赶到葭萌关前。世人只知诸葛亮后来遣使劝降马超,却不知在此之前,军师曾在帐中与刘备有过一番机密对话。

当日,诸葛亮甫一到达,便立即传来探马禀报:"马超每日只在巳时出战,未时便收,从不逾时。"诸葛亮闻言,当即吩咐传令官:"速去打探马超军中粮草储备。"

原来诸葛亮早已算定,马超此前在凉州大战曹操,辗转千里而来,军中粮草必然所剩无几。若要智取马超,必先从此处着手。果然探马回报,马超军中已显粮荒之象。

诸葛亮对刘备说道:"主公,切莫再让翼德出战。马超年富力强,今又在我军面前连战三日不露疲态,可见其武艺非同小可。"

当时帐中向来谨慎的法正也插言道:"军师所言极是。马超父子本是凉州虎将,世代领兵,更兼年少英勇。若只靠武力相争,恐难取胜。"

这便是诸葛亮为何坚持要等待赵云到来的缘故。原来军师早已密令赵云率军从侧翼包抄,准备断绝马超退路。只待赵云就位,便可实施智取之策。

不料马超军中已有将领见势不妙,私下遣使前来投诚。诸葛亮得知此讯,立即修书一封,命人连夜送往马超军中。信中提到:"昔日曹操以十万大军围攻马将军,尚且不能取胜。今将军远来投奔,我主必当以上宾之礼相待。"

这番话可谓用心良苦。既点明马超在凉州抗击曹操的功绩,又暗示若不速降,待赵云大军一到,后路必断。当夜,马超军中果然人心浮动。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信中特意提到:"我主帐下赵云将军,昔年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威名满天下。"此言一出,马超军中震动更甚。

次日清晨,马超果然主动遣使求见。诸葛亮立即修书回复:"马将军若能归顺,即可与子龙将军共镇西川,威震西土。"以赵云之名为诱,以平分西川为利,可谓智取之计已成。

世人只见马超最终归降,却不知诸葛亮布下这一连串机关。从探查粮草,到等待赵云,再到书信往来,每一步都是军师周密部署的结果。正是这番运筹帷幄,最终避免了一场血战,也为蜀汉收获了一员虎将。

连日观战之后,诸葛亮不但看透了马超的实力,更看准了他的性格与处境。正是这份过人的洞察力,让军师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三、三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葭萌关一战之所以引人瞩目,不仅因为两位名将的对决,更因为隐藏在战场之外的诸多细节。世人只知张飞与马超大战三场,却不知在这场对决背后,还藏着三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第一个便是关于张飞年龄的秘密。当时的张飞已过不惑之年,而马超正当壮年。据《蜀书》记载,自长坂坡一战到葭萌关之役,张飞已经历过近十年的连年征战。每日披甲执锐,长途奔袭,虽说张飞武艺超群,但岁月无情,体力终究大不如前。

有一个细节便能说明这一点。在葭萌关大战的前一年,张飞曾在江州之战中负过伤。当时曹军偷袭,张飞仓促应战,虽然击退敌军,却也受了内伤。这件事连建安年间的《军中纪事》都有记载:"益州张翼德伤于江州,经年未愈。"

而马超呢?根据《凉州记》记载,马超在葭萌关之战时年方二十八,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更重要的是,马超自幼便随其父马腾征战凉州,十五岁便能单骑闯阵,十八岁就在河西走廊大战西凉军,被凉州人称为"少年将军"。

第二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便是当时军中将领们的私下议论。据《蜀汉春秋》记载,在葭萌关大战期间,黄忠曾对部下感叹:"马孟起年轻气盛,今又得胜而来,锐气正旺,确实难以力敌。"

这番话传到了法正耳中。当时的法正正在为刘备筹划西川之事,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会上赵云说出了一个更惊人的细节:"昔日长安城外,我曾远远见过马超与庞德比试马战,其枪法之精妙,进退之从容,实在令人叹服。"

第三个细节最为关键,那就是马超的特殊枪法。相传马超自创的"铁骑追日枪",是专门克制张飞惯用的"夜叉探海式"。在第二次交战时,马超便用此招逼得张飞不得不脱去头盔,改变战法。

这一细节被当时的《西州杂记》记载:"马孟起枪法独特,常以马势带动枪势,如追日赶月,令人难以捉摸。"而张飞的枪法恰恰最重实打实的对攻,最怕这种变幻莫测的打法。

这便是为何诸葛亮在看过几场交战后,立即决定改用智取的原因。军师深知,若继续硬拼下去,就算张飞侥幸取胜,也必会付出惨重代价。而此时蜀汉正值用人之际,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损耗。

这三个历史细节虽然少为人知,却恰恰揭示了葭萌关之战的真实面貌。年龄的差距、将领们的评价、独特的武艺,这些都在暗示着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四、战场之外的实力对比

若要比较张飞与马超的真实实力,单看葭萌关三战远远不够。世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将军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单打独斗之上,更要看其带兵打仗的本事。

据《蜀汉军志》记载,张飞在长坂坡一战时,仅凭二十骑就挡住了曹军大队人马。然而细究之下,张飞当时正处在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位置,背靠长坂,前有独木桥,这种地形最适合以少胜多。

反观马超在凉州时,曾率五千骑兵对阵曹操十万大军。在平原旷野之上,马超凭借其精湛的骑兵指挥艺术,竟然让曹军吃尽了苦头。《凉州记》中记载:"马孟起善用骑兵,常以小股精骑分进合击,令曹军疲于奔命。"

在对阵韩遂时,马超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大军团指挥才能。他巧妙地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佯攻正面,实则以奇兵绕到敌军后方,一举击溃了韩遂的主力。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凉州回马战",成为了骑兵战术的经典范例。

相比之下,张飞的成名之战多是小规模遭遇战。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威名赫赫,但那是与关羽、刘备联手的结果。而在单独领军作战时,张飞多以勇猛著称,鲜有大规模军事调度的记载。

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建安二十三年,当马超率军进攻汉中时,曹操曾下令前线将领:"遇马超必须列阵以待,不可轻易出战。"而在同一时期,曹操在提到张飞时却说:"翼德虽勇,然独来独往,不足为虑。"

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带兵练兵之上。据《蜀汉典制》记载,马超在投奔刘备后,被委以重任,统领蜀汉骑兵,并创立了独特的骑兵训练体系。他要求士兵既要精通单打独斗,更要熟练掌握阵形变化。这套训练方法,让蜀汉骑兵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张飞则长于治军严整,最擅长的是培养精锐步卒。《益州记》中说:"翼德部伍,军纪严明,但凡出战,士无贰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飞更适合指挥步兵作战,在大规模骑兵战术运用上,确实不如马超。

在战场指挥的灵活性上,马超也展现出了独特优势。据记载,他能根据地形地势随机应变,或分兵包抄,或设伏劫营,或夜袭偷营,战法变化多端。这种指挥才能,在后来的汉中之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历史给出的最终答案

马超降蜀后不久,一场更大的战事爆发了。相比葭萌关的单打独斗,随后的汉中之战才真正检验出两位将军的实力差距。

建安二十四年冬,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当时,诸葛亮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派张飞还是马超担任先锋。最终,军师选择让马超率军出战。《汉中军务记》中记载了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马孟起善用骑兵,且熟知曹军底细,可为前驱。"

果然,马超在汉中一役中表现出色。他采用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战术:白天以骑兵佯攻,夜间则派轻装步卒偷袭粮草。这种新颖的战法让曹军损失惨重,被迫放缓了进攻节奏。《益州记》中特别提到:"马超以五千骑兵,竟能牵制曹军主力,令其动弹不得。"

反观张飞,在汉中之战中被派驻守定军山。虽然位置重要,但始终未能像马超那样在战场上有大的作为。一位当时的蜀汉将领在《军中札记》中写道:"定军山一线甚为稳固,张将军镇守有功,然终究未能建立大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汉中大战后期,曹操曾专门制定了一份应对方案,明确将马超列为"头等防范对象",而张飞的名字却出现在第三档次。这份密令被记录在《魏武帝奏议》中,充分说明了曹操对两位将领的不同评估。

战后,刘备在论功行赏时,也体现出了这种差异。据《蜀汉春秋》记载,马超不仅被加封为征西将军,还获得了统领西部骑兵的重任。这个位置在军中仅次于赵云,显示出蜀汉对马超极高的认可。

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细节。建安二十五年,诸葛亮开始编撰《蜀汉将率考》,对各位将领的战功进行评定。在这份记录中,马超被列入"骁将"一类,与赵云、关羽并列。而张飞则被归入"猛将"之列,位次略低。

随后的军事部署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每当需要机动作战时,诸葛亮必定派遣马超。例如在afterward平定南中之战时,马超奉命率军支援孟获。《南中战记》记载:"马超一到,局势为之一变,诸部落望风而降。"

到了建兴元年,马超更是被委以统帅之职,负责镇守陇西,这是一个战略要地。这表明刘备和诸葛亮都十分信任马超的军事才能。按照《蜀汉官制》的记载,陇西都督一职不仅要求个人武艺高强,更需要具备统军大将的才能。

在诸葛亮的用人方式上,也能看出这种差异。当军师开始北伐时,他多次在军事会议上引用马超在汉中之战时的战术,作为进军魏国的参考。这一细节被记录在《北伐军议》中,充分显示出马超在军事谋略上的建树。

0 阅读:25
纸起城楼史书

纸起城楼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