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中共特科在隐蔽战线上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不仅因深入敌人内部而挽救了无数革命同志,同时也狠狠打击了叛徒和告密者的嚣张气焰。
与硝烟弥漫的战场前线相比,隐蔽战线的工作同样是艰巨、危险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地下工作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同样诞生了很多代表人物,陈赓与潘汉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他们的人生最终结局却各有不同。
卓越的军事天才:陈赓
陈赓是在毛主席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接受革命思想的,早在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蒋介石曾成为最大的阻碍,但在国共合作时期,陈赓与蒋介石还有过一段交往渊源。
1924年蒋介石被内定为黄埔军校校长,陈赓也在广州报考该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面试过程中,陈赓那一句口号嘹亮的“报告”给蒋介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陈赓果然也不负众望,在校期间更是被誉为“黄埔三杰”之首。
那时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尚未暴露,陈赓与还发展为亲密的师生关系。
第二次东征期间,陈赓担任主力纵队连长身先士卒,因过人表现还被蒋介石调回担任警卫,当东征队伍与敌人遭遇于华阳后,因敌众我寡的态势使得蒋介石陷入重围。
危急时刻,还是陈赓直接背起了一脸茫然的蒋介石跑了好几里路,这才暂时脱离了危险。
自那之后,陈赓甚至能够在蒋介石的居室内自由出入,足以见得信任感。
局势在变化,陈赓始终是个能分得清大是大非的人,他绝不会因为被信任而选择阵营;当他发现蒋介石出现排斥中共党员的情况后,马上便去寻找周总理商量对策。
为了能挽留陈赓,已经得势的蒋介石许以各种报酬,但他的收买最终还是失败了。
“4·12”之后,蒋介石的狰狞面目展露无遗,也是陈赓在第一时间组织了“黄埔军校同学讨蒋委员会”,二人彻底走向决裂。
组织对陈赓的信任更是充分的,哪怕顾顺章与陈赓同样有着相熟的历史,也并不影响他的人生之路。
两人曾于1926年一同前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相比于成名已久的陈赓,顾顺章是回国后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才初露头角的。
身处上海,顾顺章也在制裁叛徒、特务等方面立下功劳,由此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满身功劳的他也慢慢膨胀起来,经常不把别人看在眼里,还利用工作的特殊性吃喝嫖赌。
在这个关头,担任中央特科二科负责人的陈赓就第一时间表示:“只要我们不死,准能见到顾顺章叛变的那一天。”
没想到此话一语成谶,顾顺章果然叛变了,要不是已经打入中统内部的钱壮飞,就连上海党中央以及江苏省委估计都要遭遇全军覆没的终局。
1933年3月前后,陈赓还是因顾顺章泄密被捕。
蒋介石闻讯后非常高兴,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争取”过来,陈赓软硬不吃搞得敌人很被动,只好被送到了南京。
那段时期,蒋介石的力量已经空前强大,似乎他称霸中国已是指日可待。
哪怕是当犯人被押送过去,陈赓的待遇依旧是与众不同的,谷正伦甚至拿着蒋介石的电报亲自到车站迎接,还有几个昔日“同班同学”亲自款待劝降,陈赓也全部无视。
彼时的蒋介石正集中精力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转攻,他甚至依然愿意抽出时间见见这位老学生。
蓬头垢面的陈赓却反客为主,当即对蒋介石表示:“谢谢你的好意,我根本不需要你原谅。”
当着满脸堆笑的老校长,陈赓甚至拿笔写下了“打倒蒋介石”。
这下蒋介石彻底破防了,当即叫嚷道:“你这个态度!快把他给押下去!”
那几天,陈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完全取决于蒋介石的选择;蒋介石辗转反侧,觉得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就决定再见一面。
第二次见面,陈赓依然满脸不屑地表示:“我看你对我就不要有什么幻想了。”
为了挽回谈话僵局,蒋介石还说:“现在国家弄得这么糟,每天都有人流血,中国不能这样下去了。”
可这番说辞显然无法打动陈赓,陈赓反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去抗日,却在这发动内战?”
这次秘密谈话再度以失败告终,几个卫士应声而入用枪口抵住了陈赓的前胸,此时的陈赓似乎已经清楚了自己的结局,站起身来昂首走了出去,他也不知道蒋介石究竟会不会下令开枪。
毕竟陈赓过去在黄埔军校威望极高,再加上他救过蒋介石的命,就算是考虑到舆论,蒋介石都没法动手,就这么静静看着昔日的学生去了。
回到红军队伍后,陈赓的地位反而得到提高,与蒋介石也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对抗着,他的军事能力更是得到彻底的体现,最终成长为共和国大将。
千虑终有一失:潘汉年
“有骨气的读书人”是革命年代最宝贵的人才,潘汉年最早就是一位作家,1926年加入中共后,更是在整个左翼文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1939年开始,中央为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就提出要在敌后搜集更多情报。
这样的背景下,潘汉年领命离开延安赶赴敌后。
廖承志当时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负责人,他对潘汉年的到来感到极为高兴,由此开始了携手共建情报网络的征程。
由于各项工作做得都十分不错,潘汉年也越来越受到重用。
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胡均鹤等考虑到“给自己留条退路”,采取了联蒋又联共的态度,潘汉年为了获取到更多情报也与他们产生交集。
胡均鹤在抗战期间确实有过一些积极表现,曾帮助刘晓等同志撤离敌占区,还曾到淮南给新四军送过情报和药品。
1943年,担任华中局情报部部长的潘汉年则依托此机构指挥南京、上海等地的情报工作,更是繁忙起来。
此时出现了一个比较紧急的消息:与新四军各部对峙的日伪军极有可能对淮南根据地发动“扫荡”。
潘汉年十分着急,想要进一步得知敌人的具体消息,但在与胡均鹤等人的联系中断后,很多情报没法收集回来,不利于工作的继续展开。
为此,他还特意向饶漱石表示:“我想要去一趟解放区,重新部署那里的情报工作,同时想办法与李士群恢复联系。”
得到批准后,潘汉年就这么潜入上海。
令他没想到的是,李士群就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哪怕他过去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依旧是“戴着面具”。
抵达上海的第一时间,潘汉年先去找了胡均鹤,对方表示李士群已经去了南京。
南京的环境是极为复杂的,经过深思熟虑后,潘汉年还是决定去一趟,若是搞不到有用情报,接下来的工作也很难展开。
令他没想到的是,抵达南京见到李士群后,李士群却说:“汪先生心情不好,他打算搞议会政治,听说你来了他也很高兴,想要和你谈一谈。”
这下,潘汉年瞬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是他要与汪精卫这种人见面,就必须要去征得组织的同意,问题是从南京到延安的通讯并不方便,想要汇报估计也都来不及了;要是直接表示拒绝,那显然是不明智的,他本人就在南京,很容易被李士群所扣。
李士群的用意也很简单:通过潘汉年这位著名中共代表在汪精卫面前邀功,使得他在与周佛海的矛盾中多一些获胜筹码。
留给潘汉年的思考时间并不多,他干脆秉持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想法去了。
搞情报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谨慎,这一次确实也是潘汉年大意了,两人的密谈,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出现。
汪精卫当时告诉潘汉年:“我认识你们的毛主席,过去我是主张联共的,后来发生误会了;你们与蒋介石没什么搞头,他是独裁的,我要搞议会政治,吸收各党派参加。”
各种弯弯绕的话说了不少,潘汉年也明确表示:“新四军的发展是肯定的,如果将来你感到与日本人合作有困难,要另找他路时,新四军会给你一个转身的余地。”
汪精卫在卖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况,潘汉年也没法把话说得太绝。
只能说,这次双方见面是潘汉年在受要挟的情况下被迫去见的,没有办法请示上级,汪精卫在会谈中说话的内容多为试探,也没谈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正是因为没谈什么具体的事情,潘汉年就觉得此次见面无关痛痒,待他回到淮南根据地后,就把日伪军“扫荡”的情报报告给新四军总部。
或许也是担心自己说不清楚,他也没把这件事汇报给饶漱石。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潘汉年突然意识到问题的遗憾中兴,赶忙向毛主席汇报情况。
由于太过紧张,他连说话都变得极为磕巴,毛主席还说:“你不用紧张,这几年在敌后的工作中央是了解的,对你也是完全信任,外面的谣传我们并不相信,你也不用害怕。”
这句话更是使潘汉年到嘴边的话又给收了回去,不敢再坦白了,干脆将错就错。
一直到1955年,因饶漱石等人的问题爆发后,潘汉年才找到陈毅详细说明了这件事的情况,可此时再说,已经太晚了。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竟然因一念之差成为阶下囚,在海内外引发了巨大震动。
虽说他在1982年还是被恢复了名誉、追认了历史功绩,可从他个人的人生而言,这一切还是来得太迟了。
若是他能在回来的第一时间就说出实情,历史一定不会是如此悲剧的走向;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终生,却因为如此一次疏忽而落得如此境地,确实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1.中共史上最危险叛徒顾顺章私生活:挥土如金,乱搞女人 人民网
2.一桩历史谜案──潘汉年会见汪精卫 尹琪 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