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而不褪色的兵
1989年,广东省的担杆岛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地,几乎未被现代文明触及。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和珍稀物种,特地在岛上筹建了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
老刘在退伍前接到了这个消息。当时,部队领导需要一位有责任心、能够适应孤独岛屿生活的人来担此重任。领导在众多候选人中提名了老刘,老刘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接受了这个任务,准备在退伍后转入这个全新的工作领域。
退伍手续办妥后不久,老刘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港口,准备登上前往担杆岛的登陆艇。担杆岛地处偏远,尚未开通常规航线,唯一能通行的船只有部队每月一次的补给登陆艇。这艘船承担着向岛上运送人员、物资的重任,是连接岛屿与外界的唯一纽带。当天,港口早早聚集了不少人和货物,等待着船只装载。
当登陆艇靠岸时,码头顿时忙碌起来。各种补给物资被一件件搬运上船,其中包括食物、生活用品,还有一些特别的“乘客”——关在铁笼里的活猪。这些猪被安排在甲板附近,笼子用绳索固定,尽量减少它们在颠簸中滑动。除此之外,船底舱还装满了柴油桶,为船只和岛上的发电设备提供燃料。现场弥漫着柴油的刺鼻气味,和牲畜混杂的气息融在一起,显得格外浓烈。
船上空间十分狭小,甲板上挤满了人和货物。老刘找了个空隙,放下行李,勉强挤出一块立足之地。他的行李很简单,一床被褥、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些随身携带的基本工具。随着船只缓缓驶离码头,海面上开始掀起微微的波浪,周围的景色也逐渐变得空旷。
这是老刘第一次出海,海浪的颠簸很快让他感到不适。随着船体的起伏,他的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头晕目眩,脚下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无力。船上的其他人有些习惯了这种摇晃,纷纷找地方坐下休息,而老刘只能靠着甲板的一侧,试图让自己稳住身体。柴油的气味在闷热的空气中越发浓烈,混杂着牲畜散发的味道,让他感到格外难受。他强忍着不适,找了个空旷的地方躺下,没想到刚放松下来,旁边笼子里的几头猪也开始躁动不安。
活猪显然也受不了这种剧烈的颠簸,它们在笼子里来回挤压,发出阵阵尖叫。更糟糕的是,一些猪由于笼门固定不牢,居然挣脱出来,踩着货物和甲板到处乱窜。几头猪踩到老刘身上,弄得他的衣服和行李上沾满了污物。船员和同行的人赶忙上前,将猪赶回笼子里,又用额外的绳索加固笼子。
老刘躺在一旁,身上的气味让他极度不适,但周围的环境无处可逃。他只能蜷缩着身体,勉强挨过每一秒的颠簸。过了一会儿,有人递给他一瓶水和一块饼干,但他完全没有胃口,只能摇摇头示意不用。
航程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当船只终于靠近担杆岛时,老刘已经筋疲力尽。他身上沾满了污物,脸色苍白,但他还是提起行李,站起身,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岛上生活。
与自然为伴
到达担杆岛后,老刘与老班长罗家富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开始了他们孤岛上的新生活。岛上环境十分简陋,居住的是之前部队留下的营房,四周被茂密的树林和荒草包围。
保护猕猴的任务并不容易。岛上的猕猴对人类充满警惕,常常躲藏在密林深处,不轻易现身。老刘和罗家富每天提着装着少量水果和食物的袋子,沿着岛上的小路走向事先选好的投喂点。投喂点通常是林间开阔的地方,方便观察猕猴的动向。每次,他们将水果和食物放好后,都会退到较远的位置,静静等着猕猴靠近。
渐地,猕猴开始靠近投喂点,有时他们刚放下食物,还能远远地看到几只猴子小心翼翼地探头探脑。但只要有人稍微靠近一步,它们就会迅速逃回丛林。几个月下来,猴群慢慢熟悉了他们的气味和行为模式,警惕心逐渐降低。有些胆大的猴子甚至会在二人还未走远时,直接跑到投喂点取食。
保护猕猴的同时,两人也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岛上资源匮乏,补给船每月只来一次,带来的蔬菜和粮食数量有限。因为缺乏新鲜蔬菜,老刘的饮食长期以米饭、罐头和干粮为主,偶尔会从海边捞些鱼虾,改善一下单调的伙食。营养不足很快对身体产生了影响,不久后,老刘开始感到关节疼痛,活动时变得愈加困难。
疼痛加剧时,他连站立和行走都十分艰难,白天的工作不得不由罗家富代为完成。夜晚,他只能躺在营房的木床上,忍受着阵阵疼痛。几次补给船抵达时,老刘都请求带一些药物,但岛上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药品效果微乎其微。
爱与失落
1990年,老刘和潘虹的婚礼十分简单,没有繁复的仪式,也没有宾客满堂。他们只是请了几位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吃了顿简单的饭菜,交换了彼此的承诺。在那个年代,朴素的婚礼并不稀奇,但老刘始终觉得自己欠妻子一场体面的仪式。
婚后,潘虹留在了城里工作,而老刘则继续留在担杆岛上,履行他对保护猕猴的承诺。因为岛上的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任务的特殊性,老刘无法经常回到家中与妻子团聚。起初,他们还能通过补给船偶尔传递书信,但这种联络方式也十分有限,一年下来,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在婚后不久出生。因为长期分隔两地,孩子出生时老刘并不在场,等他从岛上赶回家时,孩子已经满月。
刘聪出生那年,老刘因为任务在身,无法赶回家看望刚出生的儿子。为了让老刘能在过年时见到孩子,潘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带着只有4个月大的儿子,跟着补给船前往担杆岛,一家人终于得以短暂团聚。小小的刘聪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不适应,很快便开始发烧,体温持续攀升。
担杆岛的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补给船每月才来一次。在烧了几天几夜后,补给船按时抵达,老刘一家连忙上船,带着高烧不退的刘聪赶往珠海。为长时间高烧未退,刘聪的大脑受到了严重损伤,最终确诊为脑瘫。
1995年,老刘在岛上接连收到两封辗转许久的家信。第一封信告诉他,父亲因病去世。老刘刚刚得知消息,还未完全消化,第二封信又带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信中提到,因为交通不便,这两封信已经延误了很长时间,父母去世已有一个多月。
那时,父母的后事早已处理完毕,回去也无法弥补什么。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他取出三炷香,步行来到岛上的码头。那里正对着大陆的方向,海风轻轻吹过,他点燃香火,站在海边默默地向家乡拜了拜。
不忘初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刘在担杆岛上的坚守逐渐被外界知晓。他几十年来默默守护这座孤岛,为猕猴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尽管岛上条件艰苦,老刘的故事通过零星的渠道开始传到岛外,尤其是部队退役同僚和偶尔前来视察的工作人员,将他的事迹分享给了更多人。2012年,一篇名为《用生命看护孤岛》的长篇通讯被刊登在《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全面报道了老刘在担杆岛上的生活与付出。
报道刊发后,老刘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社会各界纷纷表达敬意,有的媒体前来采访,有的组织提出捐赠物资支持担杆岛的保护工作。老刘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按时去投喂猕猴、检查保护区的设施,观察猴群的动态,并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2013年,老刘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他还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无数退伍军人心中的榜样。他的工资有所提升,工作待遇也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岛上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保护区建起了一些基础设施,不再像以往那样与外界完全隔绝。岛上的通信设备也得到了更新,老刘和家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更令人欣慰的是,老刘终于能够与妻子潘虹和儿子刘聪一起在岛上生活。
2024年之后,担杆岛的猕猴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岛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猴群数量稳步增长,保护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老刘和他的家人依旧过着简单的生活,不过儿子的脑瘫一直是他内心最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用生命看护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