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15,《清朝史话》连载22,欢迎收看。
01、《四库全书》,集古今图书之大成
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编辑的类书,以三国时魏文帝叫王象等编的《皇览》为最早,以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为较大。尤其是 《永乐大典》,可算是最大的一部了。
但是,康熙皇帝却并不灰心,他还想有所前进,于是便组织了一班人马,编辑起《古今图书集成》来。有关工作还没有做完,康熙就死去了;雍正皇帝又接着做。雍正三年(1725),终于把这部书编完。不过,《古今图书集成》才编辑了一万卷书,分六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和《经济汇编》)、32典,计书6109部,差不多只赶上《永乐大典) 的一半,内容也不如《永乐大典》准确真实。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总想学着康熙皇帝的样子办事,在好古尚文这一点上,也落个好名声。这样,从三十八年(1773),到四十七年(1782),他组织文人竟编出了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一个大部头——《四库全书》。
“四库”二字,最早是唐朝的魏徵提出来的。乾隆皇帝一向喜欢贪大求全,因此,亲自给这一大部头取名《四库全书》。
为了夸示文治、兼行书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祖孙几代皇帝,都屡次下诏访求遗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兴人朱筠在安徽当学政,奏请搜集遗书,还提出:“《永乐大典》里头,古书很多,请开馆校、辑。“
乾隆皇帝一见朱筠的奏疏,立即表示同意,下令收罗名士、开四库馆办理,并说:“将来办理成书,着名为《四库全书》。”
这时候,“纪大锅”纪昀,因为给自己亲家、两淮督运使卢见曾通风报信(卢亏空盐款,要被抄家,做侍读学士的纪昀闻讯后,派人用盐和了面、包了少许茶叶送去,暗示因为盐款,家产将被查抄),被发配到乌鲁木齐,现已回京,又做了侍读,在敬一亭值班时早已翻阅过《永乐大典》,对《永乐大典》非常熟悉,乾隆皇帝叫他做了四库馆的实际总纂。
纪昀(1723-1805)从四岁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刻苦读书,他曾题过一副对联,说自己是“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他性格开朗、诙谐、大方,而且重才,因此,能团结人,威望很高。在他的实际负责下,一共组织了359个学者,开始了编纂的工作。
他们把过去的敕撰本、内府本、永乐大典本、各省采购采访本、私人进献本以及国内一些通行流传本,统统集中起来重新校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汇编,该刻印的就刻印,该抄存的就抄存,该存目的就存目。明、清两朝政府编辑的实录、正史、政书、会典、方略、方志、目录、诗文总集等各种图书,大部分也被他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
《四库全书》一共收书3457种,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存目6766种,93556卷,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一共抄录了七份。
第一份,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成,放在新建的文渊阁中。第二年,又抄出一份,放在沈阳的文溯阁中。第三年,又抄出一份,放在圆明园里。第四年抄出的第四份,放在承德的文津阁里。
这四份算是正本,抄得十分精工,一色用的宣纸朱栏,装订得也非常精巧。
副本书型略小,一共三份,都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抄成, 分别存放在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中。
第一份《四库全书》,从收集编纂到成书,一共才用了十个年头(1773-1782)。
《四库全书》略备了中国的古籍,并且,还保存了中国古籍的完备的目录。起初,它只被允许抄阅,后来还允许借阅,尤其是江浙三阁,所有学士都可参阅,几乎成了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因此,它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古籍,而且还传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四库全书》也有一些毛病:有的古籍未尽收入;有的古籍,由于涉及清朝先世的事而被删改;有的文字,由于有损于清帝倡行的理学,也被篡改(如“改嫁之妇”被篡改为“贞孀”)。
此外,为了让乾隆皇帝显示高明,不少书还往往故意留出一二错字,待乾隆皇帝亲自校正,结果,弄巧成拙,有的错字,乾隆没改,其他人也就不敢再改了。
但这一切还不算大问题,最糟糕的却是乾隆皇帝为了加强专制,在编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把许多有损于其统治的古籍烧掉了!
乾隆为了收尽触犯清朝、表彰明季、寓意感慨、词语激愤的遗书,下令各省、府、州、县衙门,专门成立“收书局”。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说:“明朝编的野史很多,其间随意毁誉,传闻异词,必有诋毁本朝之语,应乘机查办一番,尽行销毁,杜绝、禁止邪说,以正人心而厚风俗,……至于各省已经进到的书,全交四库全书馆检查,如有关碍的,即行撤出销毁!”
而早在头一年的4月、6月,他就两次提出:编《四库全书》时,对古籍中的一些,“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的应予删改。
这样,修《四库全书》的同时,也就来了中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仅浙江一省,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乾隆四十七年 (1782),就毁书24次,毁掉书籍就有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有个叫海成的巡抚,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就搜缴了禁书 8000多部!
总计乾隆时期,焚毁的禁书共有71万卷。乾隆皇帝在焚书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的!
但是,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毕竟是大有益的盛事。而参加编纂的学者戴震、纪昀等,还把《四库全书》中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写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其溯源彻委、扶奥提纲之功,又使读者如驾轻车而就熟道。《提要》还嫌浩繁,又刊行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和《四库荟要》,更方便读者了。
02、《儒林外史》、《红楼梦》,鼎盛现衰微的真实记录
小说至于明、清,一跃而为时代的王子。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不论就其产生之早,还是就其质量之佳,均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而清朝的鼎盛期出现的完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进行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和《红楼梦》,则一跃而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成了世界文坛上的瑰丽辉煌的杰作。
清朝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生息发展,到了乾隆时期,真是有如日上中天,臻于鼎盛。然而,大抵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已开始显露其逐渐转衰的端倪。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便是这种日中留阴影、鼎盛现衰微的真实记录。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1701-1754),安徽滁州全椒 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仕宦家庭,23岁时死了父亲,祖父给他遗留下来二万多两银子的家产,也因他好交乐施而不数年挥尽,弄得不时断炊。但他性格豪爽,得钱仍是饮酒歌吟啸呼,未尝一日为贫困而犯愁。
安徽巡抚赵国麟素知其才,以博学鸿词推荐,他竟辞而不就。他对科举制度所暴露出的腐朽性,深恶痛绝,因而,尽管环堵萧然,却仍拥书自娱;冬日苦寒,只得用走路来“暖足”。他54岁死于扬州,生前所著《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诗说》七卷,可惜都佚失了。
《儒林外史》假托写明代中叶的社会生活,通过众多的人物和情节,无情地批判了清朝统治下的封建制度,尤其着重地反对了科举制度和讥讽了那些追求功名的人,生动地刻画了上至翰林(如汤知县、施御史等)下至井市斗方名士的酸陋无耻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如何摧残文人(如范进、周进)的青春、智慧和灵魂,使他们变得麻木、愚蠢甚至卑鄙恶劣(如匡超人)。
《儒林外史》还通过王玉辉的女儿殉节等故事,批判了封建道德,指出了旧礼教已不得人心、必然走向破产,那些假道学先生、封建的迷信以及轻视妇女的意识,也遭到了无情的讽刺与鞭批。
对于地主阶级的贪婪吝啬的本性,至死不忘钱财的守财奴的本质,《儒林外史》也有极为精彩细腻的刻画。
《儒林外史》不光是批判讽刺了那充满了污七八糟、愚蠢残酷的社会,而且也描写了一线光明,讴歌了一些真正善良的人们。第一回中的王冕,就像他自己所画的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不慕功名的杜少卿,不但喊出“秀才不见得强似奴才”的口号,而且反对轻视妇女、反对纳妾,尊重妻子、携妻游山,弄得旁观者“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最后一回里,更写出市井中出现了四大奇人:擅长书法的会遐年、棋手王太、开茶馆而又会画画的盖宽、会做诗的荆元,他们不为功名,劳动之余琴棋书画,显然是有真才实学。
他对当时社会的无情鞭批,他所开创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让众多的人物各自表现时代生活的某一个别生活的某一方面,若断若续地反映整个时代的全貌),开了清朝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先河,竖立起了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光辉里程碑。
法国的百科全书评价《儒林外史》是“一部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确实堪与果戈里、菲尔丁的作品媲美,而其诞生的年代却比果戈里、菲尔丁的作品诞生的年代早得多。
《儒林外史》是与它同时代的《红楼梦》的姊妹篇,它和《红楼梦》 是同时代的两部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1724? -1763),汉军正白旗人,祖先是内务府包衣,曾祖曹玺、祖寅、父顒,都是清朝政府的江宁织造官。曹玺的妻子曾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寅还当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因此,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四次以织造府为行宫,曹家可谓显赫一时。
曹寅藏书极多,又精于书法、校勘、诗文,不仅奉命刊印过《全唐诗》,而且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昇等诗酒往来。
曹寅死时,雪芹尚未出生。但这一切,后来无疑给少年的雪芹以莫大的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雍正时,雪芹家被削职、查抄、遣回了北 京;乾隆时,曹家再次受到打击。往昔的繁富,化为灰烟,少年的舒适,转为成年的拮据。曹雪芹全家,住在西郊,竟过着喝粥赊酒的日子!
也好,困苦玉成了他,乾隆十九年(1754)以前,即他31岁以前,就开始攀登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写起伟大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杰作《红楼梦》来!
家事的衰落,社会的颓倾,尽聚于他的笔下,他用血和泪辛勤地书写了20来年。 当他刚写到80回的时候,他的爱子又夭亡了,这更增加了他这个末路人的莫名的哀伤。乾隆二十八年(1763) 2月13日(大年三十),这位年仅40岁的世界文学巨匠,终于在穷愁潦倒中与世长辞。
《红楼梦》描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官僚地主家庭的衰亡,而客观上揭示的却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曹雪芹在梦一般的哀愁伤感中,一面为它们唱着挽歌,一面却在诅咒它们。《红楼梦》渗透着颓废厌世的色空,却又细腻入微地揭示着封建社会行将寿终正寝的厄运。它的社会意义无比深刻。至于它的艺术成就,更是登上了空前的高峰。
《红楼梦》一共塑造了232个男人、189个女人,合计400多个人物的不同形象,它打破了当时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八股气,也突破了古典小说结构上的传统写法,人物的交替、情节的变换、故事的运行,有如层波起伏,断无停滞、中断、缝合,而是层层依连、浑然一体。它文笔平实而又绚丽多彩,语言明畅而又生动贴切。它不仅是清代鼎盛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杰作,而且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不朽巨制。
清朝鼎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曾少
都是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