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新突破!B族维生素或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利器”

伍科普 2025-04-15 20:16:4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如果有人告诉你,动脉粥样硬化这种被称为“血管杀手”的疾病,可能和一种你每天吃饭都可能摄入的“普通”维生素有关,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维生素并不是那种昂贵稀有、需要特意购买的保健品,而是一组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常被忽视的营养物质——B族维生素。是的,就是那个常常被误认为“只对神经有好处”的B族维生素。

最近,中国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B族维生素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可能拥有意想不到的潜力。

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的词,说白了,就是血管里的“垃圾”越积越多,最后把血管堵上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下水道里被油渍和杂物堵住的场景,只不过这个“下水道”是你身体里最重要的血管。一旦堵住,轻则胸闷、乏力,严重时就是心梗、中风,甚至猝死。

而在这场看似平静、实则危险的血管“堵车”大战中,B族维生素竟然成了一个潜力股,这确实有点“颠覆想象”。

很多人以为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吃太油、胆固醇高”造成的,似乎只要不吃肥肉、不碰油炸食品,就万事大吉。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管堵塞的背后,是一场身体内部的慢性炎症反应。而这种炎症反应的一个“幕后推手”,就是一种叫做高半胱氨酸的物质。

它不是外来的毒素,而是身体在代谢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但如果它在体内“超标”,就像一个不安分的火种,能悄悄地在血管壁上点起“慢火”,日积月累,烧出一个个“斑块”。

这些斑块,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这时候,B族维生素就登场了。

特别是维生素B6、B9(也叫叶酸)、B12,它们在体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分解高半胱氨酸。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灭火器”,专门对付这种体内“火种”。

一旦这三种B族维生素供应充足,高半胱氨酸的含量就能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就不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自然也就降低了。

这个发现并不是凭空猜测。

中国科学家在一项纳入了大量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补充B族维生素,尤其是针对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的人群,可以显著降低他们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换句话说,吃对了维生素,心梗、中风等“老年杀手”的风险可能真的会下降。

这项研究虽然还不能说是“盖棺定论”,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防治慢性病,营养干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心,是不是要开始天天吃维生素片了?其实未必。

B族维生素本来就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中,比如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蛋黄、瘦肉等等。如果你平时饮食均衡,这些营养素是可以自然摄取到的。

但问题是,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致”,吃的米是精白米,吃的面是白面,蔬菜摄入不足,肉类偏好单一,再加上不少中老年人本身肠胃功能下降,吸收能力变差,这就导致了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的“隐性饥饿”。

更有意思的是,B族维生素虽然说是一家,但每一种的作用都不一样,仿佛一个团队里分工明确的成员。B1是“能量发动机”,B2是“细胞修复工”,B3参与胆固醇代谢,B6和B12则是处理高半胱氨酸的“环保专家”。

缺了任何一个,整个系统就可能出现故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会建议,如果要补充B族维生素,最好是“成套补”,而不是单独补某一种。

就像做菜时放调味料,只有盐没有油,味道总会差点意思。

回过头来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是一个“吃多了油”的问题,更是一个“身体内部平衡”的问题。

而B族维生素的作用,就像是这个平衡系统中的一把钥匙,默默无闻,却可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血管弹性变差,再加上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交织在一起,血管健康更显得脆弱。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和营养开始进行干预,也许就能在不知不觉间,为身体筑起一道隐形的“防火墙”。

科学研究也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额外补充B族维生素。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缺乏,是否有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风险。

比如有些人因为基因原因,叶酸代谢不良,就特别需要关注这类维生素的补充。而一些长期素食、偏食的人群,也容易因为摄入结构单一而出现维生素缺乏。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定期做个血液检查,了解自己的维生素水平,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体检项目”。

很多中老年朋友喜欢“养生”,却常常陷入“以为吃得清淡就健康”的误区。

清淡饮食并不代表营养均衡。如果每天只是白粥配咸菜,很可能就摄入不到足够的维生素B群。

再加上现代人常见的应激、失眠、情绪波动等问题,也会加快体内B族维生素的消耗。说到底,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不是静态的,而是会根据环境、年龄、生活状态不断变化的。

补充B族维生素,不是盲目吃药,而是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其实中国传统医学中,也早有“脏腑通调、气血流畅”的观念,这和现代医学在血管健康方面的认知不谋而合。只不过古人没有“高半胱氨酸”这种概念,但他们知道“血瘀”会导致疾病。

同样的道理,现代人如果能够在饮食中加入一些“活血通络”的元素,例如多吃洋葱、大蒜、黑木耳、深绿色蔬菜等,再结合B族维生素的补充,可能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双保险”。

有研究指出,当高半胱氨酸水平每升高5微摩尔/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20%以上。

而补充适量的叶酸和维生素B12,能有效将其降低到安全水平。这样看来,B族维生素不只是“神经修复剂”,更可能是“血管管家”。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科医生,会在治疗方案中加入营养干预的内容,而不再只是关注血压和胆固醇那么简单。

科学不是神话,B族维生素也不是万能钥匙。

它们不是药,不能代替医生开的处方,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们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健康投资。

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有血脂异常、家族心血管病史、或是中老年阶段的群体来说,了解并合理利用这一类营养素,可能比追逐各种“网红保健品”要实在得多。

别小看日常饮食中的“小细节”,往往正是这些被忽视的营养元素,在关键时刻为健康撑起了“保护伞”。B族维生素,看似平凡,却可能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对慢性病防治的传统认知。

从今天起,或许我们都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老朋友”,给身体一个更稳妥、更科学的照顾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叶酸和维生素B12在降低高半胱氨酸水平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2.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2022)》:维生素B族的推荐摄入量与功能解析

3. 《国际临床营养学杂志》:B族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系统综述研究

0 阅读:179
伍科普

伍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