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有多狡猾?淮海战场逃跑时副官提醒他方向反了,他却狡黠一笑

近史风云录啊 2025-02-05 14:09:25

淮海战役,胡琏和黄维两人,被围困在双堆集,形势万分危急。

面对解放军的重兵包围,黄维坐镇指挥,却被困至兵败被俘。

而胡琏却带着副官,凭借一辆破旧的坦克,杀出重围,还笑着对副官说“方向反了才对”。

他到底有多狡猾,竟能从死局中全身而退?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第十二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围困在双堆集地区。

这个地方偏僻狭小,四周一片平原,没有高地可守,唯一的补给线早被切断。

几十万解放军围得铁桶一般,天空中还有解放军的飞机,时不时轰炸侦查,被围的兵团人心惶惶,战士们肚子饿得咕咕叫,连马都被宰了填肚子。

黄维和胡琏两人表面镇定,实际上都明白,出路只有一条:突围。

黄维是兵团司令,年纪比胡琏大,平时行事严肃稳重,喜欢按规矩办事,甚至在危急时刻,也不轻易变通。

胡琏完全是另一种人,机灵得像只狐狸,脑子转得飞快,关键时刻从来不含糊。

他们俩本来意见就常常不合,这次更是南辕北辙。

黄维坚持部队一起行动,硬拼出去;胡琏觉得这样不现实,人多目标大,肯定逃不出去,提议分开突围。

两人争执不下,兵团被围得越来越紧。

胡琏看着局势越来越糟,心里清楚,这地方早晚变成,解放军的“瓮中捉鳖”。

等再拖下去,兵团怕是连冲出去的机会都没了,天黑的时候,胡琏叫来亲信副官,两人趴在地图上研究了一阵,又到阵地上转了几圈。

回来时,胡琏一脸严肃,没说话,直接吩咐副官:“准备一辆坦克,旧的,废了的那种,今晚走。”

副官吓了一跳:“司令,我们带坦克能开出去?”胡琏点点头,语气低得像在嘀咕:“越破越好,越不像能开的越好。”

到了晚上,胡琏带着副官,悄悄钻进一辆破旧的坦克。

这辆坦克之前因为发动机问题,被丢在阵地后方,连修都没人修,里面满是油腻和灰尘。

胡琏爬进去,把身上的军装脱了个干净,只穿了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还在脸上抹了点泥,副官看得一愣。

还一边往外爬,一边跟副官说:“越像没什么重要的,越安全,记住,千万别慌。”

副官点点头,心里却直打鼓,心想,这辆坦克看上去破得不成样子,开出去恐怕还没到包围圈边缘,就抛锚了。

可他不敢多问,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胡琏走。

胡琏选了一条,看起来不太靠谱的路线,特意选了解放军常走的方向。

副官忍不住提醒:“司令,这个方向反了吧。”

胡琏狡黠的笑了,靠在坦克里,点了根烟:“就对着反方向走,越往解放军多的地方越好,”说完,拍了拍副官的肩膀,示意他别说话了。

破旧的坦克冒着黑烟,吭吭哧哧地开了出去,速度慢得像蜗牛。

果然,解放军的哨兵看到后,以为是缴获的战利品,根本没人怀疑,里面会藏着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胡琏靠在里面,闭着眼休息,像是根本不担心前面的危险。

副官却紧张得满头是汗,手里紧紧抓着枪,耳朵竖得像兔子,生怕听到敌人的脚步声。

坦克开到一半的时候,路上遇到解放军巡逻的士兵,都认为是缴获来的,如果是国民党,怎么敢在解放军中走过呢?

副官差点没吓晕过去,手都伸到枪上了。

胡琏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几分钟后,坦克咣当一声开了过去,解放军果然没有怀疑。

一路上,胡琏的计划全靠“大胆”二字撑着,越是危险,越冷静,副官也慢慢放下了心。

等到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终于穿过了包围圈,坦克冒着最后一口烟,开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

胡琏拍了拍副官的肩膀,语气轻松:“行了,今天咱们算命大。”

副官长舒了一口气,忍不住问:“司令,这一路上您就没怕过?”

胡琏笑了笑:“怕?怕什么,打仗就是这样,命是赌出来的,路是闯出来的”,他说得轻松,副官看得清楚,胡琏手里的烟早已烧到指尖,烫出一个小疤,却硬是没吭声。

这一夜,注定成为他俩一生都忘不了的经历。

胡琏带着副官成功突围的那一夜,双堆集的战场依然乱成一团。

解放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黄维的兵团,被压缩在一片不足几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里,部队连基本的调动都开始困难。

黄维坐在临时指挥部里,脸色铁青。

远处传来阵阵枪炮声,还有士兵的叫喊声,他已经知道,部队大势已去。

相比胡琏的果断决策,黄维显得过于拘谨。

他不愿轻易放弃兵团,坚持带着大部队突围,兵团人数多,行动目标大,再加上部队士气低迷,几次尝试突围,都被解放军轻松击退。

胡琏在临走前曾劝过他,说分散行动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黄维不愿冒险,依然选择按原计划硬拼。

黄维的计划是,带领兵团用装甲部队的力量,突击解放军的防线。

亲自挑了一辆新型的坦克作为指挥车,希望借此鼓舞士气,他的坦克,在关键时刻出了问题。

发动机突然熄火,队伍停在了包围圈中危险的地带。

解放军迅速围了上来,几轮炮火过后,这支装甲突围队几乎全军覆没。

坦克里,黄维明白大局已定,他面如死灰,缓缓举起双手,选择投降,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数万兵团士兵,这支部队至此彻底覆灭。

就在黄维被俘时,胡琏已经带着副官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混进了国民党其他撤退部队的队伍里。

一路向南撤退,最终顺利到达国民党控制区。

当胡琏得知黄维被俘的消息时,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他不够狠,也不够灵活。”

这两人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黄维的顽固和保守,让他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胡琏的灵活与狡猾,却让他从绝境中找到了生路。

这场突围,彻底奠定了胡琏“狡如狐”的名声。

胡琏成功突围后,很快成为国民党内部的焦点人物。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损失惨重,胡琏是少数几位,从战场上全身而退的高级将领之一。

对于他的突围经历,各种传闻也逐渐流传开来。

一些同僚称赞他机智,说他是靠自己的果断和胆识,救了自己一命。

也有人对他的行为颇有微词,认为他太过自私,只顾自己逃命,没有尽力救援被围的部队。

胡琏从不正面回应这些评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战争就是这样,活着才有机会打下一场。”

蒋介石对胡琏的表现非常满意,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开表扬胡琏,说他“是真正懂得,如何随机应变的将领”。

胡琏因此得以,继续在台湾军中担任要职,被任命为多个,重要防御工事的负责人。

只是在国民党内部也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淮海战役中的自救行为,始终被部分人视为“自保主义者”,与其他高级将领的关系较为冷淡。

胡琏的狡猾形象,停留在国民党内部,还被解放军高层注意到。

毛主席在听取淮海战役总结报告时,提到胡琏时笑着评价:“猛如虎,狡如狐,可惜跑得快,不然我也想见见他。”

晚年的胡琏,对突围的事情很少提起,偶尔有人问起他,淮海战役时的突围经历,他总是笑笑,说:“那时候,脑袋别在裤腰上,活命靠的不就是个胆子嘛。”

胡琏的故事一直被当作,国共内战中,一段颇具戏剧性的插曲。

0 阅读:23
近史风云录啊

近史风云录啊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