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上,19岁的潘天炎,突如其来的肚子痛,所谓生理三急,得赶紧解决,只能到附近草丛。
没想到回到阵地时,眼前一片空荡,所有人都不见了。
战友呢?命令呢?潘天炎脑子一片混乱。
这时,山下传来了敌军密集的脚步声,独自面对百人冲锋,这一仗,该怎么打?
你要了解了潘天炎的经历,就会坚信,他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应对这一切。
潘天炎,1932年出生在,湖北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
10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了他和两个妹妹,潘天炎成了孤儿,靠乡亲接济,勉强活了下来。
年幼的他要种地,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干得了重活,也吃得了苦,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有骨气。
1949年解放军来了,那些穿着灰色军装、背着枪的人,在村头宣讲参军的好处。
潘天炎站在人群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心里热血沸腾。
觉得自己得做点什么,不想一辈子待在村子里。
没过多久,潘天炎报名参加了解放军,个子不高,却很机灵,部队里的教官,都夸他有悟性。
入伍之后,被分配到部队机枪班,担任副射手。
副射手的活儿可不轻松,机枪那么重,配件还多,副射手要背着弹链、备件,跟着主射手一块作战。
一次训练,主射手的机枪卡壳,潘天炎手脚麻利地,取出备用枪管,迅速装好,没耽误一点时间,教官竖起大拇指,说这小伙子稳得很。
1950年,潘天炎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开拔到朝鲜。
临行前,回了一趟村子,跟乡亲们告别,站在村口,对妹妹说:“哥去打仗,你们在家好好过。等仗打完,哥就回来。”
妹妹哭得直摇头,潘天炎却笑着,拍了拍妹妹的肩膀,这一去,生死未卜。
1951年,朝鲜战场,潘天炎和战友们,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里,猫着腰穿过一片片山林,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心里想着,这一仗一定得赢。
到朝鲜没多久,部队就投入战斗,敌军的飞机,一天到晚在头顶盘旋,炸弹砸得山头乱颤。
潘天炎的耳朵嗡嗡响,他的双手稳稳地托着机枪,配合主射手,对着前方火力点,猛烈扫射。
那是他初次经历,真枪实弹的战斗,心里发毛,腿肚子也在抖,还是硬撑着没退缩。
一次,潘天炎所在的机枪班,接到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向敌方阵地突击。
敌军的火力很猛,子弹像雨点一样往阵地上招呼。
主射手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倒下了,机枪一下没了声响,敌军的火力顿时压过来,潘天炎顾不上多想,爬到机枪旁边,迅速接管了射击任务。
手上的机枪“哒哒哒”地响个不停,把敌军的头都压下去了。
战斗结束后,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潘天炎,你小子行啊,关键时候顶得住”,潘天炎只是咧嘴一笑,这不是最后一场战斗。
战火中的潘天炎,磨练出了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经历了一场场战斗后,潘天炎开始学会,如何判断敌情,如何抓住战机。
战友们都说他是个机灵鬼,哪里需要支援,潘天炎总能赶到。
当战友被敌人火力,压制住动弹不得时,潘天炎冒着枪林弹雨,扛着机枪冲到前线,给敌人来了一阵猛射,硬是把战友,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潘天炎在战场上渐渐有了名气。
1951年,汉江防御战已经打响多日,志愿军正与美军对峙,双方互不相让。
潘天炎所在的机枪班,奉命驻守鼎盖山阵地,这里地势险要,是志愿军防线的重要据点。
清晨,潘天炎感觉肚子不舒服,便跑到阵地后方的一片草丛解决,蹲在草丛里,丝毫没料到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悄逼近。
当他返回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一愣。
原本热闹的阵地上,战友们全都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战壕。
潘天炎脑袋一下子懵了,心想:人呢?撤退的命令我怎么没接到?正疑惑间,耳边突然传来嘈杂的声音。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山下的美军,成群结队地朝着阵地冲来,人数足有上百人。
战友们撤退,也正是因为察觉到这波美军正在逼近,临时组织的撤离,撤离的太匆忙,也没来得及清点人数,潘天炎就这样被落下了。
潘天炎顾不上多想,立刻趴回战壕,手心里全是汗。
眼下只有他一个人,敌人冲上来,阵地就完了,潘天炎迅速检查身上的装备,发现自己只有一支卡宾枪、一枚手榴弹,还有不多的子弹。
咬紧牙关,心想:哪怕拼到最后一颗子弹,也不能让敌人轻易得逞。
敌人越来越近,能听到脚步声和喊叫声,潘天炎屏住呼吸,等敌人冲到近前时,拉开手榴弹的引信,朝人群密集的地方狠狠甩了出去。
“轰”的一声,炸得敌人惨叫连连。
潘天炎趁机举起卡宾枪,对着还站着的敌人一阵猛射,敌人被打懵了,以为志愿军还有很多人,赶忙卧倒,暂时停止了冲锋。
敌人很快调整好阵型,再次发起进攻,潘天炎一边躲避,一边还击。
没有子弹了,就从地上捡起石头和空弹壳,朝敌人扔过去,制造声音迷惑他们。
潘天炎一刻不停地奔跑、射击、躲藏,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心里想着:多撑一会儿,战友们就可能赶回来。
就这样,潘天炎孤身一人,硬是打退了敌人九次进攻。
战壕周围到处是敌人的尸体,鲜血染红了积雪,潘天炎浑身是汗,双手早已冻僵,可始终没有退缩,只要自己还站着,阵地就不会丢。
一直到天黑,援军终于赶到。
战友们看到满地的尸体,和被鲜血浸透的雪,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找到蜷缩在战壕里的潘天炎时,已经疲惫得说不出话来。
连长抱着他,眼眶通红:“小潘,你是条汉子!”
战斗结束后,潘天炎的事迹被传遍了整个部队,他守住了阵地,还消灭了三十多名敌人,重伤上百人。
指挥部特地,为他记了一等功,并授予他“青年英雄”的称号。
汉江防御战后,连队里的人都说:“我们有潘天炎,阵地就丢不了!”
事迹很快传回国内,潘天炎的名字被写进报纸,登上了《人民日报》,军中也纷纷开展,学习潘天炎精神的活动,表彰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惧生死的战斗精神。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潘天炎回国,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笑着说:“年轻人,干得好!是志愿军的好榜样!”潘天炎红着脸,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之后,潘天炎的事迹,被改编成连环画《青年英雄潘天炎》,被无数人传颂。
1957年,身体原因,潘天炎提前退伍,回到家乡湖北枝江。
并没有因自己的功绩而骄傲,默默无闻地在粮食局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担任过粮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做事踏实。
乡亲们说:“潘天炎是咱村的骄傲,不管在哪,都是一块好砖。”
1973年,潘天炎因病去世,年仅41岁。
家乡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名字被写进了三十八军的军史。
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人来到他的墓前献花,缅怀这位孤胆英雄,潘天炎的精神,也会永远激励着后来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