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31)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0-06 10:40:15

原文: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 精 讲 \

这个时候王阳明当了鸿胪寺少卿,学生住在鸿胪寺的仓居,有人说仓居是衙门里面的,有人说就是仓库,反正是能住的地方。

“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这叫作两难。人生在两难的时候是做功夫的时候,所以说心学“修心炼胆吐光芒”,就是在这两难考验的时候,小考小长功,大考大长功。

所以先生说,这个时候正是用功的时候,正是最长功力的时候。孩子病了是事变,骨肉病危带给自己心情上的这种巨大触动,这是人情。

这个时候要放过去,闲时讲学何用,这就叫有事时克己省察。人正是要在此时磨炼。

考验来了,“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王阳明后面讲过,过分哀乐不行,父母死了也想一哭就跟着死了,就痛快了,但是不行。“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你过了就是私意。

你听见孩子病危了紧张、焦虑,忧心忡忡,这都是正常的,就像饿了想吃饭是天理,你说你非要吃一万块钱以上的、十万块钱以上的那叫人欲。

你饿了吃碗面条这叫天理,过了那部分,就是你个人太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了。这叫作被忧鬼给迷惑了,好货被货鬼迷,好惧被惧鬼迷,好忧被忧鬼迷。

“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天理当忧是你有限地忧,要是一向忧苦,忧过分了,就是不得其正,这是《大学》里面的,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七情所感,才过便非心之本体。所以说合理地忧患是天理,要是放任自己情过于理,就是私心,就是太满足自己的情绪,没有做功夫。

所以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好像自己的父母突然没有了,做儿子的都想一哭哭死了就痛快了。然而有个要求就是“毁不灭性”。毁指的是父母死的时候,如丧考妣,形销骨立的,那种状态就叫毁,但是毁不灭性。

这不是圣人的强制,而是“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这时候要把持一个合理的度。

王阳明的父亲死后,王阳明是老大,带头守灵。他烧了纸哭,刚站起来想歇歇,又来一拨人,孝子是不当司仪的,只有静哀,司仪说此处当哭,别在这傻站着了。

王阳明说,哭是出自你内心,如果像这样, 我刚哭又来一拨人再哭,就成表演了。司仪那“此处当哭”就是在做皮上的理,王阳明说的是天理,就是把握住天理“中”的本质。

我看这一条,就想,我要是那个陆澄,一拿到家信,我骑着驴就往家跑。这才是天性,是吧?

别的地方,还有一条,王阳明果然说过,说你要是想走就走,你要是不想走,就在这儿做功夫。

古代交通不便,王阳明这么劝他的,我替王阳明做一个辩解。一个什么道理呢?即使他接到这个信,日夜兼程往回赶,如果他儿子那个病真是危,那么他赶到家儿子也可能死了。

所以说替王阳明辩解一句,就因为陆澄接到信的时候,孩子可能生死已经明确,所以王阳明才劝他,叫他做功夫,叫他保持这个情绪的中正平和。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