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市的四家氢燃料电池企业陆续公布年报,2024年上市公司普遍面临收入下滑、亏损扩大等挑战。本文基于亿华通(2402)、重塑能源(2570)、国鸿氢能(9663)、国富氢能(2582)等企业年报及财务数据,从财务表现、行业动态及未来发展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行业整体表现:政策驱动下的转型阵痛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示范项目推进与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尽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氢能战略地位,但市场需求受制于产业链成本高企、应用场景有限等因素,行业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收入普遍承压:核心企业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显著。重塑能源收入同比减少27.5%(6.49亿元),国鸿氢能收入下降36.9%(4.42亿元),亿华通收入腰斩(3.67亿元,-54.2%),仅国富氢能降幅相对较小(12.2%,4.59亿元)。

亏损持续扩大: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亿华通净亏损同比增加87.6%至-4.56亿元,重塑能源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达-7.37亿元,国鸿氢能亏损微增至-4.07亿元,国富氢能亏损扩大至-2.1亿元。

研发投入分化:技术驱动型企业保持高研发投入。重塑能源研发费用0.97亿元(占收入26.43%),重塑能源研发费用达2.19亿元(占收入33.74%),国鸿氢能研发费用1.30亿元(占收入29.41%),而国富氢能研发费用仅0.44亿元(占收入9.59%),反映不同企业对技术储备的重视程度差异。
二、企业财务表现:成本压力与结构性调整(一)收入结构:海外与非车用场景成亮点重塑能源:海外收入有2023年的2320万元增至5843万元、增幅152%,非车用场景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增长132.6%(0.54亿元),显示其全球化布局和多元化场景应用初见成效。
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销量同比暴增16倍(3.9万kW),但系统销量下降46.3%(7.98万kW),反映产品迭代期市场接受度波动。
国富氢能:车载高压储氢系统下降7.30%,加氢站设备增长20.25%,水电解设备增长102.87%,氢气液化及液氢设备由8278万元降至为0,反应行业初期各种产品产销变化较为剧烈。
(二)成本与费用:规模效应缺失加剧压力毛利率下滑:行业平均毛利率从20%以上降至10%-17%。国鸿氢能毛利率暴跌16.1个百分点至9%,主因新产品量产初期产能利用率不足。
管理费用高企:亿华通管理费用占比高达61.3%(2.25亿元),重塑能源管理费用4.55亿元(占收入70%),凸显管理效率待优化。
应收账款风险:行业应收账款规模居高不下,重塑能源应收账款达20.49亿元(占总资产43.7%),国鸿氢能应收账款16.85亿元(占收入381%),现金流压力显著。
(三)负债与融资:资本结构分化债务压力:重塑能源负债率58.7%(总负债27.53亿元),国富氢能负债率61.3%,而国鸿氢能负债率仅35.9%,显示后者资本结构更为稳健。

上市融资效应:重塑能源、国鸿氢能通过港股上市分别募集资金优化财务结构,但亿华通短期借款增至7.62亿元,偿债压力加剧。
三、未来发展:技术突围与场景拓展(一)技术迭代加速大功率产品突破:重塑能源推出200kW级电堆,国鸿氢能发布240kW船用燃料电池系统,亿华通推进兆瓦级热电联供系统,技术竞赛白热化,向大功率方向发展。
产业链延伸:国富氢能加码电解水制氢设备,重塑能源布局“电-氢-电”商业模式,企业逐步向制氢、储运环节渗透。
(二)应用场景多元化交通领域:氢能重卡仍是主战场,重塑能源联合中石化打通“京沪氢能走廊”,国鸿氢能配套氢能船舶下水。
新兴领域:离网超充(重塑能源)、氢能发电(国鸿氢能)、工业应用(亿华通)等场景加速探索,但商业化验证仍需时间。
(三)全球化布局重塑能源产品出口智利、沙特,国鸿氢能氢能大巴进入以色列市场,头部企业积极开拓欧洲、中东及东南亚市场。
四、机遇与挑战: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期短期挑战:基础设施滞后、成本高企、应收账款周转率低等问题仍将制约行业盈利。
长期机遇:绿氢项目规模化、电解槽技术突破、碳定价机制完善或成为行业拐点。
企业策略:技术型企业需平衡研发投入与现金流安全,场景开拓者应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全产业链布局企业或更具抗风险能力。
结语
2024年氢燃料电池行业在阵痛中孕育新机,企业分化加剧。未来三年,能否在技术降本、场景落地与全球化布局中建立护城河,将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政策红利退潮后,市场筛选机制下的优胜劣汰或加速行业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