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谈中国历史一定要谈大秦,拥有着大一统之称的秦朝是凌驾于所有朝代之上的强大。千古一帝的威名更是名扬四方,而面对这样一支铁血王朝的军队,我们不得不看到那位在铁骑下闯出一片生机的名将——李牧。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5万大军,可是经历如此大败的赵国,为何还能有李牧这样一位人物,竟然能力挽狂澜,百战百胜,扶大厦之将倾,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惨痛的长平之战,无数的悲哀英魂秦国崛起初期,选择了实行改革,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秦穆公开始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统一管理,打击地方豪强,增强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此外,秦国在铁制兵器的制造和防御工事的建设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史记》记载,秦国于此时开始大规模生产铁器,改进了武器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兴建了很多城池和关隘。
秦国格外重视军事,比起其他国家,秦国对外扩张始终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如推行制度化的军事训练和管理,建立了专门的军事机构,设立了将军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管理水平,使得秦朝在战争中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和资源,增强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于是蓄势待发的秦朝面向六国的统一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之战之一。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进程,以“并韩灭赵”的想法,在并吞韩国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赵国。
赵国地处中原北方,方圆2000里,其国力强大,而且在军事上颇有建树,是秦国强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于是从公元前260年五月开始至十月,秦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上党反而投向赵国,此时赵孝成王等人讨论此事,一说“接受上党的归附带来的好处远不及其危害”,另一人又道“不需付出什么,就能得到上党,接受它的好处很明显”,赵孝成王选择了后者。
于是同年四月,秦国起兵攻打赵国。秦国派遣了名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则令廉颇为将对抗秦国。
可惜的是在赵国多次坚守防御之下,秦国却势如破竹,攻下一城又一城。此时面对廉颇连连战败的情况,秦国又暗行离间之计,成功令赵国换下廉颇。
自此秦国“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这也是后来所说的“坑杀赵军四十五万”的由来。
这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可谓是秦国最关键的胜利之一,也是统一六国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秦国利用此战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其势力范围,而赵国则因此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一朝功成匈奴怯,十年未敢南下赵于是公元前244年,随着一部分重臣的离开,李牧逐渐成为朝中重臣。开始了他坚守赵国的令人惊叹的生涯,那时的李牧甚至被称为“李牧死,赵国亡”。
须知李牧此人拥有极为出色的指挥和军事才能,他是一位卓越的将领,他不仅仅拥有来自于战场上的指挥和勇武,还拥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和治军才能。
他是真正做到了“败匈奴、灭襜褴、破东胡,连却秦军”的人。
李牧极善于利用己方优势去对抗敌方,曾在驻守北部边境时订下合适的章程,守为上,不出战,未曾失去财物人力便不失为失败。匈奴也曾暗讽其怯懦。
而后同样看不破的君王选择召回李牧。
此后匈奴屡侵犯,新的将领就出兵交战,可惜皆以失败告终,损失伤亡惨重。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
李牧此时却称病闭门不出,赵王终于后悔,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却说:
“如果一定要让我领兵,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
这次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李牧又回到边境,照旧行事。赵国和匈奴的情形维持以前的状态,可是这次匈奴却更加觉得是李牧胆怯。
李牧便趁此假借上好的战车战马和蓄势待发的士兵们,组合训练作战。却同时令山野遍布畜牧之象,如此诱敌深入,小施胜利,成功引诱单于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于是李牧展开了他的真正反杀,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此后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故而及时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不仅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和土地,还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和民力,国力急剧下降。然而,由于李牧的存在赵国的局势并没有继续恶化。
李牧不仅善于指挥战斗,而且具有深厚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基础。他提出了“以军制胜”的战争理论,即重视军队的组织、纪律和训练,认为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战胜敌人。
此外,他还主张“先发制人”、“攻其不备”等战术,善于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同时,李牧在治军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注重士兵的福利和休息,创造了优越的军营环境,这对于提高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长平之战下,赵国的主力军队被楚国击败,许多士兵被俘,大量的军备也被缴获。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国内的矛盾和压力也急剧升高。但李牧并没有放弃,他重新组建了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训练和补充,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国家的元气。
由于他十分重视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精神。他经常进行军事演习和实战训练,强调士兵的纪律和战斗精神,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
在赵国元气大伤之际,李牧依然能够调动起部队,进行有效的作战,他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合理安排兵力和部署阵型,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
在多次的战斗中他击败了敌军,收复了一些失地,并逐渐恢复了赵国的国力。
有将名为李牧,秦军亦需低头公元前233年,面临秦军深入赵后方的形势危急。赵王于是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很显然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李牧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
在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时,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起兵,意图兵分两路攻赵,因李牧率军抗击,依托邯郸的漳水及赵长城的天然防御体系,秦军难以迅速突破。
李牧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以此反击来势汹汹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最后撤军退走,史称:番吾之战。此役大捷。
可以说,自从长平之战后,凡是李牧经手的战役,赵国屡战屡胜。概因李牧具备的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善于制定灵活的战术,能够迅速应对战场上的变化,指挥赵军先退后进,利用地形、兵力等优势,最终成功打败了秦军。
一位优秀的将领通常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上,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对整个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的例子还有拿破仑在法国的历史上,他通过领导法国军队,最终成为法国的统治者,并且对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将领是可以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的。
可惜彼时的赵王并不懂这个道理。昏庸的赵王听信谗言,认定李牧叛国通敌,于是设计斩杀了他。
如此可笑的理由,直接扑灭了将士的一腔热血,可能李牧也会觉得自己的死亡是如此可笑。
终于,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臣良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败赵军,公元前222年,赵国最后仍是没能逃过灭亡的结局。
赵国的战败在某个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标志着中国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秦国通过与赵国的战争开始势如破竹,陆续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强国崛起打下了基础。
良将身亡赵亦亡李牧这样的名将可谓是生逢悲哀时,国不将国,君不将君,若是有幸于明君手下,必定能在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天下皆会为其,通敌叛国设计斩杀之莫须有罪名而感到滑稽甚至于萌生悲哀。
从古至今,明君难有,良将难寻。李牧这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国,不知他可曾想过,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的国家竟是对他的忠诚砍下了最后一刀。
可恨,只有哀叹一声,“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参考文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