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国一流的谋士轻易不出主意,一出就能扭转一国人的命运

历史战争 2024-09-20 20:49:45

贾诩是凉州武威郡人,这是东汉的西部边郡了。他先是被举孝廉了,在皇宫做了尚书台的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称病回家了。

随后他在凉州,遇到董卓来凉州讨叛羌,贾诩就加入了董卓,担任讨虏校尉。

后来,董卓带着皇帝跑去了长安,独揽朝纲,但是很快,被下面的吕布刺杀了。

董卓的几部军布置在中原西部,防范东方州郡,带头的是四个凉州籍部将:李傕(念觉,雍州北地郡,后划归凉州)、郭汜(念寺)、张济、樊稠。

李傕等人听说朝廷不肯赦免自己,于是他们就决定散了,都卷着行李卷抄小道回老家去。

贾诩这时候也在军中,就对李傕等人说:“你们如果散了,一个普通的派出所长(亭长)就都能把你们给捆起来。不如催动军队往长安杀过去,给董公报仇。如果到了那里打不过,再散伙不迟。”

于是李傕他们照办。

贾诩是朝廷做过官的,称病回家时的一次遭遇,使得他明白了有政治权力的意义。当时他称病回凉州,走到汧这个地方,就遇到了氐人强盗。贾诩一行几十人,被凶猛的氐人抓住了。

把东西抢完之后,就让他们都跳坑里去。贾诩就用狐假虎威的办法,吓唬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啊,你们别让我跳,回家我就给你们钱,段太尉有债必偿,两倍。”

太尉段颎负责军事,在凉州跟叛羌打,在这一地区很有威慑力。

氐人于是把他放了。其余的人则都进了坑。

实际上,贾诩跟老段什么亲戚关系都没有。

一切权力都来源于皇帝,与皇权相比,其它都不堪一击。这件事情给贾诩印象很深。他告诉李傕,如果你失去权力,不是地方亭长收拾你,就是盗贼欺负你。既然手上有兵,就得当个军阀。

李傕终于杀进了长安,控制了皇帝。

后来,汉献帝在部将杨奉的帮助下,从长安还是逃走了。最终被曹操接到了许都。

李傕、郭汜这四将中还有个张济,武威郡人。张济的侄子张绣屯扎在南阳郡。

张绣邀请贾诩来帮自己,贾诩也就去了。

随后,曹操两次讨伐张绣,结果都是失败。

第二次撤走的时候,贾诩说:“不要追啊,追之必败。”

张绣不听,去追击曹军,果然大败而回。贾诩说:“可以追了,小张。”

张绣又去追,结果大胜而回。

“这是因为”,贾诩这时四十五岁,说,“曹军虽然撤,曹公必亲自断后,你虽然是精兵,但你不是曹操的对手。我固然知道你会败。曹操打败你之后,必抓紧往回走,留下诸将断后。诸将是不如你的,虽然你的军队刚刚败了,但你也比胜。”

这里边的思维特点是,动态地互动地考虑问题,要考虑某一行动会使对方形成的反作用力。

几年后,官渡之战迫在眉睫,曹操和袁绍都派人来做张绣的工作,希望张绣加盟。

贾诩建议投奔曹操,理由是:“袁绍连弟弟(袁术)都不能容,怎么能容得下国士。袁绍是强的一方,我们这一小股势力加入他,他不会重视我们。曹操是弱的一方,得到我们,一定大喜。而且有志于王霸的人,不会计较私人恩怨。”

张绣觉得,跟曹操因为此前的战斗,杀了曹操的儿子,是仇家。贾诩则建议他还是去。最终,张绣选择加入曹操,他和贾诩都得到曹操的封赏。曹操也确实没有计较张绣的旧仇。

不过,后来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恨着张绣杀了我哥哥,于是找了理由,最终把张绣杀了。

所以有人觉得贾诩这主意,实际只为保全自己,而不是保全张绣。

不过,贾诩未必是这样的小人。

这时候,张绣、贾诩作为董卓系的最后一撮人,他们此刻其实已经非常孤立,因而很难存活。

如果把兵都散了,跑回凉州去,那是被亭长抓的死路一条。唯一的存活之路,是投奔某个州郡长官,立功,从而换得一条活命。

那么,从立功的角度来讲,弱的曹操这里适合他们。如果去了袁绍那里,实在没有不可替代性。

这次投奔,就是保命而已。至于立功后,能不能饶,那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果然,曹操当场封贾诩为冀州牧,这是很大的官了,也封了张绣。只不过呢,等曹操几年后真的把袁绍的冀州打下来了,就自己兼任了冀州牧,叫贾诩当了个太中大夫的闲官。

贾诩当然也不计较,也不敢计较。自己投奔曹操很晚,不属于曹操的心腹,能活着有官做就不错了。

实际上,此后,贾诩也很少给曹操出谋划策,直到赤壁之战前才有一次。他来曹操这里,主要是来养老的。既然回家养老是不安全的,那总得找个地方养老吧。

说养老这并不是瞎说,贾诩在投奔曹操的时候,就已经五十二岁了。

当然,人老可以心不老,但自己的新来的老人,太爱表演了,让人讨厌。

可宁是如此,仍然满肚子安排了许多不逞之意:当年岁老大,尺寸之业无立,山河之色,岂能略减为人的惭愧吗?

贾诩的平静日子并不是舒畅的,精神内耗啊。但他还是克制着很少跟士大夫交往,就关门自己待着。人要服从形势,耐得住无事可做。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打荆州刘表。刘表的儿子举州投降。随后,曹操就要向东打江东的孙权。

当时曹操正在江陵。贾诩就去劝阻:“主公昔日破灭袁绍,今又收取荆州,威名远著,军势甚大。如果能够凭借荆楚之丰饶,以养将士,安抚百姓,让大家安居乐业,则可不劳众发兵而江东叩首而服啊。”

这是所谓前声后实。

此前,郭嘉在死之前,给曹操谋划进攻江南的策略,是“先定荆州”。那么,贾诩和郭嘉的意思是一样的,先把荆州安定下来,然后再基于荆州东征。

但是曹操这时候因为轻松地得了荆州,骄傲了,就非要去打,结果就有了赤壁之败。

越过他人之国而远伐,属于近交远攻,本来就是兵家所忌。当曹军远出的时候,荆州人从后面叛乱,断了他的后路,则必败。可是曹操九月南下荆州,十二月就打了赤壁之战,在荆州的经营时间太短。

赤壁之战不过是个进攻受挫,随后曹军还可以保住荆州。但是因为经营时间短,战后,在周瑜的反攻下,一年的时候,荆州七郡的六个都丢了。这对曹操就是更大的损失。

贾诩的意见,一方面也暗含着他觉得曹操打不赢孙权。

一年多以后,曹操又向西去征控制关中的马超。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觉得马超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于是发起了对陕西关中的进攻。马超和韩遂两股关中的军事力量前来应战。

马超取得战场相对优势后,就派人来讲和,希望曹操老老实实退回去算了。

贾诩对曹操说:“假装答应讲和,然后离间马超和韩遂。”

马超是凉州人,贾诩知道,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互相不信任。

所谓“二鹿不斗于伏兕之侧”,有犀牛埋伏在旁边,两只鹿就不会互相斗了。当外部威胁没有了的时候,内部的斗争才更会加剧。所以,假装答应讲和,撤销外部压力,马超和韩遂才有分裂的可能。

这个主意果然奏效,曹操终究战败了马超。

后来,曹丕和曹植争位,争当太子,曹丕落在下风。曹丕就向贾诩问计。

贾诩说:“希望公子恢崇德度,躬行素士之道。还要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于是,曹操有一次出征,曹丕曹植等人路侧相送。曹植嘴里赞美父亲的本事大,预祝曹操必然旗开得胜,兵不血刃,说的有理有据,引古证今。曹操心中大悦。

轮到曹丕,他什么也不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跪在地上,痛哭不止,意思是舍不得父亲这么大岁数还暴露风寒出去玩命打仗。

于是曹操觉得曹植虽然言辞华美,但诚心不及老大曹丕。

太子作为接班人,又不是部将,他不在于有才华或能力,而是要有道德有孝心。这是贾诩给曹丕定的选举纲领,可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部分实质。

贾诩本人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都关门闭户,不交往士大夫,子女也不跟豪门官员子弟结婚,就老老实实闭门躲祸。

他知道自己是后来人,即便立功也没什么用。别让人讨厌,才是最重要的。

以为立功,就能得安,就跟曹丕以为有能力,就能当太子,那都是误解了官场的底层规则:权力奖赏的不是奋斗而是顺从。

不过呢,贾诩知道跟曹丕套近乎,比如这里出主意。后来又旁敲侧击地劝了劝曹操。

最终曹丕继位后,当了皇帝,当即以贾诩为三公之一的太尉。

孙权听说这个之后,就笑了。

孙权觉得可笑,因为贾诩这时候都74岁了,能奈何我们什么?

但贾诩就是当了三公。这带来的好处是,家族从此幸福,儿孙栖身高位。这未必仅仅因为他是给曹丕站台的,也跟他平时克制不露峥角的作风有关。

曹丕继位的时候其实也潜存危机,毕竟曹操一死,内部一些人就压不住了。所以曹丕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用武官,而用文学之士,这样才安稳。

贾诩大致符合这一方向,并且被任命后,曹丕问他对于刘备和孙权我应该先打谁。贾诩的回答,完全是儒家文学士的虚的那套:“学习尧舜舞干戈而远人来服,只要修文德,两国都服了。”

曹丕爱用文学之士,粉饰太平,装扮自己的盛德能使远方想慕来服,并且自欺欺人地认为那些来投降的吴蜀之将都是因为想慕自己的伟大。

贾诩的这话,本身没错——曹丕确实打不赢两位仇人大叔,又符合曹丕装扮文德而使敌人望尘归服的梦呓。既然确实没法打灭那两国,那也就只能鼓吹以德胜的高调了。

这种讲话的言辞,已经不是谋士,而完全符合三公的气场了。

从一个武威郡的军阀部队的栖栖遑遑的被通缉的参谋,变成开国三公,贾诩的人生特点就是张弛有度。在没有必要发力的地方发力,只能适得其反,这是他拦着曹操在荆州不要继续用兵的原因,也是自己人生节奏的要领,所以他更多时间都是沉默着,只是在关键节点做好选择。

聪明,用在了不对的场合场景,那就不如没有聪明。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

3 阅读:87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