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老帅哥,因为自大说了一个字,被曹操杀了

历史战争 2024-09-19 15:25:08

崔琰人长得漂亮,眉目舒畅,胡子长达四尺(将近一米),人望了,甚有威重之仪。连曹操看了,都敬惮他。

有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祝贺他当了魏王。

曹操嫌自己容貌短丑,不足以雄远国,就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床上(床是多媒体会客家具),展着一把漂亮的胡子,和仙风道骨的眉毛。

曹操则自己捉了个刀,在床头侍立。这曹操也是没正经,当个虎贲,倒也不嫌埋汰自己。

仪式完毕以后,曹操就派间谍去问这匈奴使者:“你看我们魏王如何?”

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不过,那个床头的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曹操听说了以后,派人跟到半路,把这使者杀了。

这个故事有些人认为是编的段子,不管怎么样,崔琰这人是真的。

崔琰,是河北人,冀州清河郡。后来成为清河崔氏。为人则是刚亮方直。

当初,曹操战败袁绍的儿子,夺得了冀州,叫崔琰来当官。

曹操对崔琰说:“我查了你们冀州的户籍本,可以征到三十万兵,真是个大州啊。”

崔琰说:“因为打仗,士民都暴骨原野。您来了,没有存问风俗,救民涂炭,而是一来救先计算甲兵,这岂是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当场的人都吓得变色。但曹操没有计较他,反倒叫他做了丞相府的东曹长官。

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是在同级别中的人中脱颖而出的办法。所以,没必要唯唯诺诺。

崔琰的职责是负责选拔干部。因为曹操特别俭朴,所以崔琰选用官员也光选节俭的抠唆鬼。

下属和洽,就跑来给崔琰提意见:“天下的人才的所长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光用节俭这一个标准去选。

“现在朝廷里的议论,对有人穿着新衣,坐豪华车的,就说不是清官;而当个大领导,脸面胡子也不修饰,衣服皮裘又旧又破,这样的就说是廉洁。于是搞得如今的士大夫都故意把衣服弄污弄脏破了,有好的车子和衣服都藏在家里。

“一些朝臣大吏,各单位一把手,上班进府寺还自己带着工作餐和饭盒。所谓建立教化,最可贵的是要中庸,这样才能长久和继续下去。现在一概提倡这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以约束各层人士,勉强为之,早晚得推不下去。古来好的教化,好就好在它是通人情的。而各种偏激过分的行为,其中都有伪。”

后来曹操做了魏王,崔琰又做了曹操的魏国的尚书。

因为曹操当魏王了,下面一个叫杨训的人,出于拍马屁,就给皇帝写了一份表章,歌颂曹操的文武功德,亘古无匹。

这杨训,是崔琰从前推荐的。官员们因此都说杨训善于逢迎,嘲笑崔琰推荐人不当,选了个露骨拍马屁的。

崔琰就要来上表,看看是怎么写的,然后写信给杨训,说:

“你的上表我看了,事佳耳(上边写的曹操的事情都很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信被人揭发给曹操了,曹操看了,就怒了。

曹操说:“平常老百姓,生了男的,就说‘生男也’;生了女的,就说‘生女耳’,‘耳’并非好词。(意思是你说我的事迹是‘事佳耳’,这种点评含着勉强承认和奚落。)至于‘会当有变时’,也是不逊(不像话)。把他给我罚为徒隶。”

于是崔琰跑到劳动场所劳改去了。

曹操又派人去看看崔琰,看他认识到自己错误了没有。结果崔琰面对使者,一点也不说软话。

使者回去,说崔琰辞色不挠,并不认错。丁仪也从中挑拨。

于是曹操下令:“崔琰虽然已经被派到劳动场所,但是不认真劳教,每天在会见宾客,门庭若市,对着宾客,虬须直视(崔琰的大胡子还是打卷的,烫成波浪胡的),若有所瞋。宜赐死。”

于是,司法干部到监狱去了,对崔琰说:“三日等你消息啊。”

结果崔琰还不明白,照样每天活着。

过了几天,司法干部又来了,一问狱吏,崔琰还活着呢。赶紧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大怒,说:“崔琰必得让我行刀锯吗?”

司法干部于是把这话传给崔琰,崔琰对司法干部道歉,说:“我这人真是不合时宜,不知曹公之意致此也!”于是,引绳自杀。

崔琰就死在“事佳耳”这一个“耳”的感叹词上。你说他冤吗?

我觉得不冤。曹操毕竟做出了那些事功,他给与“耳”的评论。自己做不出来,人家做的,他还采取藐视、踩估的做法,说那只是个“耳”。除了显示自己的傲慢以外,于事无补。

耿直、刚直不会死,他当初甚至因为这个被提拔,而没那个本事,还傲慢地看不起上级,就没活了。

顶撞上级、史鱼之风,就事论事地顶撞,这没有什么。但言辞中,背后里,看不起上级,那就会倒霉。

犯颜直谏和傲慢自负,是两回事。毕竟最惹人的事,就是看不起对方。

并不一定曹操杀的人,一定就是因为反对曹操篡位,崔琰实际上还写信表示“以死奉曹丕当太子”,也就是魏国太子,可见他不是反对曹操当魏王的。

其实,他的心态可能是这样的,你曹操和我本来都是官员,只不过你大一些,但现在你这阿瞒,居然人模狗样当了王了。故意用“耳”来踩估,以显示自己。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

0 阅读:17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