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惧新环境、不排斥新伙伴、不逃避挫折等都是孩子身心独立的表现,而身心独立本身就是挫折教育有效的一种反馈。从某种程度上说,挫折谈不上是磨难,而是收获与成长。孩子可以在挫折中得到磨炼,为人处世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能够慢慢分析和战胜挫折,身心也逐渐变得独立。身心独立是孩子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只有身心都独立的孩子,才能逐生建立健全独立的人格。反之,如果孩子的身心不独立,那他的思想、行为必然会有一定的问题,比如思想上无法坚定自我意见,行为上依赖性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不敢单独做事,害怕落单,等等,这些表现又会反过来促使孩子的身心变得更加不独立,从而阻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身心不独立的孩子会有哪些消极表现和心理呢?
1. 质疑自己:“肯定是我做错了。”“面对同一道题,若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而恰好自己的答案和其他小伙伴的不一样,那一定是自己的答案不对”,这是身心不独立的孩子经常会有的想法。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外界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那就是自己错了,对于外界的质疑,他们从不怀疑。究其原因,还是孩子身心不独立,进而导致他们不自信,害怕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的心理在作票。
2.依赖他人:“我一个人不行的。”身心不独立的孩子,是害怕一个人做事的。当他们被要求
一个人去处理某个挫折时,即便这个挫折在他们可以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也会轻易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不管什么时候, 无论做什么,他们都喜欢身边有个伴,这个伴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朋友。一旦没有人陪着,他们就选择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干。
3.排斥新事物:“都怪那个新来的同学。”身心不独立的孩子,大都会对新环境、新同学、新伙伴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举个例子,当班里转来了新同学,老师、同学们又都格外地喜欢新同学,大家总是围着新同学转。这时,身心不独立的孩子就会产生害怕心理,他们害怕老师、同学会因此而孤立自己,从而对新同学产生嫉妒甚至是憎恨心理。如此一来,他们会把自己所遇到的社交问题全都推到新同学身上,产生“都怪那个新来的同学”的病态社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