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故居,得知黄永玉仙逝,严学章认为是生与死的融通

法眼书画 2024-03-24 16:11:20

一)

到王阳明故居的当天凌晨,黄永玉仙逝,生与死的融通。

6月13日,我到王阳明故居那天,黄永玉仙逝了。

所以,现在写参观故居的文章,我老想着黄永玉。王阳明是圣人,黄永玉是画家、作家,自己称自己是湘西刁民,王与黄,好像不在一个层面上。只是碰到这样的时间节点,我脑海里老翻腾着王与黄。对于思想精神的启迪与激荡,我服膺王阳明,王光耀千古的;对于当今画坛的生动趣味,我赞赏黄永玉,他是独特的个性存在。

看到黄永玉的讣告,他超越死亡的态度,确实有圣人般的觉知。

“不要留骨灰,不要进祠堂,我死了之后,先胳肢我一下,看我笑不笑。”黄永玉生前这么说。

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携孙黄香、黄田敬告:“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甚至骨灰也不取回。黄永玉的法律顾问陈汉,是遗嘱执行人及遗产管理人,日前发布声明:

“黄永玉生前最后一份遗嘱明确:待我离去之后,请将我的遗体进行火化。火化之后,不取回骨灰。任何人和机构,包括我的子女、孙子女及亲朋友好,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取回我的骨灰。我希望我的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请所有人尊重我的这个愿望。我离去之后,任何人不得办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我的家人不得去支持或参加其他人组织的纪念活动。”

黄永玉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圣人般的生死观,超越生死,就很圣人了。有句话很佛禅:活着就不怕,还怕死吗?

王阳明的一生是九死一生。

放下生死,才有心学的槃盘诞生。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不能放下自我,不能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所以睡在棺材里,就开悟了,创立了心学。

全真教鼻祖王重阳,生前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传道,期间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看看吧,老王头们的开悟,都在棺材坟墓里。看来,真正的悟道,一定要有超越生死的境界。

黄永玉不是儒圣,他是画家,总感觉有些大侠的阵势。抑或就像寺庙里的金刚、亨哈二将那般感觉,从人到圣,往往就是一个窗户纸的距离,一念之间,超越了生死,境界就上去了。

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王阳明,是一本正经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个有趣味的人。如同历史上的孔子,总是灰色的板着面孔的,被供着的高高在上,真实的孔子有趣味吗?开玩笑吗?

黄永玉是个有趣味的人,自己称自己为“老不正经”,他身上自带着蛮南湘西里的一种“匪气“。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令老蟹敬重他。这不仅仅是老玩童的趣味,而是一种自我超度,是一种圣人般的觉知。圣人无忧。

王阳明只活了57岁,黄永玉活了99岁,民间的算法就是100岁。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此生光明,亦复何言。黄永玉的临终遗言:不要骨灰,想他的时候看看天空,看看云彩。

我到王阳明故居,看看他的出生地瑞云楼,却传来了黄永玉仙逝的消息,这告诉我:生与死,也是融通的啊。

二)

刚到王阳明故居,就遇到一帮特警,文与武的融通。

12日是星期一,我们到王阳明故居吃了闭门羹,折回赶到普陀山礼佛,当晚就歇在宁波城里,这样距离余姚近。

13日上午,我们从宁波出发,不到一小时的车程,9点来钟就到了王阳明故居。登记完了,就进了故居的正门。这时候,有一帮子穿警服的,十多人,也跟进来了。

迎面有尊巨大的玉石,像是某文化慈善机构赠送的。上面刻着王阳明的“无善无恶”的四句教,是电脑宋体字,镀上金,特别显眼,这是心学的灵魂所在。玉石的背面,刻“大儒王阳明”,并刻有一首王阳明写的诗: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这是王阳明的中秋诗,其中“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独具心学的心性,有日月光明,心智无缺的圆融之境。

我们三人走到“真三不朽”大厅前,突然有人惊呼徐友金为老首长,原来穿警服的其中几位,是徐友金任武警学院政治部主任时的战士,真的巧呀。如此这般,我们现在的三个文人,与这波穿特警服装的一波武人,都很惊喜特别兴奋,繁烦互动。整个故居里面,就三个文人与一波特警,服装的对比映衬,一文一武,很是机趣。

参观完,大家一块合了影,成了这次故居行最有趣的邂逅。后来我想,在王阳明故居,为什么偏偏要有这样的巧遇?因为王阳明是文武双全啊,他平叛宸濠之乱,平定江西匪患,通兵法用心法,斗法斗智斗勇,以少胜多举重若轻,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传奇,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巧。

徐友金做了个在王阳明故居的专题,三个人夹在特警中的照片,特别出彩,哈哈,文与武的融通。暝暝之中,表明王阳明的文武双全,也在提醒我,要努力的做到文武兼修,不能光纸上谈兵,而要有实操的能力。修心,更要修实操,才是知行合一。

广场上的王阳明塑像,腰间还特意横着一把剑,创作者意在表明其文武双全,很直白。我笑笑,毛老人家也是真三不朽之人,更是文武兼具,可他从来不摸枪。

王阳明打仗,是心胜。

三)

普陀山的热闹与王阳明的冷清,儒释道的融通。

我们在王阳明故居朝拜,停留了两个来小时,整个故居,就我们三人与一波特警。故居不大,游人寥寥,冷冷清清。这与先天普陀山上的热热闹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太热闹,一个太冷清,为什么会这样?

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给有思想的人准备的,从者寡。而佛教,普渡的是芸芸众生,趋者众。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心学,才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学说。阳明问学,经历三变,即

为学先泛滥于词章,之后学朱熹格物穷理之学,后又出入于佛老。在经历了为学三变之后,最终在贵州龙场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找寻到为学为圣的方向与路径。

儒家在养,目标是成圣。道家在修,目标是成仙。释家在渡,目标是成佛。通向儒释道的那个圣佛仙,其途径都是心路。养什么?养心。修什么?修心。渡什么?渡心。释家所渡的彼岸在哪里?是来世吗?谁个见到过来世?其实就在现世,在现世人的心里,所以叫即性即佛,心即佛,彼岸就是心岸,佛在心里。道家所修的那个仙在哪里?秦始皇派了三千童子,东渡寻仙,至今也未寻到,所以我在赣榆写了四句话:“都想长生不愿老,千百年来四处找。东渡童子今未归,回首还是赣榆好。”仙不在山上,也不在海里,真正的仙在心里,修仙就是修心。注重现实的儒家,那个圣在哪里?现在宣传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能做到初心而始终,就成圣了。人生在世,一般初心都是致良知的,问题在于不能始终,走着走着就把初心丢掉了,跑掉了。

王阳明是个认死理的人。因为认死理,得罪宦官权臣,被杖打四十,贬到蛮荒之地。因为认死理而格竹,差点把老命丢了。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参悟了儒释道法门,最后在龙场石棺里,悟出了心学。我以为,心学是儒拜道三学的融通,是集大成的大学说。为什么先一天,我们一行兴冲冲拜阳明,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心学才是终极融通,才是终极关怀。老王说:你们先去礼佛吧,再来拜我,才符合治学悟道的顺序。

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哲学上有唯心主义,学科分类上有专设的心理学,艺术理论上更有艺术心理学。人生在世,要处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儒家要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道家要义),处理好人与心之间的关系(这是佛家要义),难道儒家人与人之间关系,那个仁,就离得开心吗?是须臾离不开的,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心与心的关系。难道道家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个道,天道地道人道,就离得开心吗?同样离不开,心情心境心绪心源,“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对大自然的审美,主体与客体,好与坏,美与丑,完全取决于审美者的心境。至于佛那个人与心的关系,那个空、寂、静、无、因、果、缘、轮回,是完全的心本体。说到底,儒释道的根本问题,少不了心的问题。人生的本根问题,是心的问题。当下的社会问题,根本是人心的问题。

普陀山的热闹与王阳明故居的冷清,这种一热一冷,具有了融通的张力与势能,正好也印证了心学的高度。高处不胜寒啊,谁识此中凉热?

四)

从墓地到出生地,我追寻了七年,缘与觉的融通。

2017年5月11日,我在绍兴山林里,拜谒了王阳明墓。

2023年6月12日,我从象山石浦镇赶到余姚王阳明故居,因星期一休息,吃了闭门羹。

2023年6月13日,我再次来到故居,在阳明雕像前叩了头,圆了我多年的心愿。

七年前,我邂逅阳明墓地的情景,如今任历历在目:

我从绍兴赶回诸暨,猛然发现路牌写着“王阳明墓”,即打开高德地图导航,显示就在前面5公里,我心里一阵激动。便招呼司机,在导航的引导下找到墓的位置。我下了车,一个人拾阶而上,走到半山腰墓前,見上面写着“明王阳明先生之墓”,隶书,乏古意,新刻在水泥牌上,表明这墓是不久修过的。我跪在坟前,深深地叩了三个响头。起身环顾四周,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修竹映带左右,着实是个风水宝地。正当中午,太阳火火辣辣,整个半山腰,就我一个人,还有躺在坟里面的那个心圣。我很想多呆一会儿,更想上柱香,无奈没有这样的条件。若是在求财祈福香火旺盛的寺庙里,人头攒动,上香是不成问题的。而王老头的心学,说句心里话,是高处不胜寒,从升官发财到书画展赛,几乎都用不上,王老头是孤独的。好在老蟹人到了,心也到了,想心学鼻祖是心领神会的。

当晚,我在诸暨米果果小镇的小木屋里,写了篇《心外无道》的文章,王阳明与心学,从此走进了老蟹的心里。

从王阳明墓地到出生地,整整七年,我沿着阳明的足迹,寻找心学的旨要,感悟了许多许多。最根本处,就是思想渐渐地圆融了,心里渐渐地明了了,方向渐渐地准确了,步伐渐渐地稳定了。概括起来八个字:以心为本,融合通变。

以心为本,融合易经,除创造了“易画”,还写过文章,提出“心易”、“心外无易”、“易外无道”的学术命题。

以心为本,融合儒释道,论证了“三教合一,同归于儒”,“三教合一,同归本心”等一些学术观点。

以心为本,融合教学,60岁以后开始收弟子,秉持“尊敬老师反对老师”的教学理念,像阳明那样超越功利,致良知,传道解惑。

以心为本,融合蟹派艺术,由知行合一到“知行合艺”,由天人合一到“天人合艺“,由三教合一到“三教合艺”。努力做到心学与蟹派艺术的融通,蟹派艺术与文书画的融通。

以心为本,立足当下,融通所学所悟所思,撰写完成了《蟹思维》,提出“心融主义”的本体论、“正反融”的认识论、“人地融一”的方法论、“当下性批判”的实线论,建构完成了蟹派艺术的理论体系。

如果七年前的韶兴邂逅是缘,那么,七年来的融合通变便是觉,老蟹与阳明先生有缘,与心学有缘,至于老蟹的觉,以及觉的程度,要看老蟹的慧根,本觉、自觉、觉人,更重要的是觉行。

五)

以心治艺,从心学到《蟹思维》,走向圆融通透。

离开阳明故居,我在阳明雕像前,深深地三鞠躬。

我依依不舍地回首一瞥,但见广场上的阳明塑像,戎装佩剑,在隔壁工程打桩机架高大身影的映衬下,深遂而威武。能文能武的大思想家王阳明,矗立天地冠绝古今,令老蟹顶礼膜拜。

若问,这次王阳明故居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就是遇到了那帮特警。回北京之后,我老在问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遇到那帮特警?而且还是同行徐友金的部下。阳明无语,像是在说:老蟹,你去悟吧。经与阳明先生的几番“心战”,我渐渐明白,我老蟹所缺的是“行”,是“武”,是实际操作的“事上练”。

王阳明告诉我们,要文武双修,不能老是纸上谈兵。王阳明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通过“事上练”,练出更宽广的心。

通过“事上练”,练出更坚定的心。

通过“事上练”,练出更勇敢的心。

沈从文告诉黄永玉: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黄永玉人生和艺术中的“匪气”,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值得老蟹学习。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在曲折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怀着普济苍生、匡扶社稷的壮志与责任,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展现出其光明峻伟的人格与气节、坦荡磊落的胸怀。在“百死千难”中,他升华提炼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王阳明集事功、道德、文章于一身,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王阳明实现了中国儒者的生存价值,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四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孟子是集大成者,朱熹弄了理学,他们都是纸上谈兵,都立了德,立了言,就是没有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没有立功。唯有王阳明知行合一,即立了德立了言,更立了功,成为“真三不朽”的大儒大圣。

老蟹仰阳明先生,研习心学,变知行合一为“知行合艺”,变心学四句为蟹学四句:

无横无竖心之体,有横有竖艺之动。

知横知竖是良知,为横去竖是格吾。

根本在“格吾”,这次阳明故居行,之后,更要在“格吾”上下真功夫。

0 阅读:0

法眼书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