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借款锁定大将衔?力助中央红军兵力反超,才是天大的功劳!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8-16 08:38:42

1935年6月25日,四川懋功县两河口镇,刚刚见面的两大方面军首长们相谈甚欢,“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张主席,看似闲聊般问起周总政委:中央红军现在还有多少人?周公当时还留了个心眼,故意朝多里说了些:“有3万多人”,其实红一方面军当时只剩2万人枪,即便如此,祸根还是种下了!

(周副主席)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突破前四道封锁线后,部队减至6.5万人,而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更是损失过半,只有不足3万人了。

遵义期间虽有所补充,但经过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大渡河、再翻过大雪山之后,确实只剩2万多人了。而红四方面军彼时拥兵8万余人,连同后方号称10万,几达红一方面军的五倍之多。

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难免让张国焘活动起了心眼,毕竟经过清洗之后,他已经牢牢掌握了四方面军的部队,手里头是有军事资本的。

也就是说,张国焘敢伸手要权,敢在中央首长面前飞扬跋扈,最终酿成差点擦枪走火的“草地分兵”,把其他因素抛开,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占绝对优势,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无论哪个历史时期,政治上的博弈,都需要“兵权”的支撑,张国焘的政治野心和军阀思想,因此才正式上头!

1935年9月,军委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红1军、红3军临时组成“陕甘支队”,无奈之下单独北上陕甘,陕甘支队出发时不过1.4万余人,因为红5军和红32军尚在四方面军指挥之下。

陕甘支队经过一路转战,击破敌中央军、东北军和马家军的围追堵截,于10月底接近陕北革命根据地时,只剩7000余人了,按军事常识来说,已经不足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了!并且是人困马乏。

好不容易摆脱张国焘的威胁,而前面即将会师的红军队伍,竟然还是以原四方面军的部队为精锐主力,那便是徐海东、程子华的红十五军团!

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先期从大别山长征到达陕北,全军3400多人装备精良战力强劲,已与当地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总兵力突破7000人!实力完全不弱于中央红军。

毫无疑问,党中央能否在陕北立足,红十五军团到底听谁的命令,会不会再发生第二次草地事件,徐海东军团长的态度显然至关重要!

(徐海东)

一、红十五军团顺利实现合编

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初,对徐海东军团长的立场和态度,显然是有些吃不准的。仅从履历上看,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徐海东,一度曾是陈赓手下的团长,而他的第一个高级军职,是红九军红27师师长。

正式当师长是1932年7月的事情,注意时间点!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是1932年10月,也就是说,徐海东师长职务的任命,是必须经过张国焘同意的。

徐海东跟许世友等将军情况差不多,都属于那段时间,被张国焘重用的“工农将领”,到这个节骨眼上,服从谁反对谁,真的很难说,包括中央首长与徐海东的第一次会面,也不是中央红军到达和暂驻的吴起镇。

而是毛主席和彭老总联袂前往甘泉县的道佐铺镇,当时红十五军团部的驻地,换言之,并非徐海东首先来“拜见”,而是中央首长前去“会见”,历史的细节很耐人寻味。

据说当时徐海东正在前线指挥作战,是政委程子华派骑兵通讯员送信,让他火速赶回军团部,说中央首长来了,徐海东遂飞马而归。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见,徐海东一睹伟人风采,当场表示红十五军团坚决服从中央领导:中央红军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11月初跟红十五军团会师,11月13日即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建制和番号!

合编速度如此之快,与徐海东毫不犹豫的服从,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至于借款5000大洋什么的,那都是小插曲,痛快地交出红十五军团的指挥权,才是重中之重。

红一方面军以彭总为司令员、毛主席担任政委,下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共1.4万余人,这支具备一定规模的部队,为党中央在陕北落脚,为中国革命把大本营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某种意义上,红一方面军恢复建制,可比肩十年前的那个重要时刻:红四军在井冈山宣告成立!

其中对中央的尊重固然重要,另外还有两点因素,其一是徐海东、吴焕先等红25军首长,独自奋战四年多,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较小;其二是军团政委程子华,曾是周公亲自从中央苏区派过去的,也起了相当作用。

红一方面军恢复建制后,曾东渡黄河杀入山西,期间“扩红”7000余人,使方面军总兵力增至2万人左右,发展势头良好。而另外一边,红四方面军的南下果然碰壁了,撞上了敌人的40万大军。

当四川军阀们发现,红四方面军有“赤化全川”的意图时,忽然停止内斗,在中央军的配合下,玩命进行反扑,红四方面军遂有百丈关之败,部队撤到川康边一带时,8万部队锐减到4万余人,但仍有相当力量。

不妨说得直白点,红四方面军南下虽遭挫折,然再过草地北上陕甘时,整体总兵力仍然要超过红一方面军!

(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

二、中央红军实现兵力反超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时,红四方面军至少还有4.2万余人,其中战斗部队辖五个军3.8万余人,而张国焘也率总部机关到了延安,路线斗争还是存在的。

虽然在国际代表和中央面前,张国焘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但如此有野心的人,只要军权在握,很难说不会继续兴风作浪,至少会让陕北根据地内部,出现严重不团结的局面,然而他却不敢了!

首先是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们,已然认清了张国焘的面目和错误,甚至连陈昌浩都改变了态度,所以他张某人说话不那么好使了;另一方面,陕北的军力对比形势,也足以让张国焘不敢轻举妄动!

(徐海东抗战时期)

在毛主席和彭老总(朱老总随四方面军行动)的英明指挥下,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直罗镇、山城堡、东征等战役的胜利,军力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对比两河口的那一幕,最终实现了反超!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红一方面军迅速发展到2.4余人,陕北地方红军也壮大到1.4万人,另有后方机关和军事学校约1万人,也就是说,中央直接领导的军事力量,到1937年初高达4.8万人!

这还不算,另有同时到达的红二方面军,兵力也达1.15万人,而贺老总对党的忠诚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绝对服从中央的红军部队,人数多达6万以上已占据明显优势,张国焘再也没有机会和实力,搞什么事情了。

而中央红军在短时间内,能够在陕北立足,并迅速得以发展壮大,与红十五军团完成合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尤其是红25军骁勇善战,涌现出程子华、韩先楚、刘震等一批名将,为东征和西征立下汗马功劳。

(贺老总)

显而易见,其中最大的功劳仍归属徐海东,在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徐海东率领出自四方面军的红25军,真诚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衷心拥护中央的领导,毫无条件地交出部队指挥权,殊为难得。

举个例子,东征期间红一军团伤亡不大缴获最多,红十五军团却损失较大还牺牲了刘志丹,毛主席了解情况后,要求一军团抽出一定的人员武器,来补充十五军团,但命令没有得到迅速执行。

毛主席雷霆大怒,当即解除了军团长的职务,调往红军大学当校长,可见中央对维护与红十五军团的团结,是有多么的重视!

当初没有徐海东的坚决服从,两个军团不能迅速合编,陕甘宁根据地的建立怎么可能如此顺利?

三、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期间还发生了西路军的不幸事件,红四方面军主力2.2万人,在河西走廊基本损失掉了,未西渡黄河的只剩下红4军、红31军的1.6万人,再至1937年初,编在“援西军”序列中的这两个军,总兵力跌至1.48万人。

截至1937年7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前夜,陕甘宁地区的红军总人数为7.44万人,其中原属四方面军的部队只占20%左右,张国焘企图以军力要挟中央的做法,再无一点点可能,最终沦为可耻的叛徒。

也许有读者认为,关于两个方面军兵力对比的变化,并不那么重要,不会影响陕北会师后的大局。其实不然,如果中央红军实力不够强大,即便不会发生“草地分兵”那种危机事件,日后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清算和批判,也会困难重重。

比如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抗大学习的四方面军部分高级干部,出于对批判张国焘的不理解不满意,一度酝酿带枪出走,声称要换个地方继续闹革命,结果事泄,都被抗大校长派警卫连抓了起来。

他们也只能选择“出走”的方式,在陕北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在全部红军中仍占大多数,恐怕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知道徐海东功劳多么巨大了吧?

只因身体不好,徐海东缺席了抗日战争后半程,在解放战争中也处于休养状态,期间当然没什么战功,但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毛主席记在心中,客观来说,红十五军团坚决服从中央的举动,远比未来几次战役的大胜更为重要!

1955年大授衔,毛主席因此力排众议,提出徐海东“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坚持授予大将军衔,且排名仅在粟裕之后,就是不忘当年的大功,斯诺也曾说过:“徐海东是共产党将军里的奇迹”!

12 阅读:2517
评论列表
  • 2024-08-25 11:07

    徐大将的确实至名归!

  • 2024-08-18 23:58

    徐、程是一体的,功劳也是一体的!

  • 2024-08-18 09:14

    元帅,大将在红军时功劳占了一半

  • ydy 5
    2024-08-27 00:01

    这个分析的很好

  • 2024-08-30 13:56

    毛泽东和彭德怀一起去见徐海东,这两个人的能力和风采说服徐海东,中国革命胜利后他们的领导地位也侧面说明了二人的风采。

度度狼观抗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