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自幼便聪明过人有大才,刚刚出仕却赶上朝廷政权旁落,便以身患中风之症为由推脱了招揽,退出朝堂纵观天下风起云涌。天下局势趋见明朗之际被强行征召出仕,虽然受到严重的猜忌,却凭借着押宝未来太子的选择,和毫无保留的效忠表现,成功的保全自身并获得发展。他全心全意侍奉主家四代当家人,最终自己的后代成功篡夺了胜利果实,而被人认为是极尽隐忍的阴谋反派。他将诸葛亮算计得死死地,才能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绝对算是三国时期最强者。
他是绝对的忠臣,却也是绝对的权臣,更是实打实的人生赢家。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军事家,同时也是顶尖的谋略家,更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的司马懿。但是你知道司马懿究竟是如何装病,从而成功篡夺曹氏江山的吗?你是否又知道,能够将诸葛亮算计死死的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却迟迟没能攻打蜀汉的吗?你是否又知道,毛主席为何评价司马懿智商要比曹操更加厉害吗?而历史上的司马懿和诸葛亮,究竟是谁更要厉害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大家好,我是带给大家历史启迪的祥龙,今天就让我们梦回三国,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共同探寻一代名人司马懿的智慧人生。
黄初七年,也就是公元226年的时候,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人,在崇华殿的南堂拜见病重的曹丕,成为了辅政大臣。当时曹丕还下诏令对太子曹叡说,这三位朝廷重臣的话,千万不要怀疑。曹叡继位之后,司马懿被改封为了舞阳侯。也就在此刻开始,司马懿的军事生涯到来了。孙权在得知曹丕挂掉了之后,感觉自己又行了,命令诸葛瑾和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自己带兵亲自进攻江夏郡。司马懿奉命领兵出击,先是击败了孙权,之后又在襄阳城下击败诸葛瑾,甚至还成功斩杀了张霸,斩首千余级,最终因功被升为了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27年的时候,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驻守宛城,并且加督荆州和豫州的所有军事。原本的蜀将孟达降魏之后,受到先皇曹丕的厚待,不顾司马懿的劝阻,任命孟达担任了新城太守,就是现在湖北房县的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失去了皇家的宠爱,内心中的想法便多了起来。
诸葛亮抓住时机许下重利,经过数次的书信沟通之后,孟达正式倒向了诸葛亮,开始密谋反叛的事情。诸葛亮担心孟达反复无常坑自己,在得知孟达与魏兴城太守申仪有矛盾后,为了促进孟达反叛,便派遣郭模假装投降了申仪,故意泄露孟达准备反叛的事情。申仪将事情赶忙上报给了司马懿,司马懿怕孟达得知消息后马上反叛,便给孟达写了一封很是巧妙地安抚信,心中先是说了一下国家对他是如何的重用,甚至将边疆重地都交给他,让他担任伐蜀的重任;之后又说他当初背叛刘备投降魏国之后,书中之人对他是恨之入骨,让孟达对于叛投诸葛亮多了一些忌惮;最后更是直接将这次有人举报他的事情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但是却说是诸葛亮想要打垮我们使用的阴谋,要是孟达真的谋反,这样重要的事情怎么会轻易泄露,自己是绝对不会上当的。
不得不说这封信写得很有技巧,最起码是成功地稳住了孟达,本来孟达得知信息泄露之后,准备马上起兵反叛的,结果收到司马懿的信之后,孟达对于起兵反叛的事情产生了犹豫。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司马懿此时正带领大军,星夜兼程地前去讨伐他。司马懿仅仅用了八天的时间,便飞奔一千两百里,大军围城之后分八路大军猛攻,仅用了十六天的时间,在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之下,彻底的被司马懿给诛杀了。蜀国和吴国接到孟达被司马懿攻打的消息之后,都曾经派出援军进行过救援,却被司马懿派部队拦阻在了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当初举报孟达的申仪,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好人,因为长久的担任边境之地魏兴郡的太守,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甚至动不动就打着秉承天意的幌子,私刻官员印章委任官吏。孟达被司马懿快速的歼灭之后,因为都是边境地区太守的原因,申仪的内心中也是很慌乱的,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当时各地的郡守们,因为司马懿大获全胜,所以都是巴结着送礼表示祝贺。司马懿借机让人暗示申仪前来祝贺,虽然申仪内心中十分的害怕,却还是硬着头皮,亲自前来祝贺司马懿。最后被司马懿趁机直接拿下,押送京师进行问罪了。
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的时候,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占据了原本是魏国的武都郡和阴平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现在的甘肃省文县。
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的时候,针对诸葛亮的挑衅,魏明帝曹叡决定出兵伐蜀,升任司马懿担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统领一路大军出击蜀地。司马懿领兵从西城出发,一路过关斩将打到丹口,因为遇到大雨阻路,最后大胜班师回朝。
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231年的时候,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曹魏,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高歌猛进的就包围了祁山的贾嗣和魏平两部。曹叡派遣司马懿驻守长安,并且督办雍州和凉州的军事,统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浚、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讨伐诸葛亮。对于这一战的详细记载各大史书版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诸葛亮退回了蜀地,司马懿取得了胜利。
蜀军退回去之后,军师杜袭和督军薛悌都认为,明年麦熟之时诸葛亮还会前来入侵,建议趁着冬天的时机,运送粮草来解决陇右缺粮的问题。而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也将不会再打攻城战,而是会寻求野战,而野战地点必定会在陇东,而不会是在西侧。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
青龙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的时候,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再次攻打魏国,先是攻占了郿县,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宝鸡市,之后屯兵至渭水南面。当时司马懿军中诸将都认为,应该借着渭河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却认为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河南岸,这里就是必争之地,于是便率军渡河,在南岸背靠渭水安营扎寨,与诸葛亮进行对峙。当时司马懿手下将领郭淮认为,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地区,主张建议派重兵去进行防守。当时很多将领对于郭淮的建议都不以为然,司马懿却十分认同郭淮的分析,并命令郭淮率军屯兵北原。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彻底被司马懿给堵死了,在攻取了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地方之后,见到司马懿根本就不分兵救援,便回师进攻司马懿。
面对劳师远征的诸葛亮,司马懿决定将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贯彻到底,无论诸葛亮怎样挑衅,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实在没办法之下,让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这就是在骂他就是个娘儿们,想要借此激怒司马懿。为了平息手下诸将的怒火,司马懿很聪明的佯装大怒,立即上表朝廷请求出击。曹叡派遣使节拒绝了司马懿的出击请求,并且在诸葛亮每次再来挑衅的时候,司马懿大怒着聚兵准备出战时,使节都会准时的出现在营寨门口,以天子命令进行阻止,司马懿便就破下驴的罢兵。蜀将姜维有一次见到使节阻拦时,惋惜地说有使节阻拦着,司马懿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回复说,他本来就没有出战之意,之所以坚决请战的原因,不过是在其兵众面前显示他的勇猛罢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想出战,怎会远隔千里去请战呢!
最后诸葛亮实在是拿司马懿这种乌龟壳没办法,便分兵屯田,准备和司马懿耗下去。当时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曾经写信询问前线情况,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而没有机遇,善于谋划却不善于决断,喜好用兵却没有兵权,虽然率领十万士卒,但已堕入到我的圈套之中,打败他们必定无疑。最后对峙了百天左右,诸葛亮还是没能耗过司马懿,在沉重的政务之中,病逝在了五丈原。
蜀军众将焚烧营垒悄悄逃走,司马懿派兵追击之时,蜀将杨仪率军返回,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由下令收兵。而由于这次司马懿没有穷追猛打,甚至后来也并没有率军伐蜀,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被诸葛亮吓怕了,胆小的不敢去招惹蜀地。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不对,当时蜀军退回去之后,蜀军将领杨仪和魏延因为争权,杨仪下狠手杀了魏延,导致蜀军内部极其混乱,本来司马懿上书要求趁机直接攻取蜀地,结果却被曹叡拒绝了。
青龙三年,也就是公元235年的时候,司马懿升任太尉,并且增加了大量的封邑。当年蜀将马岱领兵来犯,司马懿派遣手下牛金迎战,斩杀蜀军千余人,大获全胜。并且六千余人的蜀军,在两位人物的带领下,主动地前来投降。
景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38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奉命领兵平叛,带领着牛金和胡遵等共计四万步骑,从京师出发。当时叛军依仗辽水,囤积重兵进行阻拦,司马懿却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命令南线部队佯攻,而自己却带着主力部队隐蔽的渡过辽水,想着敌军大本营冲了过去。当时有将士疑惑的询问原因,司马懿解释着说道,贼寇加固营垒,想以此来使我军疲困,如果进攻他们,那就正中了他们的诡计。
古人说,敌人虽高筑壁垒,却不得不与我们交战的原因,是因为攻击了他们必须解救的地方。叛军见到司马懿带着大军出现在后面,并向着自己的大本营冲去,赶忙出城进行阻拦。而司马懿抓住机会,回师与叛军进行野战,竟然三战三捷。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司马懿成功斩杀叛军首脑公孙渊,甚至进入襄平之后,更是下令屠杀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各级伪官吏也杀了两千多,收编百姓多达四万户。这次算是彻底解决了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
景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39年的时候,司马懿正率领大军返回的途中,原本朝廷是准备让司马懿直接带领大军前往关中镇守的。刚走到白屋的时候,司马懿却接到朝廷诏书,要求他火速回京,甚至三天之内,诏书连发五道。原来是魏明帝曹叡不行了,撑着最后一口气要见司马懿。而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和曹爽两人根据遗诏,辅佐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曹爽作为皇室宗亲,便一直想要排挤司马懿,以便能够实现自己专权的梦想,但是司马懿的功绩和威望实在太大,便想了个损招,来了个明升暗降,进言让司马懿担任太傅,从而来削弱司马懿手中的权柄。当时司马家族子弟在朝中已经非常大了,三个列侯爵位,四个骑都尉的官职,司马懿韬光养晦,大力拒绝弟子们入朝为官。
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的时候,孙权又感觉自己行了,兵分四路进攻魏国。司马懿主动请求出击,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成功地击退了来犯的吴军。这场战役打下来之后,司马家子弟十一人被封为了列侯,司马懿在朝中的声望更加盛大,但是为人却谦卑得令人害怕。
正始五年,也就是公元244年的时候,大将军曹爽想要建立威名,不听司马懿劝阻上书伐蜀,结果首战便告败,最后在司马懿的劝谏之下,才撤军回朝,不过确是损兵折将很是严重。
正始六年,也就是公元245年的时候,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根本就不鸟司马懿,依旧我行我素。
正始七年,也就是公元246年的时候,吴军入侵相中,曹爽再次不顾司马懿的建议,强行驱赶逃亡而来的百姓回归,导致相中彻底失守,损失百姓数以万计。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曹爽的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都希望司马懿能够出面主持公道,司马懿却什么都没有表示。
正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的时候,曹爽采纳心腹何晏、邓飏、丁谧三人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之后,曹爽彻底地专擅朝政,并且将自己的兄弟安插进禁兵之中,彻底掌控了皇城的一切,甚至安插很多党羽进入朝堂,多次随意更改制度,为自己行方便。而司马懿又开始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装病不在参与朝堂大事。
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249年的时候,司马懿借着魏帝曹芳离开洛阳祭拜魏明帝的时机,发动了兵变诛杀曹爽反动集团,匡扶曹氏江山。因为贡献巨大,曹芳曾升任司马懿担任丞相,晋封安平郡公,都被司马懿拒绝了。嘉平三念,也就是公元251年的时候,司马懿在洛阳寿终正寝,临终前告诫后人要简葬,并且不立坟头不树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感谢大家的观看,我是带给大家历史启迪的祥龙。希望大家能够在祥龙的讲述中获得收获。有些人可能不认同我的看法,欢迎相关的大能,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在评论区,我们大家相互讨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