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的山沟沟里藏着一个不寻常的县委书记,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官老爷,而是一个能和老百姓一起扛石头、凿山洞的石匠,这个人就是郑永和,山里人都管他叫石匠书记。
郑永和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背着铁锤铜錾走进工地,他对着一群干部说咱们有太行山就有石匠,群众能当石匠咱们干部为啥就不能当。
他带着二十多个县里的干部,顶着三伏天的太阳在山坡上跟石匠师傅学手艺,汗水把衣服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
工地上的石匠师傅开始还不太相信,觉得这些当官的能学出啥名堂来,可是看着郑书记一锤一錾的认真劲,他们也来了精神。
二十多天后,郑永和和这帮干部真就学会了凿石头,在一场比赛中,郑书记还考了个第三名,这事很快在山里传开了。
山里人都说这个书记不一样,不光会说还真会干,有人提起当年的事还会笑着说,那时候山上到处都是石匠,有人问你是跟谁学的,大伙都爱说是跟郑书记学的。
后来全县学石匠的人越来越多,从三千人增加到四万人,连妇女们都组织起了石姑娘队,说男女都一样,姑娘也要当石匠。
这些石匠们修了很多水库,打通了很多山洞,把那些难走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能跑汽车的大路。
山里人说,过去爬山越岭去赶集,要走一整天,现在坐车两个小时就到了,这都是石匠书记带着大伙干出来的。
那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天上飘着大雪,郑永和躺在床上突然想起来,明天要给深山里的黄道水群众送煤去。
他二话没说就从床上爬起来,叫上几个县里的干部,连夜推着板车往山里走,那雪下得可真大。
他们走了一夜,衣服都冻成了冰壳子,可里面的汗水却把衣服湿透了,四十多里山路走了七八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当他们到了黄道水大队的时候,整个山村都沸腾了,村民们都跑出来迎接。
有老人认出了满身冰雪的郑永和,激动得哭了,说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这话让郑永和心里特别暖。
山里人家家户户都有了煤,能过个暖和年,这事现在说起来还让人感动。
那些年,郑永和经常这样,群众缺啥他就想办法解决啥,从不说一句空话。
村民们说,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这话传了很多年。
辉县的山区到处都是乱石滩,种地就像是在石头缝里找土,郑永和看着心里难受。
他带着县里的干部住进了工地,搭起帐篷,铺上地铺,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干活。
大石头挖出来垒成堤坝,小石头埋到地下,然后再往上填土,这样就能造出好田来。
一个冬春下来,他们就造出了六百亩良田,这在山里人看来简直是个奇迹。
看到干部们带头干,群众也都来了,有的是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赶来帮忙的。
人多力量大,没几年工夫,全县就整修了十六万亩土地,新开垦了两万多亩良田。
山里人说,过去一亩地打不出一百斤粮食,现在能打三四百斤,这都是郑书记带着大伙干出来的。
这些年,山里人再也不愁吃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郑永和觉得光种地不够,得让山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带头办起了工厂。
先是建了水泥厂,因为修水利要用水泥,后来又办了化肥厂,因为新开的地需要肥料。
煤矿、火电厂、机械制造厂,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山里人都说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全县很快就有了四十多家县办企业,社队企业更是开了两千多家。
有的村子光靠办企业,一年就能挣几十万,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山里人说,过去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工厂里一个月就能挣好几十。
这些工厂不光解决了山里人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整个县的经济发展。
现在辉县的工业基础还在,这都是郑永和当年带头干出来的。
郑永和离开辉县后,山里人一直念着他,说起他来总是满怀感激。
后来郑永和去世了,辉县人民把人民永和四个大字刻在了太行山的红崖峻上。
这四个字远远望去特别醒目,就像郑永和还活着一样,永远守护着这片山川。
现在山里人路过那里,都会停下来看看,想想当年的事,感慨万千。
有人说,这是山里人对郑永和最好的纪念,也是最朴实的感谢。
这四个字不光是刻在山上,更是刻在了山里人的心里。
每年清明节,都有人自发地去那里献花,缅怀这位为山区人民付出一生的好书记。
这样的故事在山里一直流传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