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名臣,有一个人的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他就是于谦,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扶大厦之将倾”的肱股之臣,可惜最后没有得到善终,被复位的朱祁镇给砍了。
许多人都对于谦的死耿耿于怀,异常惋惜,但是,如果你深入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也许你就会理解朱祁镇为什么杀他了,甚至觉得朱祁镇其实也没错。
早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就中了进士,从此开启自己的仕途,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任皇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于谦作为三朝元老仍在朝廷任职。
本以为会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度过余生,但没想到的是,于谦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土木堡之变的乱局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堂堂大明王朝的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朝廷上下一片慌乱,似乎到了亡国之时,因此有的大臣主张南迁,逃离这是非之地。
而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南迁,认为那是亡国之论,他力排众议,坚请固守京师,因此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全权指挥抗敌事宜。
这一下子,于谦可算是走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但眼下当务之急是兵临城下的瓦剌大军,毕竟土木堡一役过后,瓦剌大军在北京城外晃悠,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谦一刻也不敢耽误,亲自为京城布防,率领20万大军抵抗瓦剌大军,最终成功击退瓦剌,这一刻,于谦人气值飙升到顶点,成了大明王朝的英雄。
攀上权力巅峰
由于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卓越表现,朝廷还加封他为“少保”,总督军务,到了九月,于谦又干了件大事,英宗被俘后,朝廷急需一位新君来稳定局面,他力推郕王朱祁钰称帝,这就是后来的明代宗。
后来,在于谦的力推下,朱祁钰剥夺了锦衣卫审理大臣的权利,将其交给了御史。这一举动可算是捅了马蜂窝,那些锦衣卫们可不干了,纷纷跳出来反对。
但于谦可是够铁腕,他才不管这些,最终成功地拿到了锦衣卫的控制权。这个时候的于谦已经攀上了权力的巅峰,他不仅是兵部尚书、总督军务的大臣,还掌握了锦衣卫的控制权。
在当时的大明朝廷里,可以说除了皇帝朱祁钰之外,就数于谦的权力最大了,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他似乎都不够用了,毕竟他的影响力有时候甚至盖过了朱祁钰。
毕竟,就连明英宗回来的事儿,废太子的事儿,这些大事小情的决策,都得看他的意见,对于于谦的奏折,朱祁钰眼都不眨一下就批,像是例行公事一般。
不过话说回来,权力这玩意儿,太大了也不是好事。
巅峰背后急速坠落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这时,那些之前被于谦打压过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拥戴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复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砍了于谦,那么,于谦明明有功于大明,朱祁镇为什么仍然选择杀了他?
首先,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排众议扶持朱祁钰登基为帝这一举动本身虽然是形势所逼,但这已经为他日后的遭遇埋下祸根,毕竟,作为臣子怎么能行废立皇帝之事?再加上后来废掉太子朱见深这件事,这些都引起了朱祁镇及其支持者的不满和猜忌。
其次,于谦在朝廷中的威望和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这对于刚刚复位的朱祁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朱祁镇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清除于谦这个“谋逆者”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朱祁镇复位后,那些之前被于谦得罪过的大臣们纷纷跳出来诬陷于谦谋反。
朱祁镇虽然知道于谦有功于朝廷,但他作为一个刚刚复位的皇帝,也需要借助这些势力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复位师出有名,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牺牲于谦。
就这样,这位为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被定下了谋反之罪,在崇文门外被杀。
于谦有错吗?他没有错,他做的一切都是形势所逼,为的都是让大明王朝得以存续。
朱祁镇有错吗?他也没错,彼时朱祁钰病重,自己强势复位,如果不顺应“大势”牺牲于谦,恐怕必定引起朝廷大乱,这对于明朝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所以,朱祁镇复位的代价就是永远背上“杀功臣”的骂名!
用户59xxx73
明朝的官不怕死的,正如于谦自己说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羽寒
话只说一半,你是真膈应人。把于谦掌权后的事也说说呗
用户10xxx23
朱祁镇不是明朝之耻吗,如果他不是皇帝换任何一个人上去仗打成那样都会被认为是瓦剌的卧底吧
抵挡得诱惑
于谦是不会做人,英宗回来再扶上位封公少不了,选择大于努力于谦再努力都是找死
用户15xxx12
对对对,英宗是杀了于谦,结果遗臭万年!
用户78xxx08
朱祁镇没有错?!
心照不宣 回复 02-22 00:50
朱祁镇可不光杀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如果光是杀人,他是评不上千古第一昏君的。 他干的最丧尽天良的事,是把那些功臣的家眷送给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