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超过20所高校相继宣布撤销多个专业,其中涉及财政学、汉语言、酒店管理等各类型专业。
而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里,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于是最近五年(2019-2023年),全国高校累计撤销了4000余个本科专业布点,2023年更是创下了1670个专业布点被撤销的记录。
裁撤专业基本以文科类专业为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文科专业在撤销专业点数中占比则高达51.47%。
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3年10月8日宣布拟撤销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6个本科专业。
清华大学之前已经停招新闻学、会计学本科,并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山东师范大学撤销了广播电视学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相继公示拟撤销的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文科专业
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文科专业,像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更是由于就业市场饱和、专业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而被高校撤销。
事实上,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为12.4%,远低于理科和工科。
同时在新技术、新产业的推动下,一批新兴专业像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应运而生,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新经济形态下人才的迫切需求,纷纷增设相关专业,同时调整或撤销一些传统文科专业。
所以文科专业被撤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变。
新增专业以理工科、经济金融类为主
而另一方面,高校新增专业的数量,明显向理工科和经济金融类专业倾斜,科技与经济成为了新的“宠儿”。
那么,为什么理工科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会成为新增专业的主力军呢?
其实,主要原因和文科专业被大量裁撤一样,市场人才需求都是最大的原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理工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尤为旺盛。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新增了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当前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增的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创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也都是为了适应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形势。
有数据显示,仅人工智能专业,全国就有130所高校增设,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薪资水平也较高,这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高校的关注。
释放了什么信号?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当前就业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这种需求推动了高校对相关专业的增设,以满足市场的人才缺口。
例如,人工智能专业在过去6年中专业点位数暴涨了15倍,成为新增数量超过100个专业的榜首。
而当前社会对高技能和数字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传统行业人才的需求减少,这种两极分化的人才需求也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而就业率低、教育质量不高的专业,自然也会面临被裁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