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相貌太丑乾隆出上联挖苦,却被他当场对出,乾隆大喜:赐他探花

啊狮说历史 2024-11-16 08:16:46

因相貌太丑乾隆出上联挖苦,却被他当场对出,乾隆大喜:赐他探花

在清朝的科举史上,文人的才华与相貌往往成为一对矛盾的存在。有那么一位才子,他的相貌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一只独眼更是让人过目难忘。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相貌不佳的文人,却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当乾隆帝想要以其相貌为由,用巧妙的对联将其刷下时,这位文人不卑不亢,以更加精妙的对句回应,不仅化解了尴尬的局面,更让乾隆帝对其刮目相看。这位独眼才子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在乾隆帝的考验下完美应对的?而这场君臣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联较量,又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呢?

少年得志显才华

刘凤诰生于乾隆十八年,祖籍江西南昌。七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右眼,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问的追求。在十二岁那年,刘凤诰便能出口成章,对古文诗词随手拈来。当地江西巡抚得知此事后,特意召见了这位少年才子。

在巡抚府中,众官员见到刘凤诰时都不禁愣住。只见一位瘦小的少年,右眼略显凹陷,但精神矍铄。巡抚随手取来《诗经》考校,不料刘凤诰竟能倒背如流,更能随意点评其中妙处。巡抚大为赞叹,当即赠予他一方砚台,以示鼓励。

此事在江西文坛传开后,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拜访。刘凤诰初时羞于见客,但在父亲的开导下渐渐敞开心扉。一次,南昌府举办文会,到场的文人皆为当地名士。众人轮流赋诗,轮到刘凤诰时,他提笔写下:"春风不解嫌贫女,晓月偏怜独眼人"。此诗一出,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阵阵喝彩。

十六岁那年,刘凤诰参加县试,考官见其文章清新雅致,字迹遒劲有力,便将其列为案首。这一年中,刘凤诰还创作了《咏梅》《访友》等诗作,在江西文坛引起轰动。当地士子纷纷将其诗作抄录传阅,称其为"江西小才子"。

乾隆四十四年,二十三岁的刘凤诰赴京赶考。在赴京途中,他结识了多位文人,其中包括日后成为朝廷重臣的铁保。当时的铁保对这位独眼才子甚是欣赏,二人常常以诗会友,切磋文章。

终于,在乾隆四十四年秋闱,刘凤诰一举中举。这次考试中,他的策论《论治世之道》获得考官高度评价。考官称其文章"见解深邃,文采斐然"。这一年冬天,江西巡抚特意设宴为他庆贺,席间多位官员都称赞他是江西难得的人才。

从此,刘凤诰的名声在江西文坛愈发响亮。不少文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写作之道。刘凤诰也开始着手编撰《江右诗话》,记录当地文人轶事与诗作。这部诗话虽未完成,但其中不少片段都被后人收录,成为研究乾隆时期江西文学的重要资料。

殿试惊艳入帝心

乾隆五十四年春,刘凤诰再次踏上赴京之路。这一年的春闱考场上,刘凤诰抽到的题目是《论治国安邦之策》。考场内,他专注写作,丝毫不顾及时间流逝。眼看烛火将尽,监考官常青按例准备收卷,却被刘凤诰的未完篇章吸引。

常青是当朝礼部尚书,素以严谨著称。这日巡视考场时,他驻足观看了刘凤诰的文章。只见纸上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既有经世济民之论,又饱含治国安邦之策。字迹遒劲有力,笔锋凌厉,实在罕见。常青当即破例命人为其重新点燃蜡烛。

这篇文章开篇便引用《周礼》《管子》等典籍,论述治国之道。中段引经据典,阐述吏治民生,条陈利弊。末段更是别出心裁,以历代兴衰为鉴,提出具体可行的治国方略。此文一经呈送阅卷处,立即引起考官们的注意。

殿试这日,刘凤诰的卷子与其他优秀考生的答卷一同呈送御览。当值读卷官将各篇文章一一宣读。轮到刘凤诰的文章时,读卷官刚念完开篇,乾隆便示意继续往下读。这篇文章通篇立意高远,却不失实用性,既有经世致用之才,又显露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乾隆对这篇文章颇为赞赏,当即询问作者姓名。值守太监取来考生名册,禀报说此文出自江西籍举人刘凤诰之手。乾隆随即下令,召见刘凤诰面试。这在殿试历史上并不多见,通常皇帝只会在殿试结束后才召见新科进士。

刘凤诰接到传召时正在贡院休息。此时距离殿试结束仅剩一个时辰,他匆匆整理衣冠,随内侍前往紫禁城。一路上,他遇到不少同年考生,大家纷纷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要知道,能得到皇帝亲自召见,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荣幸。

在太和殿外,刘凤诰遇到了主考官常青。常青见到他,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说道:"陛下看了你的文章甚是欢喜,此番召见必有深意。"这番话让周围其他考生更是羡慕不已。

就这样,刘凤诰怀着忐忑的心情,步入了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他不会想到,这次面圣不仅关系到他的功名,更会因为一场对联较量,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而他那引人注目的独眼,也将在这场君臣对答中扮演重要角色。

独眼生波对联战

当刘凤诰入殿叩拜时,殿内的气氛骤然一变。乾隆原本欣赏的神情转为讶异,目光落在刘凤诰那只独眼之上。殿内的大臣们也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位以文章博得圣心的才子,竟是一位独眼之人。

乾隆向来重视官员的仪表,此时见刘凤诰面容丑陋,加之独眼,实在难以接受。但皇帝的身份不便直接表露不满,于是乾隆决定以对联考验刘凤诰。这是乾隆惯用的手段,他常常借对联试探臣子的才学。

在场的翰林们都知道,皇帝这是要考校刘凤诰了。只见乾隆手执御笔,在金镶玉轴上写下上联:"独眼龙门终难跃,怎登虎榜"。这联语看似平常,实则暗指刘凤诰的独眼,又借龙门、虎榜之典,暗示其难登科第。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臣都在等待刘凤诰的反应。若对不出此联,不仅会失去这次机会,还可能因此获罪。刘凤诰拱手作揖,旋即对出下联:"半轮明月自当空,何妨照世"。这一对令满堂震惊。

刘凤诰的对句可谓绝妙。他以"半轮明月"比喻独眼,"自当空"三字展现了文人的傲骨,"何妨照世"更是显示出不卑不亢的气度。这句不仅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更巧妙地化解了皇帝的讥讽。

乾隆本想以此联难住刘凤诰,不料他竟对出如此精妙的下联,既不失恭敬之意,又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乾隆连连颔首,又出一联:"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名句,本是用来考验对方的学识。

刘凤诰不假思索,对道:"秋月含情客路迷"。此对不仅工整,还暗含自己求学路上的艰辛。乾隆见他对答如流,再次出联:"金殿春风细雨来"。刘凤诰随即答道:"玉堂秋月白云去"。

连对三联,刘凤诰对答如流,既显才学,又合礼仪。乾隆对这位独眼才子的印象彻底改观。当即宣布,钦点刘凤诰为本科探花。这一决定出人意料,要知道探花是殿试三甲第一名,位列榜眼之后,向来都是通过殿试成绩来决定的。

此事很快传遍京城,众人纷纷称赞刘凤诰才智过人。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联较量,不仅让他在危机中转危为安,更得到了意外的高中。从此,这位独眼探花的故事也在文人圈中广为流传。

朝堂建树赢赏识

探花及第后,刘凤诰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初入翰林院时,不少同僚对这位独眼探花颇有微词。然而,刘凤诰并未因此气馁,而是专心致志于公务。每日清晨,他总是最早到达翰林院,夜晚又常常加班至深夜,校对奏折、整理档案。

乾隆四十五年春,朝廷修纂《四库全书》,刘凤诰被选为纂修官之一。在整理江西方志时,他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一份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农民起义的史料,填补了官方史书的诸多空白。这些发现引起了总纂官纪昀的重视。

同年冬,刘凤诰奉命参与编修《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在整理过程中,他细心发现多处错漏。一次,他发现一首御制诗中有一句用典不当,但此诗已经刊印多年。刘凤诰将此事详细记录,并找到典故出处,呈递给纪昀过目。纪昀看后大为赞赏,将此事报于乾隆。

乾隆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降罪,反而称赞刘凤诰治学严谨。次日,乾隆在早朝上特意提到此事,表扬刘凤诰敢于直言,并赐他黄金十两、白银五十两,以示嘉奖。这一举动令朝臣们对刘凤诰刮目相看。

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发生水灾。刘凤诰主动请缨,上书陈述救灾之策。他在奏折中详细分析了江西水利系统的弊端,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这份奏折得到乾隆的重视,随即下令江西巡抚按此方案施行。

这次救灾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刘凤诰建议在重灾区设立赈济仓,按户口分发粮食,并免除当年赋税。同时,他还提议修建堤坝,疏通河道,防止来年再次发生水患。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实施,使灾区百姓度过了难关。

乾隆四十七年,刘凤诰升任国史馆纂修。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整理明清档案,编纂史料。一次,他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关于清初剿匪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多位功臣的事迹被埋没。他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呈送乾隆过目。

乾隆阅后十分感慨,随即下令为这些功臣昭雪,并追赠官职。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朝廷的公正,也让那些功臣的后人得到了应有的褒奖。刘凤诰因此再次受到嘉奖,被授予编修之职。

在任编修期间,刘凤诰还参与了《四库全书》最后的校对工作。他日夜伏案,仔细核对每一处文字,生怕有所疏漏。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在翰林院中逐渐建立起威望。就连那些曾经对他有偏见的同僚,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学与为官品德。

桃源晚岁亦风流

乾隆四十八年,刘凤诰告老还乡。临行前,乾隆特赐御制诗一首,诗中称赞他"一生正直献忠良,独眼龙门已跃过"。这首诗不仅是对刘凤诰为官生涯的肯定,更是对当年殿试对联的一个善意回应。

归乡途中,刘凤诰路过扬州。当地盐商得知独眼探花驾临,纷纷设宴相邀。一日,盐商沈万三之孙沈德润设宴款待。席间,沈德润请刘凤诰题字。刘凤诰欣然命笔,写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字。这幅字后来成为扬州盐商间流传的珍品。

回到江西后,刘凤诰在老家庐陵建了一座小院,取名"半月轩"。这个名字源自当年殿试对联中的"半轮明月",既是对往事的纪念,也表达了归隐田园的闲适。轩内种满梅花,四季飘香。

在半月轩中,刘凤诰过起了悠闲的晚年生活。每日清晨,他必定要去后园散步,看着自己栽种的梅花。午后,常有当地文人登门请教。刘凤诰总是热情接待,与他们谈诗论文,传授科举经验。

乾隆四十九年春,江西巡抚陈弘谋慕名拜访半月轩。陈弘谋虽为封疆大吏,却对刘凤诰十分恭敬,请教治政之道。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陈弘谋请刘凤诰为江西学政出谋划策。刘凤诰欣然应允,写下了一篇《江西学政刍议》。

这篇文章中,刘凤诰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建议,主张减少八股文的比重,增加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考生不应只会写八股文,还要通晓经史,了解时务。这些建议后来被陈弘谋采纳,在江西实行,颇见成效。

晚年的刘凤诰还开始编纂家乡志书。他走访乡邑,搜集资料,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掌故。其中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记载,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乾隆五十年冬,刘凤诰完成了《庐陵县志》的编纂工作。这部县志不仅记载了地方史事,还收录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和风俗记录。书成之后,他将县志呈送朝廷,获得乾隆赞许,御赐"详实可信"四字匾额。

在半月轩的最后几年,刘凤诰开始整理平生所作诗文。他将自己的诗文编成《半月轩集》,内容包括诗词、散文和对联。其中不乏讽刺时弊之作,也有怀念往事之篇。这部文集虽未刊行,却在当地文人间广为传抄。

乾隆五十二年秋,刘凤诰在半月轩中与世长辞,享年七十有二。临终前,他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家乡义学,并留下遗言,要求后人继续办学,培养人才。当地百姓感念其德,在半月轩旁建祠祭祀。

0 阅读:1

啊狮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