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坚守与温暖:1994年的冬天与一生的启示

俞佳呀 2025-02-06 10:37:40

1994年的腊月,那个寒冷的冬天,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父辈的坚守和温暖。 那一年,我10岁,跟随父亲走过了一段至今让我铭记在心的经历。在风雪和贫瘠的岁月中,我亲眼见证了父亲的坚韧和担当,看见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也明白了情义重于一切的真谛。

父亲的窘境:一个“泥瓦匠”的隐忍与担当

小时候,村子的日子不算好过,三面环山的小山村靠种地维生,我家也不例外。父亲刘建国是个泥瓦匠,在村子里谁家盖房子都少不了他的一双巧手。然而,那些年,村里经济凋敝,欠工钱成了常事,很多人甚至因为拖欠债务搬离了村子。父亲虽是个爱面子的人,但面对堆满账本的欠款名单,他从未在外人面前抱怨过。一句“咱乡里乡亲,谁也跑不了”,是他的信任,更是他的骄傲。

然而,腊月将至的日子里,我家年味全无。厨房里的米缸见了底,过年的猪肉、鞭炮、糖果一样都没备齐。父亲坐在堂屋抽着旱烟,手边那本厚厚的账本让他的眉头越锁越紧。

腊月讨债:父子俩拧紧的心

“志强,走,跟我出去转转。”父亲掐灭烟头,从墙角拿起账本,站了起来。我问他去哪,他简单答了两个字:“讨债。”那一刻,我似乎猜到了,这是属于父亲一年的“最后一战”。

父亲带着我挨家挨户敲门,口中的语气既不卑不亢,苍老却带着执拗。当听说谁家要“结婚办酒席”,他会宽限几天;但更多时候,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支支吾吾的搪塞。兜兜转转,我们走到老张家门口。老张是隔壁村的人,房子曾是父亲帮忙盖的,但几年过去了,工钱常年拖欠。

开门的是满脸皱纹、神色疲惫的老张。他的家徒四壁,妻子病倒榻上,墙角几袋发霉的玉米愈显家境的拮据。父亲看了一眼本已狭小而昏暗的屋子,听老张用微颤的声音解释“这钱得缓缓”。老张提到家里的种种难处,还反复道歉。但就在这时,父亲却拿出了一张崭新的200块钱钞票,递了过去。

“拿着,这钱你先用来买点药,年后再说工钱的事。” 父亲大手一挥打断了那句“实在没脸收”。

父亲的坚持与我当年的不解

回家路上,我沉默不语。那200块钱,是父亲攒了几个月,原本是要买年货的。可我却看见父亲把它给了一个欠了我们好几年工钱、毫无还款之力的人。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可那天晚上,我看到父亲坐在堂屋的长凳上,抽了一整夜的旱烟,他的眼神复杂而深邃,像是深知这种选择的不易,却又那么笃定。

母亲埋怨着父亲:“人家欠了咱的钱,你反倒给人送?咱自己日子咋过?”而父亲悠悠吐了口烟:“欠债还钱,这是规矩。可是乡里乡亲的,真见死不救,那还算什么人。”

一份温暖的传递:最寒冷的冬天,最温暖的春节

那年春节,我们家异常清贫,没有猪肉,也没有鞭炮。可奇怪的是,我却觉得那是一个格外温暖的新年。因为父亲的行为深深触动了村里的人。有人主动带米带肉来家里,说:“建国哥是条汉子,咱们不能让他家就这么寒碜下去。”父亲笑着摆手,但眼眶却红了。

岁月沉淀下的真谛:情义更比金钱重

多年后,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选择。钱可以攒,可以赚,但“情义”是做人无法失去的根本。父亲用行动教会了我什么是善良和担当,也让我明白,在人情冷暖的风雪中,学会温暖他人,也是在温暖自己。

今年腊月,我再度带着妻儿回到老家,过年时特地探访了老张一家。他们如今日子红火,儿子早已成家立业。他提起当年的事,眼眶湿润地说:“建国哥是一辈子的恩人啊。”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我再次回想起父亲那句“咱乡亲的,不能见死不救”,心里顿时多了几分融融暖意。

有风有雪,有爱有情,这大概就是岁月中最值得珍藏的故事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