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腔,影响我国的文学有多深厚,我想只要是作为文字行业的工作者都能知晓。就连余光中先生也曾说过:“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翻译腔,并不是指“噢我的老伙计”以及“我真想踢他的屁股”这种意思,也不是中国人为了特别营造异域风情而意译的文字,而是那种在当代文字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变成中文句式或者语法。
其实我国文化界受影响最多的表达习惯“翻译腔”是来自于日语,比如“......是种怎样的存在?”“像你这样的.....什么的”“真是......呢。”包括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也会有日语表达习惯的翻译腔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都会习惯的出现被动句。
其实就连《王者荣耀》也是稍微有点儿翻译腔在的,就是那句让所有玩家都感觉到无力和心痛的“我方水晶正在被攻击。”且不说英译汉应该避免的“被被不止,的的不休”,连正在进行时都出现了,实在是不符合汉语使用规则,但这句话也有人认为并不是语病,不过这样的语句确实不符合中文习惯。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余光中先生谈翻译中的常见反例:
名词成灾:英文中有很多抽象名词,翻译过来则可能成为伪术语。
名词成灾的例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
正确:这本传记很好看/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
英文中喜欢用抽象名词当主语,中文更喜欢具体的名词,经常是人来主语。
反例: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主语是抽象名词“减少”)。
正确: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主语是“他”)。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反例: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正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许多人在写作的时候,会习惯性多用“的”,殊不知其实“的”用多了,也是一种表达习惯的“翻译腔”。
反例: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正确:“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可以改成“参差而斑驳”,“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可以改成“杨柳弯弯的倩影”,“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可以改成“都市的脏河沟”。
被动语态可以用更灵活的译法,不要千篇一律地译成“被”。
反例: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正确: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如果要细说有多少表达习惯的翻译腔,其实例举很多,比如“有”,“有”并不是一种不好的表达习惯,只是在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去带入“有”,比如“你有吃饭吗?”“你有玩过这款游戏吗?”
我们的生活、交谈、以及在写作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的就带入了表达习惯的“翻译腔”,虽然你感受不到,但却是真实的。
噢,我可恶的作者,你写的文章就像一张肮脏的臭抹布,我发誓要把他塞到你的嘴里。
其实我觉得这种文法、和一些泊来词的吸收,实际上是在丰富汉语的表达,无关紧要。反而是现在一些人出于猎奇和吸引眼球,大肆乱用词语,尤其是褒义词贬用,正在严重伤害汉语,"小姐"、"少爷"、"媛"等等,汉语中的好词好字正在减少,这才是我们需要重视和抵制的。
噢,我的老伙计,你那肮脏的话语实在污秽了我高贵的耳朵,我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尖头靴子狠狠戳你的屁股![笑着哭]
这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文字的表达方式,大家能理解就行,怎么表达是个人习惯问题。提到这么高的程度,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么!再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到今都不知道变化了多少,要是稍有变化就不中不西不古不今,那现在我们是不是还要说“彼之娘之”?
感觉胡说八道。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优劣取决于它使用是否方便,现代人没有谁日常交流用兮,哉,欸这些字,汉语因此就脏了?
这篇文章写的很到位。把英语污染汉语的现象做了一个基本总结。不明白为什么评论区一片谩骂。支持作者写好的文章。
如不,凑八百字难[得瑟]不这样写,凑不够八百字[红脸笑]如果不是这样的写出来的话,那么八百字的作文怎么才能被凑的够齐的呢?[鼓掌]
那你告诉我除了“我方水晶正在被攻击”这种表达方法外,还能怎么准确简洁地表达出这个意思来?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网络语和拼音缩写,并没有使语言进步,反而造成了交流障碍
有时候书面上的语序不同,形式不同,用词不同表达出来的重点,语义强度,给人的意境都是不一样的。用你的例子来说。 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这里强调的是收入的减少,能体现主人公的无奈 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这里强调的是他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不出来那种无奈,反而有种得过且过的感觉。两个在语义上呈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动不动就有的:“她上班是用走的”之类,就让人感觉作者是不会说话了吗?不可以说“她走路上班”吗?尤其网文里面,作者连句子都做不到通顺,无语
不认同。“是……的”,这不算是什么翻译强吧,明明就是中文里的一个固定句式。
什么玩意?清风徐来和水波不兴是并列关系,而且小学时候老是没叫过你把字句和被子句的互换么?小学先毕业了再来搞科普吧
不然写作文凑不够字数啊[笑着哭]
汉语词典都愿意去新增各种来源的新词,变成句子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作者在扯淡
语言是为了方便更多的人交流、学习研究知识,不是为了让科举生卖弄文字。
又不是看不懂,会造成表达上的歧义,真是鸡蛋里面挑骨头,闲的蛋疼[笑着哭]
被字句就是毒瘤啊。可我们还专门学习过怎么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主要是英文里面句子就行一个葡萄藤,上面平行地挂满了形容词,不这样翻译没法玩啊 ,尤其是一些科技学术文章,一句话五六行,新出现的名词和事物不会重新开一句来解释,都用一句话讲完了[笑着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因果关系吗?[横脸笑]我语文学的差
汉语传承这几千年,靠的可不是一成不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同一时期同步出现的吗?
噢!看在上帝的份上,你这该死的土拨鼠,我真想用我的靴子狠狠的踢你的屁股!
听过港台翻译的电影,就像……用米粉做洋蛋糕,再给本地老太太过生日然后拿筷子吃下去。
颇高这个,中国古时候就有了吧?
“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主语是他?那谓语是啥?我猜你不知道汉语的主谓、动宾和英语的主谓宾的区别
胡扯八道。被动语态往往是各个语种中较为正式的书面语
确实
噢我的上帝,我要踢爆你那愚蠢的屁股。
瞎扯蛋。除了第一个例子外,其他的都是强行解释。 中文可增可减,可以去重习一下现在的小学二年级语文。 词序不一样,意境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是为了写八百字谎话凑字,而养成的习惯。[得瑟][得瑟][得瑟]
小学把子句改成被子句[汗]
掺杂外来语法,可以不学英语,学多了,自然会在母语使用中参杂进去,“的”字的频繁使用,纯粹为了凑字数,一片作文800字,我要能写出来何必加那么多辅助语气词
哦,我的上帝,他居然用翻译英文腔,我真想狠狠踢他的屁股,让他知道语文是怎样表达的
主要是语文教育问题,语法都没学好。现在还有多少清楚的地得怎么用。
文化不就是相互渗透的么
我咋看反例更顺眼更贴近理解,正确反而是感觉在卖弄文采
我的准星百发百中,光明制造瞎子。
这本传记怎么好看了?怎么引人入胜了?怎么动人了?到底是谁抽象?搞清楚再来~
是时候……了。典型翻译腔
谁?我!嘛?尿!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古文翻译看起来很怪异的原因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文言文各种句式一大堆,怎么就是外国影响呢?
语言本来就是在不断变换使用环境 从古时的什么之乎者也 什么兮 什么哉的 到国民时代白话文 再到新中国普通话 当然了 不可否认现在都普通话受网络文化 等等变的很不规范
槽点太多我竟不知道从何吐起[笑着哭],先不说文化影响的问题,注意,是影响,不是污染,我不承认这种语言习惯上的变化是一种消极的“污染”;我们就看一看文章所用的例子,语序的不同是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比如说收入改变生活方式这个例子,无所谓什么正确和反例,一个强调收入降低,一个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一定要是因果关系,它可以是并列,而且在这里描写环境确实用并列更好,更有意境,没必要为了证明什么自己胡乱接上关联词,毕竟译文也没翻译成你这离谱的样子;把字句和被字句这种主语转换其实也是强调部分的不同,小学内容咱就不说了;朱自清的文章语句是他自己写作的习惯问题,就像鲁迅也喜欢生造一些东西方便文章情感表达,跟文化污染有啥关系?他们要表达的情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要不然你还想散文写成自然观察笔记?看看文章改过的语句,成了什么样子,不仅是把情感表达摘除了,还把能引起想象的细节描写给删掉了,这谁能从这改过的句子里看出什么感情,你能想象到作者描写的场景吗?不能啊,啥都没有啊,白得跟白开水似的。这篇文纯属就是“因为我觉得有这个东西存在,所以我看任何事都能看到可以证明这个东西的证据”
这是语文学的有多差能写这么个文章?从小学就开始就没得过两位数吧?
敌羞,吾去他衣。
作者很自嗨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被你修改的面目全非
主要是语法问题,英语是从句,形容词在后面。日语是尾语直译别扭
现代汉语本身就是西化过的,古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没有现代汉语这个桥梁其实是没有互译性的
文字句子的表述是让人明白的,看明白了就是好文,外语经过翻译成中文,也是中文语法句子,能看得明白,有何不可?
最后那个是什么
近年众多的网络小说,已经让人忘记了中文是如何优美。
说翻译问题就不得不说“克苏鲁”了
最该喷的难道不是“最…的之一”吗?
欧里.谢特先生:沃德法克?[笑着哭]
还不是全民学英语害的
正是因为汉字的强大灵活,我们可以用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方式描述事件,语言的灵活强化思维的灵活。
人民用着舒服即是正确!
相比较起来,我倒觉得穿插文言文用词更尴尬。大量小说里搞那种半文言文像说书一样。
我倒是能理解作者说的内容。做文字工作的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些表达的差异。不过语言这东西始终是发展变化的,站在古代中国人的角度,我们这些人大概都不会用中文,都是乱来。这种“翻译腔”,往积极的方向看,也是世界语言融合的一个表象。虽然在语言的发音和词义的角度各国语言差异是暂时无法抹平的,但作者所说中文的这些变化,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语法上的相互妥协。同理,我也看过一些论文,大致来说英国人这些年也开始讨厌英语动词的各种时态变化,越来越喜欢用动名词,把动词名词化。也是一样的语法融合趋势。从美学角度看,作者说的其实有一定道理。中文能用的人很多,会用的人就少一些,能够通晓且领悟语法变化产生的叙述重点变化,而且能领会语言艺术意境的,就少之又少了。从实用角度看,作者是杞人忧天了,语言表达习惯的变化是自然规律,没必要阻止。我们一边用着便利的白话简体中文,一边阅读古文分享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很和谐
中国之所以有历史,就是因为古文的传承。白话文可以随便改,古文是固定的。以吾之余补汝之不足,现代人没有这样说话的,但是不妨碍大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腔确实不符合中文习惯,但是作者的例子举的不对。翻译腔说话不符合汉语应该是,所以说,……的说,这种。举例子也是:所以说,他为什么会知道?他好奇怪的说。
原来你是这样的xxxx。。以及啥都在后面加一句“不是吗”
每个地方习惯不一样,不是有的地方就是习惯说倒装句吗,怎么办,全部开除国籍吗
有没有可能是作者们水字 因为按字收费[笑着哭]
遥远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亮。月亮的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小船的上面,坐着童年的阿娇。全是的,但是我翻了你个鬼
“敌人在干你的水晶!”
不能同意得更多了
动词前加个有字,听着真的好难受。既是病句,又是台湾腔。
你确定你说的语法是先秦,秦,汉,魏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语法?中国最牛逼的就是包容,以后都跟中国人学汉语,目的是让中国各个省能都听的懂就行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包容,包容。就问你东北这旮沓话好听不?就问你阿拉伤害人好听不。能沟通就行
中华文化在于包容万物.语言也是。作者格局太小了
确实,文字的含义越来越丰富且混乱了
“的说”“呐呐”“前辈”“sama”
你觉得 赢球不可怕,谁输谁尴尬呢?
小学教育教过改被字句和把字句
正在被攻击……有什么问题吗?
本来现代汉语的语法就很大程度上的借鉴了英语的语法。[横脸笑]有些你不觉得是翻译腔的说法其实也不是古文的表达方式。
只要控制好量,别整的半文不白的就行
不知所云
你不知道现在写小说是按字收费的吗?不水文,怎么保证更新?
总比一堆字母强一点
我倒是觉得,“我方水晶正在被攻击”,这样说十分正确,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我们早在小学就学过把字句变被字句,无论把或者被,都是汉语的范畴,都是我中华语言的表现形式,其次从游戏方面上来看,水晶是一局游戏的重中之重,“我方水晶正在被攻击”,首先就交代了被攻击的对象,是水晶而不是其他,队友听到提示就会立刻回防,如果说成“敌人正在攻击我方水晶”,就没有先说出被攻击的对象,队友还要反应一秒钟,敌人正在攻击我方什么?水晶?防御塔?我方buff?所以综上,我觉得作者批评的没有道理
小编脑袋有问题。
最烦的就是xxx的存在
论茴香豆的四种吃法[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无奈摊手]我写作文足足少了4个字
你看动漫都是机翻的吧
书面语的确不应被外来语法过度入侵,但是少量融入也是在丰富汉语表达,并非全是坏处
语言是进化的,自信点
看“可读性”那个例句时,我就想起有个故事,是一个文化名人回忆与其他名人交往的(忘了具体都是谁),说是有一次几个人聚会,其中一个讲了个笑话,另一个赞道“这个笑话的可笑性很高”,然后又惹得大家一起哄笑😃
我方水晶正在被攻击,不翻译腔的说法是啥
哦,你这只愚蠢的土拨鼠,我真想用我的大头皮鞋踢你的屁股[得瑟]
全篇鬼扯,汉语又不是一门死语言,其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文言文还比白话文更有意境呢,你干脆直接宣传废弃白话文,重新使用文言文算了。
噢,这给我的感觉糟透了,就像一条发了霉的男士裤衩一样,我的老伙计。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一定要用你那该死的屁股狠狠的教训我那闪亮的靴子。你那恶心的屁股就像隔壁史密斯太太做的苹果派一样的糟糕。
哥伦布那个,难道不是把字句哈被字句吗
捷克斯洛伐克[得瑟][得瑟]
我简直不能同意你更多
噢,上帝。你太粗俗了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