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春月”,诗人少涉及,但春天里,“月”和“梨花”最配

快乐鉴骚词 2024-04-14 08:23:35

“明月”是诗词中的最大一个“咏物”对象,但很可惜,人们一般歌唱“秋月”,而不是“春月”,虽然人们喜欢春天更甚于秋天。比如,明代大才子杨慎在《临江仙》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写的是“秋月春风”;而词帝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写的是“春花秋月”。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春天雨水多、云多,“春月”则没有那么明亮,而到了秋天,则是秋高气爽,“秋月”显得特别明亮。而“月”以明为美,诗圣杜甫说了,“月是故乡明”,所以,写“春月”的诗词就没有写“秋月”的诗词多。

但有一种“春月”,人们喜欢写,那就是“梨花月”。写“梨花月”的诗词不但多,而且也精品迭出,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1.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

古代科举揭榜是在第二年春天,所以,唐代诗人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科举高中时的喜悦。而如果科举落榜,则又是另外一种心情。这首唐代佚名诗人的《杂诗》,就描述了科举落第时的心情: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旧山”,即“故家山”,也就是故乡的山水。故乡虽然还在,但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不在家乡。唉!还是暂且在长安度过这孤独的暮春时节吧!

第一句,就感觉到了诗人淡淡的悔意,有点后悔来长安科考了。如果不来,至少还有家乡可以倚靠,现在来了,科考又失利,又远在他乡,真是目的也没有达到,原来的倚靠也没有了。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故乡的那一树雪白的梨花,那一溪皎洁的月光,今夜也不知道是谁在那里欣赏呢?

一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进一步形象的放大了诗人的悔意。如果我不来科考,那一树的梨花,那一溪的风月,我恐怕正在无忧无虑的欣赏。而今夜,我只能孤独的在长安度过这落魄的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当年家乡的风光有多么怡人,现在长安的诗人就有多么落魄,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2.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崔道融

“梨花月”跟故乡联系在一起,从唐代无名诗人的那句“一树梨花一溪月”就开始了。而这首五代诗人崔道融的《寒食夜》,则没有唐代无名诗人的隐晦,而是明明白白的将“梨花月”和“思乡”联系在一起: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满地的梨花,一地的洁白;风儿吹动地上的梨花,也吹散了梨花上反射的一轮明月的碎光。

“梨”,是中国栽种最为广泛的植物之一,旅人的家乡有,旅途中也有。绿通中的梨花开了,意味着家乡的梨花也开了。而梨花落,“满地梨花白”,则像旅人一颗因思乡而破碎的心。而“风吹碎月明”,则又形象的让旅人的心再次破碎了一次。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大家都在过寒食节,在寒食节之夜,只有我独自储存了一肚子的思乡之情,无法解脱。

3.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大晏最擅长“寓情于景”,比如,他那句著名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对春天,对青春失去的深深痛苦;而那句著名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通过“西风凋碧树”,表达了对情人苦苦的思念。这首《寄远》也不例外,也是“寓情于景”的杰作:

宝毂香轮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院落里,梨花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池塘边,阵阵微风吹来,柳絮在空中飞舞。

一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乍一看,多么美好的春光,幽静的院落,梨花盛开,映得院落一片洁白;而院落前面的池塘,在淡淡的春风吹拂下,柳絮纷飞,像白雪在飞舞一样。

“梨花院落”,应该是他们曾经相处过的地方,梨花的洁白,象征了他们纯洁的爱情。而“溶溶月”,则象征了他们浓浓的情感,也象征了诗人对情人浓浓的思念。

而“柳絮池塘”,柳絮的纷飞,象征了他们各自纷飞,无法相聚的现实。“淡淡风”,则象征了诗人淡淡的忧思。也象征了情人分手以后,诗人百无聊奈,淡淡的心情。

这种“寓情于景”,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4. 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沈括

虽然这首《开元乐词·其二》,是宋代科学家、诗人沈括的马屁诗,但也写得非常好,值得一读。关于“寒食节”,唐代诗人韩翃有著名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诗句,而这首《开元乐词·其二》,也是写给寒食节的都城的,我认为写得更美: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

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

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在楼上向外看,正是宫外的街景。那里到处都是普通百姓家的风景,自然不如皇家的气派。

诗人拍着马屁,称皇家为仙家,自然为皇帝所喜闻乐见。

“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在寒食节的晚上,家家户户祭祀,传蜡烛的轻烟,就像一层薄雾,笼罩了全城。而满城的月光,映射在洁白的梨花上,显得明月非常皎洁,满城都一片洁白,更衬托出寒食节的庄严和肃穆。

一句,“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既写出了寒食节的特点,又写出了明月梨花相互映衬的美好。一个“满城”,既写出了明月梨花的宏大叙事,又写出了首都汴京的美好。

5. 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谢逸

这首北宋诗人谢逸的《南歌子》,表达的情感,却更为隐晦,有些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写得非常朦胧。让人很难猜透词中女主人的状态,只知道她是孤独的,心情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是在想念情人,还是一个思妇,就无从知晓了:

雨洗溪光净,风掀柳带斜。

画楼朱户玉人家。

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金鸭香凝袖,铜荷烛映纱。

凤盘宫锦小屏遮。

夜静寒生春笋、理琵琶。

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画楼朱户玉人家”,说明了这是一个富贵人家。

“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帘子外面,一弯像眉毛一样的新月升起,月光如水,而洁白的梨花,像是侵泡在如水的月光中一样。

一句,“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梨花”,当然是象征了女主人,而如水的月光,则象征了淡淡的忧愁,而月光“浸梨花”,则象征了女主人被淡淡的忧愁所笼罩。而“一眉新月”,像弯弯眉毛的新月,像极了女主人愁眉不展的样子。

有了这句,“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从此,“月浸梨花”,就象征了淡淡的忧愁。大词人李清照也沿用了这个意象,她在《怨王孙》中写道: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

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6.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

恋人在一起的时光,每时每刻都是那么温馨,但一定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动作,让对方印象最为深刻,乃至终身念念不忘。让南宋词人陈亮最为心动的时刻,是她一身素衣,皎洁的月光洒在她身上,照着她攀折梨花的时刻。以致多年以后,他把她写进了这首《虞美人·春愁》: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

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

黄昏庭院柳啼鸦。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宋代词人很会写恋人那让人心动的瞬间,比如,大词人辛弃疾就写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让小晏最为心动的时刻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让大苏念念不忘的却是,“小轩窗,正梳妆”。

这首词里,到处是淡淡的愁,“水边台榭燕新归”,连燕子都归了,那人呢?“依旧成春瘦”,落花导致了大自然成了“春瘦”,那又是什么让人成了“春瘦”呢?当然是那淡淡的愁啊!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梨花和月两相宜,月代表了高洁,而梨花代表了女儿纯洁的心灵,那人一身素衣,在皎洁的月光下,去攀摘那一树的梨花,是多么纯爱的场面啊!

当然了,这首词还有一种理解,就是“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其实写的是词人自己,描写他自己的高洁,一生向往真善美的东西。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

7.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魏夫人

毫无疑问,女诗人写诗、写词,哪怕是写思妇,那也是写得极度唯美,极度空灵,因为女人浑身都是艺术细胞。这首宋代女词人魏夫人的《减字木兰花·其一》,无疑是女词人唯美词作的典范: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

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

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

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一轮明月从西楼升起,是那么的皎洁,如水一般,映射到千树洁白的梨花上,像是下了一千树的皑皑白雪。

女词人,要的就是极度的唯美,极度的空灵,一句“千树雪”,把“梨花月”的壮观表达了出来,这种壮观,又导致了极度的唯美,极度的空灵。

试问,哪个女人不喜欢这种唯美场面?只可惜,思妇只能一个人欣赏。

“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一个“孤”字,一个“一雁”的“一”字,无不透露了这种孤独感。

“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春色暮”,又一个春天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春天呢?一个“又”字,就放大了这种悲哀!

整首词,通过唯美、空灵、宏大的春光,又是即将过去的春光,来表达思妇的悲伤,是一种美到极致,痛到极致的感觉。

8.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谢五娘

明代女诗人谢五娘的这首《春夜》,是从宋末诗人黄庚的《春寒夜》化用而来。虽然黄庚的《春寒夜》就已经写得很好了,但谢五娘的这首《春夜》,依然给人一种“点石成金”的感觉,真的是一字千金啊:

银烛烧残夜漏声,画屏香案影孤清。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银烛烧残夜漏声”,这句是从黄庚的“银烛烧残听漏声”化用而来,女诗人把“听”改成“夜”,真的是一字千金,为什么呢?“银烛烧残夜漏声”,是一种互文见意的手法,即银烛烧残了,夜漏声也残了,天将要亮了,可见诗人一夜未眠。而原句,“银烛烧残听漏声”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画屏香案影孤清”,是从黄庚的“春寒诗思觉凄清”化用而来,原句中带有“诗思”,有一种“为赋新词强作愁”的感觉,而谢五娘的“画屏香案”,读起来清丽了不少,而“影孤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很好,比之“觉凄清”要舒缓不少。

“一庭春色无人管”比之原句的“一庭夜色无人管”,一个“春”字,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如果是“一庭夜色”,那么何时无夜色,除了春天有,夏天也有,秋天也有,甚至是冬天也有,一点也不稀罕。而改成了“春色”,则只有春天才有,有一种“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感觉,妙!

而正是有了“一庭春色无人管”,才有“分付梨花伴月明”的效果。“梨花伴月明”是典型的“春色”,如果仅仅把它归纳成“夜色”,那简直是太暴殄天物了。

9.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

这首明代词人杨基的《菩萨蛮》,是一首春夜赞歌,词人喜欢“梨花月”之夜,也喜欢无月的“梨花”之夜,从而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梨花月”是春夜的特征,但“梨花”才是春天的象征: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

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词人虽然是男性诗人,但也喜欢唯美,也喜欢空灵,他连用了三个素色唯美物品,如同水晶般的幕帘,如同涓涓溪流般的月光,如同皑皑白雪般的梨花,来烘托这唯美的春夜。

“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其实,春天的月儿没有秋天那么明亮,有一种朦胧感,而夜暮下的梨花,也没有白天那么洁白,所以,夜里看月光下的梨花,就有一种“花月两模糊”的感觉。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很不凑巧的是,今夜无月,只有洁白的梨花还在盛开。所以,“花也笑姮娥,让他春色多”,梨花也就笑起了嫦娥仙子,今天不敢出来和我一较高下了,让我赢得了所有的春色。

10.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

这是一首“惜春词”,一般的“惜春词”,总是着眼于“花落花飞”,“落红满地”,这样的场景,然后哀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这样的主题。但这首明代词人张惠言的《相见欢四首·其一》,则显得与众不同:

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

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梨花月,总相思

开头一句,“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既然是“年年”都这样,那么就实在没有必要太过于悲伤。

只是“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词人没有描写“花落花飞”,也没有描写“落红遍地”,却抓住了“梅花雪”和“梨花月”这两个春天的象征,深情的说出了春天值得相思,而不是因为“春去”而悲伤。

“梅花雪”,是“梅雪争春”的意象,宋代诗人卢梅坡说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只有梅,或者只有雪,都欠些意思,只有“梅雪争春”才有意思。

“梨花月”,是“梨花映月”的意象,月儿代表的是高洁,而梨花代表的是纯洁,都是古人追求的精神极致。只有梨花,或者“梨花带雨”,那是别的意象;只有月儿,那“春月”没啥意思;只有“梨花月”,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顶峰。

在词人眼里,整个春天的代表,只有“梅花雪”和“梨花月”。

0 阅读:0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